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权主义的朱元璋为何要恢复封建制度

Posted 朱元璋

篇首语:百艺通,不如一艺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集权主义的朱元璋为何要恢复封建制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集权主义的朱元璋为何要恢复封建制度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从秦始皇开始到清朝宣统皇帝退位,然而这个说法其实是有待商榷的,什么是封建?就是对皇室宗亲,有功之臣实行封邦建国,让股肱之臣各守一方,周朝才是真正的“封建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一当上皇帝,就废除了封建制,实行了郡县制,天下大权集于一人之手,未封未建寸土给他人。

不过,在这两千多年里,也有几个时段出现过“封建”的,比如项羽封建六国贵族,刘邦封建刘氏宗族,司马炎封建司马宗族,再就是朱元璋封建他的儿子们,此四次大型分封被着名历史学家吕思勉称之为“封建的四次反动”,对于朱元璋这样一个集权主义者,他为什么要进行分封呢?

朱元璋出身卑微,以武力而取天下,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他不断地思考历史成败兴衰的问题,建国后,他时刻都在思索传承朱明王朝的长治久安之道,经过反复对比,老朱觉得西周的“封建”制度非常好,于是在《祖训录》中专门提到一条“定封建诸王国邑及官属之制”,意思就是要给儿子们分封国土。

可见,老朱是一个爱学习的好皇帝,而且他还都能学以致用,他决定在明朝实行分封建国的制度,让儿子们各居其国,以为大明王朝之藩篱,对于对封建的认识,他专门总结了历史规律:“周行封建而久远,秦废封建而速亡。”

分封诸王在边塞驻军,是朱元璋采取恢复封建制度的具体措施,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封了二十四个王,加上一个侄子,共二十五个王,从这生育能力上说,在中国的近五百位皇帝中(把能算上的都算上),虽不算是头名状元,但也绝对是拔尖的。本文为小常识网原创,未经小常识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朱元璋的实际目的其实很小农思想的,让这些王爷都有护卫部队,兵权实际掌握在朱姓皇族,自己儿子手里,不至于兵权旁落,从这一点上说,和刘邦的“非刘氏不得王”是一个意思,尤其是北方边境地区的王藩,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九王,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北的边防线上,这九个地区又称为“九边”。

朱元璋的初衷其实是好的,是想让儿子们各守一处,巩固江山,所以给予了儿子们极大的权力和自由,诸如徐达、冯胜、邓愈等军中主帅,也要听从这些王爷的命令,比如说朱元璋的几个年长的儿子,秦王、晋王、燕王等,都是手握重兵,宁王所统辖的军队达八万人之众,他们还与徐达等老帅们共同指挥对北元的大规模作战。

可是,朱元璋没有想到,兵权大起来,野心也就大起来了,燕王朱棣能征善战,连朱元璋都觉得在所有的儿子里,只有朱棣最像他,朱元璋也倒是动过传位给朱棣的小心思,陆应阳的《樵史》中曾经记录了这么一个片段,“太祖尝谓诚意伯曰:‘喜欢燕王,必有天下,置以为嗣何如?’基曰:‘事固如此,然陛下创业之主,岂可自怀家法,任彼为之可耳。’太祖然其言。文庙等极,追憾之,命于功臣庙撤基木位,投之江中。”

意思就是,朱元璋对刘伯温说,我想把皇位传给老四,你说呢?老刘说,不成,你是打江山的,怎么自己坏了章程,老朱听从了老刘的话,朱棣上台后,知道后,丫丫的那叫一个生气啊!把老刘的牌位从功臣庙里搬出来扔了。

朱元璋生前,通过胡惟庸案、李善长案、蓝玉案等政治运动,基本算是将开国功臣修理了一遍,死后,皇孙朱允炆登基,面对着这么多手握重兵的皇叔,他很害怕,于是听着那几个书生老师的话,学着汉景帝,开始削藩。

