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明朝没亡在魏忠贤手中却亡在了崇祯手里?

Posted 明朝 崇祯 魏忠贤

篇首语:拼一个春夏秋冬,愿一生无怨无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啥明朝没亡在魏忠贤手中却亡在了崇祯手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为啥明朝没亡在魏忠贤手中却亡在了崇祯手里?

2、历史秘闻 蜀汉亡在谁手里

为啥明朝没亡在魏忠贤手中却亡在了崇祯手里?

提起明末这段历史,大家有一种感觉:就是辛酸苦辣一齐涌上心头,明末这段历史时期很奇怪,不该死的死了,不该亡的亡了,该被批判的成了英雄,老实做事的被骂的狗血喷头,明末的历史就是这么狗血,或许研究过明史的同学们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都说魏忠贤罪大恶极,崇祯皇帝勤政爱民,可是为啥大明朝没亡在魏忠贤手中,却亡在了崇祯皇帝手中呢?

有人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简单来说就是大明王朝被魏忠贤玩够了,找了个老实人崇祯皇帝接盘,结果此时的大明王朝的精气神全耗在魏忠贤身上了,到了崇祯就玩完了,乍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大明王朝为啥在魏忠贤手里没出事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并不是每一个坏人都没有能力,也并非每一个好人都天资聪颖,适合从政,在现实中往往是反过来的,魏忠贤虽然坏的掉渣,但是他却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崇祯皇帝虽然一顿只吃四个菜,但是却能力欠佳,虽然残酷,却是现实。

魏忠贤该死,但是却死的不是时候,但是从当时崇祯皇帝当时的心情来考虑,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因为魏忠贤实在是人渣中的极品,坏人中的流氓,从政几十年,为了一己私利折磨死了无数的朝廷栋梁,虽然属于党派之争的必然,但是魏忠贤手段毒辣,让人不寒而栗,最可恶的是魏忠贤竟然在天启皇帝临死之前,想要从青楼中挑一个怀了孩子的女子,将这个孩子作为大明王朝的继承人,不仅如此,还自称九千九百岁,掌控朝政大权,就连后宫的张皇后都差点死在了他的手里,做奴才做到了这个份上,有点过分了。

但是崇祯皇帝忍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当时的实力并不是魏忠贤的对手,但是不久之后崇祯皇帝就发现了这个联盟究竟是多么的虚弱,拔掉这颗钉子不废吹灰之力,可是他却忘记了天启皇帝临终前对崇祯皇帝说的一句话:一定要重用魏忠贤,至于原因,天启皇帝没来得及说就驾崩了,当时的崇祯皇帝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只是一阵冷笑,但是十几年后当大明王朝拆东墙补西墙,濒临崩溃的时候,崇祯皇帝或许会理解天启皇帝那句话的真正含义:魏忠贤虽然可恨,但是却是个有能力的人,天启皇帝如此昏庸,魏忠贤却没让大明朝出过事,除了几次小小的民变之外,没有大的叛乱。

在对外关系上,魏忠贤也很少插手边关的事情,与那个强出头被乱刀砍死的混蛋太监王振不同,魏忠贤虽然坏,但是却是有尺度的坏,不该管的事情绝对不管,当然该抓住的权力也一定要抓住,除此之外,魏公公还有一点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善于搜刮钱财,掌握权力多年来,无论京官还是封疆大吏,每年孝敬魏公公的银子不计其数,都知道魏公公贪,但是却丝毫不贪国库的银子,所以大明亡于崇祯实际上与崇祯皇帝太过急躁有关,如果借魏忠贤之手行皇帝不敢行之事,或许情况会好转很多。

历史秘闻 蜀汉亡在谁手里

诸葛亮最后的接班人,是姜维。

不过跟蒋琬、费祎这两位根正苗红的蜀汉人相比,姜维的出身比较特殊,他是一名魏国降将。

228年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战争时,姜维本是凉州天水冀县的一个中郎官,正跟随太守在外视察工作,不料突然碰到蜀汉大军袭来。可能被吓懵了,这太守无缘无故觉得姜维等人有异心,就抛弃姜维自己跑去了上邦城。姜维追过去,结果城门已闭不让进,返回冀县,冀县也不让进。没得办法,姜维只好和同伴“俱诣诸葛亮”,成了特色蜀汉复兴主义的一份子。

从战争的结局看,这次北伐可以说功败垂成可惜至极,但姜维的到来,却是给了诸葛亮不小的安慰。

《三国志》里,诸葛亮对姜维的喜爱跃然纸上:

