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将领董承的性格特点是否决定了他的命运

Posted 东汉 董承

篇首语:莫问天涯路几重,轻衫侧帽且从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东汉将领董承的性格特点是否决定了他的命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东汉将领董承的性格特点是否决定了他的命运

2、历史人物 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东汉将领董承的性格特点是否决定了他的命运

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其中英雄辈出的时代当属三国,群雄逐鹿,必有豪杰。在中国的三国时期,除却英雄人物辈出外,还有许多有意思的小人物,他们虽然没有改变历史的能力,但是在推进历史发展中,却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三国董承便是其中之一。三国董承是一个怎样的人,董承在三国的发展中是一个什么角色,又起着什么作用呢?三国董承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三国董承,出生的年份不详,是东汉时期的一名将领,因其女儿成为了汉献帝的后宫嫔妃,董承的身份也就多了一个,那就是汉献帝刘协的岳父。

董承的出生极其平常,微末之时,他是董卓女婿牛辅的一名家仆,在刘协从长安到洛阳的路上为了保护汉献帝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被刘协封为卫将军,又晋升为车骑将军,再又与汉献帝联系,此后董承的一生便与汉献帝紧密联系在一起。

汉室名义上虽是刘协称帝,但实际大权却掌握在曹操的手中,汉献帝为了能够夺回汉室的权利,决定起兵对抗曹操,便将一份诏书藏在了自己的衣袖中带出给了董承。

董承接到刘协的密诏之后,便秘密联络刘备、吴子兰、种辑等人,以勤王为名义,讨伐曹操。但刘备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而董承的密谋又被曹操识破,于是在公元200年,董承、种辑以及董承的家人均被曹操杀害。

董承在三国的发展中,虽然是一个小人物,但在汉室的灭亡起到了加速的作用。

董承怎么死的

历史上关于小人物的记载都不会太多,一则对整个历史发展没太大的影响,二则是人们的关注重心都会放在大人物上,没有时间聚焦小人物。三国中便有很多这样的小人物,人们不会关心他们的出生,自然也不会关注他们的死亡,董承是三国中的典型小人物,那么董承是怎么死的,在历史资料中关于董承是怎么死这个问题是如何描述的?董承死亡的原因有哪些,从董承怎么死的过程可以看出当时的历史情势是怎样的?

根据资料记载,可以得出董承之死是死于曹操所下的黑手,在曹操的命令之中,不光处死了董承,而且将与董承有着亲戚关系之人尽数斩杀。那么董承为何会死于曹操之手?这才是董承的真正死因。

其一、董承与汉献帝刘协之间的关系。董承本只是董卓女婿的一名下兵,在因缘巧合之下,董承开始步入仕途,并为汉献帝立下汗马功劳,从而汉献帝开始倚重董承,在董承女儿成为汉献帝的妃子之后,董承更是一心一意跟随汉献帝刘协,他们两人的利益是一致的。这一点是曹操下定决心灭掉董承的最重要原因。

其二、董承接到汉献帝密令后,便一心一意筹划谋杀曹操的行动,但由于为人谨慎不足,刘备等各方势力未能达成灭曹的一致决定,最终谋划破产,董承的命运已然注定。

综合以上原因,决定了曹操必须斩杀董承,从而也可以看出东汉气数已尽,曹操的羽翼已丰。

董承的性格特点

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正是独特的性格特点才使得他能够在芸芸众生之中很快的被发现,被标识。如果说中国什么时期人才最多,那就不得不提三国时期,三国是乱世,但正是乱世才能出英雄、出人才,乱世之中小人物的性格特点都别树一帜。作为三国之中的小人物,董承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董承的性格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性格决定命运,那么董承的性格特点是否决定了他的命运呢?

