桐乡的来历
Posted 来历
篇首语: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桐乡的来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桐乡的来历
今桐乡市境内发现的罗家角、新桥、谭家湾、吴家墙门和小六房、杨家车、路家园、杨家大桥、岑山等数十处古文化遗址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其中1979年发掘的石门罗家角遗址,经碳l4测定,距今已有6905±l55年,属马家浜文化早期类型。
从出土的石器、陶器、木器、骨器、带有榫卯结构的建筑木构件,以及稻谷、葫芦、芦苇等植物遗存和大量动物遗骸考证,当时已种植水稻,饲养家畜,营建木构房屋,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
春秋(前770~前476)
今市境初属越,为吴越接壤争战地区。
南有御儿(语儿),东有隆和携李(醉李、就李)。
这是境内最早的地名,皆见于《春秋》经传及《国语》、《史记》等典籍。
《春秋》鲁定公十四年(越王勾践元年,吴王阖闾十九年,公元前496年),“五月,于越败吴于携李(杜预注∶携李-,吴郡嘉兴县南醉李城)。
”吴国于今石门镇垒石为门以为吴越之界。
越王勾践三年(吴王夫差二年,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夫椒山,在太湖中),人越。
今县境属吴。
战国(前475~前221)
战国初年,吴越战事又起。
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冬,越灭吴,尽有吴地。
县境复归越。
勾践灭吴后,传六世,至王无疆,无疆九年(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钱塘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此后,市境属楚(楚灭越年代,说法不一,此从《史记》、《资治通鉴》)。
秦(前221~前207)
秦王赢政二十五年(前222),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
会稽郡下设由拳(今嘉兴)、乌程(今湖州)等县。
元《至元嘉禾志》有“御儿为由拳县之西鄙,介于钱塘、乌程之间”的记载。
西汉(前206~公元8)
时,御儿亦称语儿。
高祖五年(前202),东海、会稽、泅水、陈郡、薛郡人楚国。
今市境属楚国。
六年(前20l),东阳、吴郡、鄣郡人荆国。
今县境属荆国。
十二年(前195),改荆国为吴国。
今县境属吴国。
前元四年(前l53)以后,恢复会稽郡。
今县境属会稽郡。
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会稽郡属扬州。
今市境属扬州会稽郡。
东汉(25~220)
永建四年(129),割钱塘江以东为会稽郡,钱塘江以西为吴郡。
今市境隶吴郡。
三国(220~265)吴黄龙三年(231),由拳县“野稻自生,改为禾兴,,(元《至元嘉禾志》)。
吴赤乌五年(242),避太子和讳,改禾兴县为嘉兴县,属吴郡。
今市境为嘉兴县西乡。
晋(265~420)至南朝宋、齐、粱、陈(420~589)
市境“俱为嘉兴之西乡”,属吴郡。
至南朝陈永定(557~559)初年,立海宁郡,“桐地隶海宁”(清《光绪桐乡县志》)。
隋(581~618)
隋平定陈后,撤嘉兴县,并人吴县(今苏州)。
今市境属吴县南境,隶苏州(明正德《桐乡县志》称隋开皇九年〈589〉,废嘉兴,入钱塘,属杭州。
隋仁寿二年〈602〉,复设嘉兴县。
此从清嘉庆《嘉兴府志》)。
唐(618~907)
武德七年(624)复置嘉兴县,属苏州。
今市境属苏州嘉兴县。
翌年,又撤嘉兴县,县境人苏州吴县。
贞观八年(634)(明正德、清光绪《桐乡县志》皆作贞观元年;此从《旧唐书.地理》),复置嘉兴县,属苏州(曾两次改称吴郡)。
今市境属苏州嘉兴县。
五代(粱唐晋汉周,907~960)
今市境随嘉兴隶属杭州,为吴越国钱氏地。
吴越王钱嘉兴设义和镇(后改称市,在今崇福镇)。
后晋天福三年(938),析杭州嘉兴县西南的崇德、南津、语儿、千乘、积善、石门、募化七乡,置崇德县,设县治于义和市,属杭州。
天福五年(940),吴越王钱元攘在嘉兴县设置秀州,为吴越国所辖十三州之一,下辖嘉兴、盐、华亭、崇德四县。
北宋(960~1126)
熙宁十年(l077),再割嘉兴县的梧桐、永新、清风、保宁、千金五乡入崇德县。
至此,崇德县共辖十二乡,直至元代至元年间未变。
政和七年(1117),赐秀州名为嘉禾郡。
崇德县隶嘉禾郡。
南宋(1127~1279)
庆元元年(1l95),升秀州为府,改称嘉兴府。
嘉定元年(l208),又升嘉兴府为嘉兴军节度。
崇德等四县仍隶属嘉兴。
元(1271~1368)
至元十四年(l277),改嘉兴军节度为嘉兴路,置嘉兴路总管府,后属于江浙行省,下辖崇德等三县一府(华亭府)。
元贞元年(l295),升崇德县为崇德州,属嘉兴路。
