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明君典范李世民

Posted 长孙

篇首语: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明君典范李世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明君典范李世民

明君典范李世民

  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李世民生平

  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生於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5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後称长孙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静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此後,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破李轨,杀薛仁杲(薛举之子),败宋金刚、刘武周。在虎牢之战中,一举翦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後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

  此後,李世民与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间互相倾轧,分为两派。宰相裴直、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跟随李建成、李元吉为一派,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随李世民为一派。大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将领李靖、徐世绩、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玄武门发动政变,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和侄子,强迫高祖让位,自己即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在李世民统治其间,唐朝国力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

  丰功伟绩

  1、不拘一格用人才,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2、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地予以采纳;

  3、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个政府机构之间权力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危害与影响;

  4、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让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年)全国死刑犯3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3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3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

  5、太宗朝武功之盛,除对高句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东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6、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胜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坚持和请求下才勉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战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7、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齿常之、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唐朝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其他诸如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古代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古代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筑东阳先生所说“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相关参考

中国好女人的典范——长孙皇后,盛世明君李世民背后的伟大女性

data-filtered="filtered"长孙皇后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如果评选模范丈夫,李世民应该属于其中的一个;如果评选模范夫妻,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组合更是榜上有名。  后人在分析李世民所开创

历史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被评为中国历史上明君的典范

  唐朝第二位皇帝,(599年-649年),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

历史人物 同样是不正当手段夺位,为何李世民成明君典范,而朱棣饱受骂名

其一,李世民与朱棣都是王朝开国皇帝之子,但其历史功绩以及后世知名度又都不逊色于其父。>其二,李世民与朱棣在位期间都开创了盛世局面。>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王朝,诸多儿子中唯有次子李世民功劳最大。后来,李世

成为后代明君的典范 战国传奇人物齐桓公

齐桓公大难不死逃回齐国即位后,面临的却是一个齐襄公留下的烂摊子,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连年征战,大国兼并小国。齐国国力急剧衰退,社会动乱不断,而且还有北方少数民族犬戎的威胁,面临着被强国吞并的危机,形势

成为后代明君的典范 战国传奇人物齐桓公

齐桓公大难不死逃回齐国即位后,面临的却是一个齐襄公留下的烂摊子,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连年征战,大国兼并小国。齐国国力急剧衰退,社会动乱不断,而且还有北方少数民族犬戎的威胁,面临着被强国吞并的危机,形势

历史人物 李世民为何要砸毁魏征墓碑

  为何要砸毁碑?和,千百年来,这二个明君与诤臣之典范的响亮名字,一直在中国大地上久应不息。他们两人之间的君臣之情谊,合作之默契,诸多之佳话,在历史上广为传颂并被称道至今,成为后世君臣竭力倣傚的楷模。

历史人物 魏征死后,为什么李世民亲手推倒了给他立的墓碑

唐太宗李世民和贤臣魏征,是历史上流芳千古的“明君贤臣”的佳话典范,李世民以胸怀广阔雄才大略著称,而魏征则是直言进谏忠心耿耿的形象,李世民和魏征的组合,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贞观之治”的盛世。但是这对组合,

被唐太宗视为镜子的魏征,死后竟被李世民砸了墓碑,为何会如此?

被唐太宗视为镜子的魏征,死后竟被李世民砸了墓碑,为何会如此?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名流千古的著名谏臣魏征,辅佐唐太宗李世民成就了贞观之治,他们二人可称得上是明君和谏臣的典范。在魏征去世以

唐朝历史 渭水之盟 唐朝代价 唐太宗李世民渭水之盟的传奇故事

唐太宗渭水之盟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的贞观之治成为后世多少皇帝借鉴的典范。但众所周知的是他皇位的得来并不是名正言顺而是杀了身为太子的哥哥之后,逼着他的父皇传位于他的。也正是因为玄武门之变,引

历史秘闻 被唐太宗视为镜子的魏征,死后竟被李世民砸了墓碑,为何会如此?

被唐太宗视为镜子的魏征,死后竟被李世民砸了墓碑,为何会如此?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名流千古的著名谏臣魏征,辅佐唐太宗李世民成就了贞观之治,他们二人可称得上是明君和谏臣的典范。在魏征去世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