“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这待遇堪比曹操对关羽了,一过来就是封将封侯。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永南大家可能不知道,但季常应该比较熟悉了,他就是早先被誉为蜀汉头号种子选手的“白眉最良”马良,基本上能代表蜀汉年轻一辈的最高水平。诸葛亮说马良不如他,这评价可以说顶天了吧。

“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本来上一段话是诸葛亮专门写信给张裔和蒋琬夸姜维的,结果他夸完一遍还不够,这次又来,说姜维武略过人,他要把自己生平所学尽授给他。就这他还不放心,要带他进宫给刘禅看看,当着皇帝面再给他来一遍。

无论怎么看,对于姜维,当时诸葛亮那股激动喜悦的心情都根本藏不住。也正因如此,罗贯中才在《三国演义》里,特意花了一整章的篇幅来讲孔明如何用计收服姜维,这都是建立在正史基础上的。

但可惜的是,姜维到蜀汉才不过六年时间,诸葛亮就去世了。这短暂的时间,导致姜维根本没来得及建立任何功勋,最出彩的一次表现还只是诸葛亮去世时通过“反旗鸣鼓”逼退了司马懿。但这显然是不够的。

姜维作为一名降将,在蜀汉本就没有任何根基,现在领路人没了,后面的路当然就更难走了。而这个时候,姜维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就站了出来——蒋琬。

受《三国演义》影响,很多人都以为姜维的发迹都是靠诸葛亮的提拔,但事实上,诸葛亮只是为姜维铺了一段路,真正的提拔,是蒋琬来完成的。

从官职上就能看出,234年诸葛亮去世时,姜维还只是一个辅汉将军、右监军,处于中级军官阶别,远远算不上在权力核心。但到了延煕十年(247年),蒋琬去世的第二年,姜维已然成了仅在大将军费祎之下的卫将军。这其中的13年,除了姜维自己够优秀外,重要的一笔必须得归因于蒋琬连续不断的提拔。

当然,蒋琬提拔也不是随意提拔,如果可以当初诸葛亮就直接自己来了。提拔的前提,是姜维得建立起配得上的军功。对此,蒋琬的做法是一面命姜维“数率偏军西入”,进行小规模的北伐,同时国内哪里出现了叛乱,也都派姜维前往征讨,少数民族比如西羌的团结工作,也都经常交给姜维去干。

这样一步步,姜维不仅每次干得非常出色,还在军中逐步建立了功勋和权威,于是蒋琬对其的加封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条晋升轨迹,其实很像魏延。魏延的发迹,一开始也是刘备看重把他提拔到汉中太守这个位置,处于中级军官阶别,后来诸葛亮带他北伐,特意培养,让他靠着军功一步步踏上来,最后官至一人之下的征西大将军。

尤为巧合的是,当初诸葛亮为了鼓励魏延,特意把凉州刺史之职封给了他,意思是打下了凉州(凉州在魏国手里),这刺史就给你了。结果到延煕六年,蒋琬又把凉州刺史封给了姜维……这意思都懂吧。

当然,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怎么蒋琬也这么看重姜维这个降将,要如此提拔他呢?这个吧,别忘了,这可是诸葛亮欣赏的人,之前诸葛亮写信给蒋琬夸姜维这事你以为就是夸夸而已?恐怕早就有嘱咐好蒋琬的意思在里头了。蒋琬治政在行,但军事是短板,姜维的出现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这大概就是诸葛亮最初的打算。

两人的相得益彰持续了十余年,最后在延煕九年(246年)因蒋琬的去世而结束。接下来,到了费祎当政的时间,姜维可就没这么一帆风顺了。

前面说过,由于亲眼见证了诸葛亮五伐中原空劳无果的全部过程,费祎下定决心,打算改变蜀汉的北伐国策,实行休养生息、与民为安。

但同时,经过十余年历练后的姜维却已经不满足于小规模的北伐了,他“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希望走诸葛亮的老路,通过北伐割据陇右,逐步蚕食魏土。不可避免地,两人之间出现了裂隙。

有矛盾了,怎么解决呢?这个简单,谁大听谁的——费祎是大将军,姜维是卫将军,听费祎的。

所以在247年—253年这七年里,虽然姜维多次要求趁着魏国司马氏取代曹氏引发动乱的时机,大规模出兵北伐,但费祎就是不肯松口,每次最多给一万人。而且就这一万人他还心疼,每次都苦口婆心地劝姜维说:咋们比丞相差远了吧,以前丞相都做不到,就凭咋们几个?要是大军出了点意外,后悔都来不及。