老四朱棣便举起了“靖难”的大旗,这才有了“靖难之役”,朱棣上台后,由于分封诸王的制度是他爹钦定的,因此延续了下去,但在原则上,除了皇帝在京城,其余子孙长大后都要到藩地就藩,只不过所封之王削去了兵权,一代代往下传,每传一代降一个爵位,这些朱氏后人大多在政治、军事上无所作为,虽然也有在文学、音乐上取得研究成果的,但实在是不多。本文为小常识网原创,未经小常识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朱元璋再次实行分封的做法,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高度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历史告诉我们,诸王的存在非但没有起到保卫朝廷的作用,相反成为了朝廷的重大威胁,朱棣的“靖难之役”就是明例。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国家每年都要用不少的钱财来养着这些贵族们享乐,可以想象,十几代后,皇室成员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当庞大的贵族团体,皇室的开支就变成国家财政的巨大包袱,这也是朱元璋始料不及的。

至万历初年,国家财政就有很大一部分是拨给皇室宗亲使用的,当时的首辅张居正正在推行新政,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丈量天下田亩,进行一条鞭法,子粒田税收改革,这些举措都是要得罪皇室宗亲的,皇室宗亲作为既得利益者也就成为了张居正改革的反对派,有了一个权势这么大的反对派,张居正改革的阻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张居正生前,张居正掌握国家政权,还能强力推行改革,张居正过世后,以皇室宗亲为代表的反对派立马占了上风,张居正本人也被褫夺爵位,家府被抄,长子张敬修被逼自杀,张居正变法最终失败。

明朝末年,着名思想家顾炎武针对高度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在其代表作《日知录》中不断抨击说:“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因非一人所能操也,而权乃移于法。”天下之权尽归一人之手,不受任何制度或权力的约束,长此以往,国家岂能不出问题?本文为小常识网原创,未经小常识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相关参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历史变迁

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鄙视1楼。没分我也答抱歉复制百科的,但很详细,这就是我国中央集权的发展史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最早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中央集权制度最早是什么时候建立的?谁建立的?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

朱元璋为什么要恢复殉葬制度

你们知道朱元璋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朱元璋能从一个放牛娃一路打拼到大明天子的位置,其中的过程一定很艰难,同时也有相当多的妥协。哪怕当朱元璋已经成为大明的天子,依然还有很多人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取代

处于何种考虑 朱元璋要残忍地恢复断千年的殉葬制度

原题:朱元璋死前,竟有46位女性殉葬,死前还「”享用”了皇帝的两道恩典殉葬,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通常认为,这种制度主要是为满足某人或某种社会主流群体而形成。皇帝死后,嫔妃殉葬,男子死后,妾室殉葬,

秦始皇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秦始皇是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创立者。他认为诸侯混战的局面是裂土分封和法度不明造成的。他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他坚决支持李斯等人推行郡县制的意见。从他开始﹐臣民对皇帝

历史秘闻 秦始皇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秦始皇是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创立者。他认为诸侯混战的局面是裂土分封和法度不明造成的。他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他坚决支持李斯等人推行郡县制的意见。从他开始﹐臣民对皇帝

秦始皇为何要铸造十二铜人

  秦始皇为一了巩固第一个封建王朝的政权,除了在原来政权机构的基础上调整和完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统治机构和封建官僚制度外,还采取了一系列其它措施,其中有一条

古代建筑之明清建筑特点

元朝严酷的统治终被推翻,中国又恢复了汉人掌权。但一心想恢复汉唐雄威的明朝皇帝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另一次辉煌――封建制度没落的颓势已无法挽回。在明朝,中央集权发展到极点,宰相被废除,皇帝成为官僚之长。特务政

初一历史小论文500字

秦始皇:秦始皇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帝王功:(1)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起我们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人民的愿望。(2)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

知识百科 为什么刘秀能重振汉室?

为什么刘秀能重振汉室?25年,刘秀称帝,恢复汉室,是为光武帝。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为强化统治,进一步完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提倡经学,广开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