首先,董承在历史上是一名忠臣,所以在他的性格之中,忠心是他最主要的特点,为了效忠于汉献帝,董承不惜舍生取义。

董承自跟随汉献帝刘协东归洛阳之后,就誓死效忠汉献帝,全方面的协助刘协治理国家,而后由于其女儿嫁入汉室后宫,成为献帝之妃之后,这种忠心就更为明显,汉献帝在危难之中,没有将衣带诏传给任何人,而独独给了董承就可以肯定董承的忠心,而董承接到衣带诏之后,也极尽努力想完成汉献帝的诏命,以致于最终被曹操杀害。

其次,董承是一个极富有正义感,并具有勇气的人。

董承虽然是汉献帝的老丈人,但毕竟只是一名外戚,而且文治武功都实属稀松平常,再者董承手中实际掌握的实权并不大,但即使如此,董承依旧敢于与曹操敌对,从这点来看,董承的确是一名极富有勇气的人。

性格决定命运,董卓的性格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命运,在曹操势力大,汉献帝势力小的情况下,董卓的悲剧命运早已注定。

历史人物 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和后来诬陷他的裴寂一样都是大唐的开国 ,裴寂是杨广设在太原的晋阳宫的副监,而后来的唐高祖李渊就是他的直属上司。 是晋阳县的县令,豪爽洒脱,与心机颇深的裴寂是好朋友,二人经常在一起饮酒谈人生和理想。后来,二人与李渊一起造反,进入长安,在唐朝建立后,两人以开国功勋的身份被李渊优待。不过,二人的关系随着不能被李渊平衡而日益恶化。>  李渊对裴寂更亲近些,据历史记载,裴寂担任晋阳宫副监时,「高祖(李渊)留守太原,与寂有旧,时加亲礼,每延之宴语,间以博弈,至于通宵连日,情忘厌倦」。在造反后,裴寂「进宫女五百人,并上米九万斛、杂彩五万段、甲四十万领,以供军用」。进入长安后在登基大典后,李渊对裴寂说:「使我至此,公之力也。」然后就封裴寂为尚书右仆射,「赐以服玩,不可胜纪,仍诏尚食奉御,每日赐寂御膳」,视朝时,「必引与同坐,入阁则延之卧内,言无不从,呼为裴监而不名,当朝贵戚,亲礼莫与为比」。由此可见,裴寂是李渊身边最亲信的第一号人物。>   当然也是李渊太原起兵的主要谋划者,并且在李渊决定向突厥称臣的活动中往返于突厥和唐军之间,其所立下的功劳自然也非等闲。按理,他应该和裴寂一样受到高祖皇帝的重视才对,但事实却是,李渊一味地喜欢裴寂,让他很不高兴。可是身为臣子,他自然知道这种不高兴不能对皇帝李渊直接发作,所以,他把愤懑投向了裴寂。>  李渊在给裴寂上述的种种优裕后,刘文静就对李渊说:「陛下君临亿兆,率土莫非臣,宸极位尊,帝座严重,乃使太阳俯同万物,臣下震恐,无以措身。」>  刘文静这段话当然是有所指,所谓「太阳俯同万物」是当年晋朝的权臣王导说的,当时,晋元帝招呼他一同来坐那个龙椅,王导就说了那句话。「重臣」自然指的是裴寂。刘文静的意思是说,天下只有一个君主,君主应该有威严,即使大臣功与天高,也不能与皇帝平起平坐。而皇帝您却总是跟裴寂共同饮食,显然有损龙威。刘文静这段话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但其根由却是私心重重,撰写他传记的人这样评价他的意图:「文静自以才能干用在裴寂之右,又屡有军功,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  刘文静的确有才干,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裴寂在军事上的才干与他相比明显逊色许多,这也正是裴寂虽然对刘文静怀恨在心,却没有任何行动的原因。不过,天下没有常胜将军,在后来跟随李世民征讨薛举的战争时,由于李世民病重,所以刘文静指挥了一场战役,结果大败。>  回到都城后,刘文静被免职,从前受封的爵位食邑也被剥夺。刘文静这样的日子并没有过多久,第二次与薛军的战争打响。李世民再次挂帅出征,刘文静跟随左右。>  经过几个月的惨烈之战,李世民取得了胜利。回长安后,李世民立挺刘文静,认为他在这次军事行动中立功最大,高祖皇帝只好恢复了刘文静的爵位封邑,还任命他担任户部尚书,兼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不过,他的职位已经远远落在裴寂后面了。>  刘文静并非是一个隐忍的人,在恢复爵位后,甚至他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会把裴寂的名字划进仇人名单中。刘文静始终认为裴寂不如他,他的这种论断自然是以技术服人,从纯粹的技术角度而言,刘文静要远高于裴寂。李渊起兵时,刘文静以使者身份入突厥,与突厥做绞尽脑汁的谈判,最终使得李渊无后顾之忧,直捣长安,建立唐朝。裴寂虽然始终在李渊左右为其出谋划策,但一在内一在外,高下立判。无论是谁,都无法忍受在一个起点上起步却被人落后许多。