有人凭此说费祎太怂了,还有人说他在故意打压姜维,但事实上,其实人家这话说的很负责任,毕竟他才是总理全国军政的人,蜀汉国力有几斤几两、经不经得起折腾他是最清楚的。

不过,当时间来到253年费祎被刺之后,姜维所有的限制就瞬间消失了。

“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陈寿短短一句话,就将姜维迫不及待的心情给勾勒了出来。

从这一年起到257年,姜维开始了连续五年的大规模北伐,每年一次,从不缺席。这五次用兵分别如下:

253年,吴国太傅诸葛恪举全国之力,兴兵20万伐魏,姜维趁机率数万人出石营包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率军解围,两军相持不下,姜维粮尽退兵。

254年,魏帝曹芳企图发动政变推翻司马师,因消息走漏被司马师血腥报复,国内出现动荡。魏国狄县县长举城向姜维请降。姜维趁势发动北伐,魏将徐质率军反击,突袭汉军前营杀死当时患有风湿的荡寇将军张嶷。姜维率军随后赶到,击败魏军斩杀徐质,经过一番拉锯战,最后抢了不少魏国人口撤军。

255年,魏大将军司马师因眼疾病死,姜维再次率军北伐。魏雍州刺史王经不听陈泰军令擅自出击,被姜维大破数万人,战果超过了当年诸葛亮在卤城大败司马懿,成了蜀汉最成功的一次北伐。但是陈泰随后赶到增援,姜维攻不下狄道,只好撤退。

256年,姜维被封为大将军,志满意得。于是这次他不等魏国出现动荡,便和征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发动强攻,结果胡济失期未至,姜维被邓艾围攻击败,死伤惨重。蜀汉百姓开始怨恨姜维,陇西也开始骚动不安。姜维参照诸葛亮故事自贬三级,以后将军衔行大将军事。

257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不服司马氏发动叛乱,并请求吴国增援。姜维趁机出兵秦川,魏军坚守不战。双方长期对峙,直到258年诸葛诞兵败身死,姜维撤军。回国后姜维恢复大将军职务。

这连续五次长达六年的北伐,虽然战绩看起来不错,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依旧是空劳无得。与费祎生前的国安民乐比起来,蜀汉明显出现了国力空虚的迹象,如《三国志.谯周传》:时军旅数出,百姓凋敝。

那么这时,姜维面临的压力不再对外,而是来自蜀汉内部。

在军中,车骑将军张翼“每与廷争”,强烈反对继续北伐;在朝中,谯周作《仇国论》,批驳姜维穷兵黩武;宫里,得势的黄皓“阴欲废维树宇”,想让右将军阎宇代替姜维;其他人如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廖化、杨戏、董厥这些人也纷纷站到了姜维的对立面……

这种来自军政双方的一致反对,使姜维暂时安静下来,不敢再轻易出兵。但空下来的这段时间,姜维也没闲着,他通过全盘考虑,开始计划调整汉中的防守策略。

一直以来,蜀汉对魏国的防守重心都在汉中,为此第一任汉中太守魏延采取了“实兵诸围、拒敌于外”的防御方案,成功保卫了汉中十数年无虞。魏延死后,后继者王平也延续了这一方案,并在兴势之战中成功抵挡了曹爽十万大军。但到了姜维手里,他觉得这方案虽然防御值max,但进取性不足,无法对敌造成有效杀伤,所以就换了个想法,改成“关门打狗,歼敌于内”的方式。

他撤了汉中的严阵以待,取而代之的是:

于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从当下来看,姜维的这个做法确实解放了不少兵力,减轻了汉中长期以来的军备负担,并有诱敌深入的“钓鱼”思维在里面,但谁又能想到,他后面钓来的会是一条鲨鱼呢?

总之,在258年接下来的五年里,迫于国内压力,姜维不敢妄动,只能进行军事调整和休养生息。一直到262年10月,姜维才再次出兵,进行了他也是蜀汉的最后一次北伐。但遗憾的是,由于此时汉、魏国力的巨大差距,姜维不敌邓艾,大败而归。

这下姜维连成都都不敢回了。因为屡次北伐失败的缘故,成都朝中黄皓和诸葛瞻这对政敌竟然联合起来,共同指责姜维志大才疏、穷兵黩武,誓要罢免他的兵权。姜维彻底陷入了孤立的状态。

惊惧之下,姜维试着要求刘禅斩杀黄皓,刘禅不肯,只让黄皓磕了几个头了事。为求自保,姜维只好率军前往沓中屯田避祸。

读史至此,可能会有很多人痛恨刘禅昏庸无能、姑息养奸,但事实上,对于姜维,刘禅已经做的很给面子了。

仔细想想,这十多年来,蜀汉国内反对北伐、要罢免姜维兵权的声音还少吗?谯周、诸葛瞻、杨戏、黄皓……这些人不断地弹劾姜维,刘禅听过吗?这十多年来,刘禅就算再昏庸,他也从来没想过去动姜维的兵权,即使中途有一次姜维兵败自贬为后将军,但转年刘禅就立马恢复了他的大将军职位,这难道对他还不好吗?