明(1368~1644)
洪武二年(l369),复嘉兴路为嘉兴府,复崇德州为崇德县。
洪武十四年(1381)嘉兴改隶浙江布政司,从此,崇德随嘉兴隶属于浙江。
宣德五年(l430),析崇德东境募化、千金、保宁、清风、永新、梧桐六乡置桐乡县,设县治于梧桐乡凤鸣市(今梧桐镇)。
清(1644~1911)
崇德、桐乡两县同隶嘉兴府。
康熙元年(1662),因崇德之名与清太宗皇太极年号同,故避讳称石门县,同时改石门镇为玉溪镇。
中华民国(1912~1949)
民国元年(1912),废嘉兴府,石门、桐乡两县属钱塘道。
3年,石门复称崇德。
16年废道制,两县直属浙江省政府。
27年划属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28年至36年属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区。
37年后属浙江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崇德、桐乡两县同属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一专员公署(后改为嘉兴专署)。
l958年11月,两县合并称桐乡县。
1970年,改嘉兴专区为嘉兴地区,桐乡县隶嘉兴地区。
1983年,撤销嘉兴地区,分设嘉兴市、湖州市,桐乡县隶嘉兴市。
1993年5月撤消桐乡县设立桐乡市,至此,桐乡走进了蓬勃发展的新纪元。
相关参考
桐乡名人:丰子恺(1898-1975)现代画家、文学家丰子恺(1898-1975)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早年曾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五四后,开始进行漫画创作。早期漫画作品
杭白菊,冬苗、春叶、夏蕊、秋花,被受日月之精华,四时之灵气。常饮菊花茶,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炎,耐老延年。——这是古代杭白菊出口南洋时包装上的介绍文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杭白菊就受到了
春秋(前770~前476)今市境初属越,为吴越接壤争战地区。南有御儿(语儿),东有隆和携李(醉李、就李)。这是境内最早的地名,皆见于《春秋》经传及《国语》、《史记》等典籍。《春秋》鲁定公十四年(越王勾
桐乡发现12万平方米的古遗址,出土最陈旧的乐器,改写音乐史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城市是在汗青传承中提高的。而浙江嘉兴,作为国度汗青文化城市,历经岁月,醇厚的汗青文化依然深深雕刻在人们心里,成为美妙记忆
桐乡发现12万平方米的古遗址,出土最陈旧的乐器,改写音乐史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城市是在汗青传承中提高的。而浙江嘉兴,作为国度汗青文化城市,历经岁月,醇厚的汗青文化依然深深雕刻在人们心里,成为美妙记忆
乌镇隶属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苏州市吴江区,地处江南水乡。乌镇原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解放后,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
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距桐乡市区13公里,与周庄、同里、甪直、西塘、南浔并称为江南六大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称。曾名乌墩和青墩,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作为典型江南水乡,乌镇完整地保存着
张履祥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是清初时期朱子学说的倡导者。张履祥生于公元1611年,去世于公元1674年,浙江桐乡人氏,字考夫,号念芝、杨园。 张氏家族是桐乡当地一个显赫的家族,张履祥的祖父和父
张琴秋(1904年11月3日—1968年4月22日),又名张悟,浙江桐乡人,工农著名女将领。1924年入党,先后就读于浙江桐乡石门振华女校、浙江杭州女子师范学校、上海爱国女校、江苏南京美术专科学校
张履祥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是清初时期朱子学说的倡导者。张履祥生于公元1611年,去世于公元1674年,浙江桐乡人氏,字考夫,号念芝、杨园。 张氏家族是桐乡当地一个显赫的家族,张履祥的祖父和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