>  刘文静开始肆无忌惮地向裴寂倾泻怒火。当朝臣们讨论朝政时,只要裴寂一表达看法,刘文静就必要唱反调,而且是不管裴寂说得对与错,都一概反对,偶尔还会用几句刻薄的话来贬损裴寂。「每廷议多相违戾,寂有所是,文静必非之。」在裴寂面前,他是如此地毫无顾忌,在背后,自然更是变本加厉了。有人曾对裴寂说,刘文静在某次喝酒过量后,将刀拔出猛砍柱子,大声喊叫:「总有一天,我要砍掉裴寂的脑袋!」裴寂即使有天大的肚量,恐怕也无法忍受这样的人。即使能忍受,他还担心有一天刘文静真的像疯子一样把他的脑袋当成柱子。裴寂决定反击。但裴寂的反击却是悄无声息的,这样的人要么不攻击,一旦攻击,对手必 无疑。>  机会重要来了。刘文静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机会。刘文静家某段时间突然闹起鬼来。刘家上下坐卧不宁,刘文静就请了几个法师来捉鬼。这些法师就在夜晚于刘文静家中披散著头发,嘴上叼著大刀来驱鬼。>  中国古代虽然迷信盛行,但迷信也是有规定的。尤其是帝国的臣子们,倘若大行法事,一旦操作失误被皇帝听了去,就会被冠以谋反的帽子。这是因为皇帝尤其迷信,他们认为?术可以使人丧失性命,而刘文静的这次捉鬼就有这种倾向。刘文静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他的小妾认为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至少在这个小妾看来,可以借此事向刘文静不再宠爱自己的事实做一个报复。她指使人向朝廷报告,说刘文静要谋反。>  李渊似乎等这一天已经等得太久,得知消息后,立即下令拘捕刘文静,并且令刘文静心中的仇人裴寂带着两位大臣去亲自审理此案。刘文静一看到裴寂,怅然若失。他并没有向李渊解释自己谋反一事,而是抱怨:「当初晋阳起兵的时候,我和裴寂职位相当。可现在呢?裴寂官居仆射,我的官衔却很普通。想当初我东征西讨,把老母留在京师,风风雨雨无所庇护,代价何其大!后来立下大功,却受到这样不公平的待遇,心中确实有些不满。」然后他话锋一转,「我曾经因为喝醉了酒,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才口出怨言说要杀了裴寂。但仅此而已!要说我有谋反的想法,那肯定是没有的。」刘文静这个时候是相当聪明的,他主动交代自己说要杀裴寂一事,是想堵住裴寂的嘴。但李渊已经很厌恶他了,由不得他施展这样的计谋,他对诸臣说:「听刘文静这番话,显然是要谋反了。」可下面有臣子反对,认为刘文静的确有情绪,但的确没有谋反的意思。>  李世民也站出来为刘文静说情,但李渊不为所动。刘文静在李渊心中是必须要被切除的,首先刘文静在朝堂上常与裴寂唱反调,使得朝堂之上很不和谐;其次,当初刘文静出使突厥,李渊称臣突厥的历史不想再被自己想起;最后,李世民的势力日益庞大,想要平衡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削弱李世民的势力。那么,作为李世民势力的中坚,刘文静不可能被留在朝中。>  但现在有人反对了,李渊不得不重新审视,他的原意也并非要刘文静去 。可裴寂这个时候却落井下石了。他站出来说:「大家都知道,刘文静的才智谋略天下无出其右者,可他的性情更是粗疏险恶。如今天下未定,留着他必是祸患。」>  落井下石最高明的地方就在此,先是「扬」:刘文静的才智谋略相当高;然后「抑」:可他的性情更是粗疏险恶。然后把「扬」的再「抑」下去:他的才智高,而现在天下未定,一旦被别人得了去,肯定是我们的大敌。>  也就是说,刘文静必须要死。这就是裴寂,刘文静的忠贞有目共睹,但他却枉自猜测刘文静如果不死,必会效忠他人。这就是诬陷。而其诬陷中「落井下石」最狠毒的一句话就是:「今天下未定,留着他必是祸患」。>  当时的形势是,李渊建立的唐朝只有半壁江山,还有民变首领王世充、窦建德等人在与唐朝叫板。李渊自然深知这样的形势,所以当裴寂把那句落井下石的话一说出来,他立即同意将刘文静处死。>  武德二年九月初六,刘文静被处死,家产全部没收入官。据说,刘文静在刑场上冷笑数声,然后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逝,良弓藏。果真如此!」>  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刘文静安静一点,对裴寂的愤怒之情隐藏起一半,那么,他的下场不可能是这样的。他虽然直接死于裴寂的落井下石,但真正害死他的是他的情绪,他不能很好地平衡自己的心态,更不能学裴寂那样一击必中,而总是在那里大叫大嚷着不公正,这无疑就是在向皇帝李渊问罪。所以被人诬陷而立即被皇帝接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相关参考