看看隔壁吴国太傅诸葛恪和魏国大将军曹爽,都因为一次用兵失败,回国立刻遭到政变被杀,姜维北伐大败回来又如何呢?何况黄公公(黄皓)在蜀汉是什么身份,连尚书令都要巴结讨好的人,刘禅叫他给姜维磕头谢罪,其中的态度再明显不过了吧?

不管你承不承认,刘禅就是姜维一生中自诸葛亮、蒋琬之后的第三个贵人。没有刘禅的支持,姜维绝无可能掌管全国军权十几年不变。当然,至于刘禅为什么这么无条件信任姜维,想想228年姜维第一次见刘禅那天吧,你以为诸葛亮非要带姜维进宫见刘禅就只为了在皇帝面前夸一夸他?

诸葛亮从不做没有意义的事,永远记住这一点。

263年,如果不开上帝视角的话,这应该是蜀汉平凡的一年。姜维待在沓中屯田已经一年了,成都朝中群情激愤要罢免他兵权的气氛,在刘禅的刻意不睬下,也慢慢地降下来了。此时姜维的境况,虽说不如十年前,但总比一年前好多了。

但就在这种看似平和的气氛下,一场对蜀汉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悄然而至——魏国大将军司马昭决定伐蜀了。姜维最先嗅出危险的气息,他向成都上表,说钟会在关中整顿兵马,有来犯的打算,请朝廷早作准备。

表章落到黄皓手里,他跑去问巫师,巫师说问题不大不要在意。黄皓信了,跑去告诉刘禅说没有问题、是姜维大惊小怪,刘禅也信了。所以一圈下来,成都群臣连发生什么都不知道,姜维的表章就被扔到后花园去了。

这边不在意,但那边很上心。六月,魏军就来了,钟会率十万大军铺天盖地扑向了汉中。另外,诸葛绪和邓艾各带三万军前往沓中牵制姜维,邓艾在正面拖住姜维,诸葛绪负责截断后路。

姜维迅速识破了魏军的意图,他一边不与邓艾纠缠从沓中撤退,一边用计晃开诸葛绪,打算纠集兵力前往汉中防守。只不过,他甚至还没能赶到汉中,汉中失守的消息就传来了。

怎么回事呢?

还记得之前姜维对汉中的防守调整吗,他当年把“拒敌于外”的方案改成“歼敌于内”的方案,本意是“关门打狗”、“钓鱼执法”,结果钟会一来,由于叛徒蒋舒的出卖,这条防线立刻全面崩溃。不仅“门”关不上,钟会这条鲨鱼反倒把鱼饵连带鱼竿给扯下来了。转瞬之间,保卫了蜀汉四十余年的汉中门户,就丢了。

无奈之下,姜维只好率全军退守剑阁,凭借天险地势拼死抵挡钟会的进攻。

但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又发生了,就在姜维还在剑阁苦苦支撑时,之前在沓中和姜维对敌的邓艾,被姜维甩开后,索性将兵锋一转,偷渡阴平插向成都。他在绵竹一战击杀诸葛瞻父子,继而包围了成都。刘禅惊慌之下,听从谯周的话,放弃抵抗率众投降。

消息传到剑阁,不止姜维,全军“将士咸怒,拔刀斫石”,《三国演义》里罗贯中用一句“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传达了他们此时的痛苦与愤怒。

但就算到了这个地步,姜维还是没有放弃。他制定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复国大计,通过诈降和利用钟会自立的野心,诱使钟会坑杀魏国不愿反抗司马氏的将领。成功之后,他再伺机除去钟会,便可兴复汉室。为了表明心志,他在暗中上秘奏给刘禅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一个人坚持到了这种程度,不由得令人敬服。但遗憾的是,毕竟钟会自立的野心来得太突然,根基不足导致魏国众将并不听服,姜维鼓动钟会尽杀魏将,结果消息泄露,二人反被乱兵所杀。