三国富有正义感的将军董承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

...小人物的性格特点都别树一帜。作为三国之中的小人物,董承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董承的性格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性格决定命运,那么董承的性格特点是否决定了他的命运呢?首先,董承在历史上是一名忠臣,所以在他...

东汉末年外戚大臣,董承是三国隐藏最深的奸臣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董承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三国演义》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水准,基本情节结构也大体符合事实,作为历史小说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比今天流行的“戏说历史”现象要

性格决定命运—浅析靖难之役朱允炆失败的原因

一说起明朝靖难之役就不得不提到本文的另一主人公朱棣。朱棣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朱棣吧,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出生时朱元璋还在骑着战马挥舞刀剑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他的生母是朱元

揭秘三国曹操为什么要杀了董承一家的原因

董承为什么叫国舅近亲结婚在现代社会是被明令禁止的,何为近亲,是指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在这个范围内的男子和女子是不能成为合法夫妻的。但在中国古代,却没有这样的规定,于是就会产生一个人有多种称谓,甚至产生...

揭秘三国曹操为什么要杀了董承一家的原因

董承为什么叫国舅近亲结婚在现代社会是被明令禁止的,何为近亲,是指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在这个范围内的男子和女子是不能成为合法夫妻的。但在中国古代,却没有这样的规定,于是就会产生一个人有多种称谓,甚至产生...

性格决定命运的悲剧将军

本文摘自《从历史看人物》,许倬云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1李广(?—前119),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文帝时,参加反击匈奴攻略的战争。景帝、武帝时曾任陇西、北地、右北平等郡太守,匈奴畏之称为“飞

贝多芬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音乐家贝多芬的成就

贝多芬,不用多说,这位伟大的音乐才子用他的音乐震撼了世界上所有的人。无论是前人还是现代。在他的生命中,获得了无数的荣誉以及赞赏,即便生命消失,都无法阻挡住世人对他的赞美,反而更加衬托了他的生命是音乐界

性格决定命运,格局决定结局,陶成章被刺杀背后有何自身的缺陷

 杨天石  杨天石,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导,季我努学社顾问,南京大学民国史研

孙权墓在现今的哪里

孙权的性格特点且不论孙权是怎么死的,先来看看孙权的性格特点,从性格特点中判断,是否是孙权的性格导致了最终孙策的死亡。孙权的性格特点似乎可以从孙权的字中窥出一二。孙权的字是仲谋。是否和性格相配呢?孙权的

董承小妾为什么背叛董承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

...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三国董承,出生的年份不详,是东汉时期的一名将领,因其女儿成为了汉献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