此时为公元264年,距离234年诸葛亮去世整整三十年,姜维这个最后的接班人,连同他守护的蜀汉帝国一起,走到了尽头。

04 尾声

蒋琬、费祎、姜维,在《三国志》里被归入同一传记,所以也被当作诸葛亮的三位接班人。尽管处于诸葛亮的巨大光环笼罩之下,我们还是能看到他们身上各有的亮点,蒋琬的品格、费祎的才华以及姜维的意志。

如果说谁才是最优秀的那个,在笔者看来,他们都没有优秀到诸葛亮的地步,但依然是可以信赖的继承者。只是,诸葛亮去后,曹魏在国力、军力上取得了对蜀汉的压倒性优势,蜀汉面对这种泰山压顶般的不利形势,任何人都难以在改变颓势,振兴国家。

或许,大一统是中国历史不可避免的走向,蜀汉由于先天条件的不足,无法完成承担大一统的历史重任。无论是诸葛亮本人,还是诸葛亮的继任者们,他们都回天乏力,只能以孔子般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虽然他们的事业失败了,但是他们的精神,依然耀光千古。

相关参考

三国蜀汉亡在牛人太多

 三国蜀汉亡在牛人太多?  后世人谈论蜀国的败亡,主要归因于三方面:一是诸葛亮之后蜀国政坛后继无人;二是后主刘禅昏庸;三是大将军姜维大意,没有在阴平天险屯驻足够的守军,致使被魏国的邓艾抄了后

亡在一个妓女手上的赵国

赵国自长平之战后一蹶不振,邯郸保卫战如果不是信陵君盗虎符救赵国,恐怕秦国灭六国的时间还要大大提前一些。即使这样,赵国也没有把握住这千载难逢的喘息机会,相反他们在这段最后的时光,还害死了最后的名将李牧。

战国七雄之赵国为何亡在一个青楼女子手上?

赵国骑兵(资料图)本文摘自《稗官女史》,尹剑翔著,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赵国自长平之战后一蹶不振,邯郸保卫战如果不是信陵君盗虎符救赵国,恐怕秦国灭六合的时间还要大大提前一些。即使这样,

崇祯穷得叮当响,为啥不抄大臣们的家

崇祯绝对是历史上最穷的一个皇帝。明朝经过萨尔浒、广宁之败,朝廷大笔的金银都用在了修建关宁锦防线上,前后花了至少五百万两。要知道,明朝在张居正改革后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才两百来万两。但是,国家再穷也不能不管

崇祯帝为什么杀魏忠贤? 大太监魏忠贤死因

...可以说他是看着崇祯长大的,深知这位主子爷的脾气。就在魏忠贤企图以检讨书蒙混过关的时候,他及时发出了预警。这是最后的时刻,也是最关键的时刻,所谓雷霆雨露莫非王恩,您可千万别看走眼了。怎么办?凉拌!赶快称...

起义军首领李自成为何会败在女人手里?

李自成是明朝末年起义军首领,勇猛有识略,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1644年率领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在崇祯十二年,李自成东山再起,却在崇祯十三年的时候被敌人困在了山中,他率领五十

荒淫无耻的“裸游馆”

汉灵帝刘宏的谥号为“灵”,这个“灵”字在谥法中解释为:“乱而不损曰灵”。想想这位皇帝胡作非为,把国家折腾得够呛,只是勉强没有亡在他的手里,也算是“不损”吧。至于这个“乱”就更为贴切,不但包括他卖官鬻爵

明朝太监魏忠贤,崇祯皇帝除掉他竟断送了大明江山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明朝太监魏忠贤,崇祯皇帝除掉他竟断送了大明江山”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提到魏忠贤我想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历史人物(小孩和文盲除外),魏忠贤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大

魏忠贤临死对崇祯说一番话,本能救明朝,但崇祯只想杀他,没听懂

要说中国历史上的奸臣人物,魏忠贤应该是比较出名的一个了。对于他的印象,人们总是用上很多的负面语言叙述!当然,魏忠贤落得这么一个名声是他应得的,毕竟他一生作恶多端,引得满朝文武痛恨于此。这不,刚上任的新

康熙只用6个字,就道出明朝灭亡的原因,但崇祯一辈子也没弄明白

大明朝两百七十六年国运,最终在崇祯皇帝手里戛然而止。崇祯皇帝在继位之初,也曾励精图治,锐意图强,铲除魏忠贤等奸臣集团,排斥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放手任选贤能,明朝局面一度气象一新,俨然一副中兴之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