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虞世南64岁才走向人生巅峰
Posted 王羲之
篇首语:知识养成了思想,思想同时又在融化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虞世南64岁才走向人生巅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虞世南64岁才走向人生巅峰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虞世南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638年,虞世南在李唐逐渐走向盛唐气象的初期走完了八十一年的人生。虽然彼时还未迎来后世璀璨的大诗人们全面登台,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时也并不稀缺诗人。然而虞世南去世后,李世民为他写了追述诗后,却陷入了沉默,进而感叹说:“钟子期死,伯牙不再鼓琴。朕的这篇诗,将拿给谁看呢?”
把虞世南作为自己的知己,这是李世民的孤独,还是虞世南式的人物稀缺?
这个孩子在他父亲去世后,瘦弱的竟然撑不起一身重孝“哀毁殆不胜丧”。在儒学教育的深度浸润下,重孝二字成了支撑这个孩子的最初理想。“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虞世南年纪虽小却坚持穿布艺吃素食,为的是以尽孝道。出身显赫的他,却“性沈静寡欲,笃志勤学。”从少年起,在不断的学习下,他的文章写的越发光彩,并拜擅长王羲之七世孙智勇和尚为师,因此得到真传。此外他又得到当时一流学者顾野王的教导十余年,由于醉心学习,甚至到了忘记个人的起居衣食,于是“声名籍甚。”
乱离人不如太平犬,此后虞世南虽然继承了家族荣耀和权位,却也承担了当时的巨大震荡。
从陈朝到隋朝,虞世南所见到的是到处都兵荒马乱和礼乐崩坏。以至于命运长时间自己不能把握。江都之变时,宇文化及反叛杀君,虞世南之兄虞世基任内史侍郎,也将被杀,虞世南抱持着虞世基痛号悲泣,请求让自己替兄受死,宇文化及不同意,虞世南因此悲哀得瘦损异常,形销骨立。
为父亲送终,为兄长拼死,虞世南将传统意义的君子人格发挥到了极致。这个被史书定义为“世南虽容貌懦软,若不胜衣”的男人活脱脱如一座初唐耸立起来的峻峭挺拔的山峦。
到了李世民时期,他已然是饱经沧桑的64岁老人,然而这确实是虞世南的人生晚春。
“旅程的前后多余,只为遇见你。”64岁的虞世南遇到了李世民终于迎来了繁花似锦的晚春。
人生七十古来稀,对于虞世南来说,他的仿佛才刚刚开始。李世民以秦王身份收获了已经流离两朝的虞世南,这场二人的相遇,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对于虞世南来说,仿佛“旅程的前后多余,只为遇见你”。
不久,李世民组织一次诗文沙龙,而虞世南以一首《蝉》成了当日的翘楚,也在初唐时期,成了不可多得的妙品,“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因此让虞世南也成了那个时代的蝉鸣。
虞世南成名较早,李世民本身就是文人,“属文赋诗,天格瞻丽,意悟冲迈。”因此惺惺相惜,如逢知音。还在做秦王时,让虞世南“写《烈女传》以装屏风”,当时还没送来范文,虞世南靠着记忆潇洒写出,“不失一字”。初唐的秦王府在虞世南的操持下,一时之间,笔墨飘香,文意盎然。
几年后,李世民正式成为大唐皇帝后,虞世南自然跟着水涨船高,与房玄龄一起主管“文翰”事务。此后虽然地位不断提升,终究还是与笔墨打交道,担任秘书监,负责“邦国经籍图书之事”。
虞世南的业务能力有多强呢?如一次外出巡行,随侍人员问李世民带什么书籍和公文时,李世民淡然说:有虞世南就不需要带了。
本质来讲,虞世南就是帮着李世民写诗的。《新唐书》还简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李世民过去非常喜欢宫体诗,写好了让虞世南和。虞世南却说,陛下写的非常好,但是这种文体不算雅正。上之所好,下必甚焉,臣恐怕您的诗作风靡天下,因此不敢奉诏。李世民于是不失礼貌的一笑说,朕跟你开玩笑呢,就是试试你而已,于是还赐给他五十匹帛。
君臣和谐的地步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有时李世民会因为一些细节就会感慨:“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号召大家向虞世南学习不言而喻,
贞观六年(632年)七月,虞世南进呈《圣德论》一文,太宗赐手书诏令给虞世南称:“你的评价太高了。朕怎么敢与上古帝王相比,只是与近代相比略强些。然而你只是刚刚看见开头,未知其终结。如果朕真能善始善终,那么你的高论可传之后世;如若不然,恐怕只会成为后世的笑柄!
此外,虞世南的书法成就之大,让李世民更为倚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二人都喜欢王羲之,而虞世南恰恰得到了王羲之后人的真传。
虞世南书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时人李嗣真评价他的书法时说:“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绩娇春,鹤鸿戏沼,故当(萧)子云之上”。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在初唐时期,一位老者挥洒着笔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写下各种为李世民需要的内容,这种艺术上的契合,后来被李世民总结为“五绝”之一。“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因此虞世南是李世民的传奇。
虞世南八十一岁时去世,李世民痛哭悲伤,下手诏给魏王李泰说:“虞世南对朕忠心一体,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朕有小失必犯颜直谏,而今亡故,朝廷上下,无复人矣!”带着巨大的荣耀,虞世南这只初唐的蝉,彻底的消失在茫茫之中,而他的书法,却依旧流淌在书法史中,芬芳无比。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虞世南的虞世南的生平简介_虞世南的事迹_虞世南是怎么死的
本名:虞世南别称:虞文懿、虞永兴、虞秘监字号:字伯施所处时代:南北朝→隋朝→唐朝民族族群:唐人出生地:越州余姚主要作品:《虞秘监集》《孔子庙堂碑》主要成就: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初唐四大家之一;编修《
历史人物 唐太宗赞虞世南身怀五绝是他的知己 虞世南死后还常常梦见他
虞世南虞世南在文学、书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是“初唐四大家”之一,还被誉为“十八学士”之一。此外,他在政治上的成绩也不差,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就对他赏识非常,二人可以说是伯牙子期般的
(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
虞世南,字伯施,是唐朝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越州(浙江省)余姚人。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
虞世南,字伯施,是唐朝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越州(浙江省)余姚人。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
虞世南,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余姚人。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仕隋为秘书监,赐爵
虞世南是隋唐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被称为唐初四大家之一,一生著有多篇作品,在书法上也有着很高的成就。而虞世南还有另一个头衔,他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只是一介文臣,为什么却能入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呢
唐代人物本名:虞世南别称:虞文懿、虞永兴、虞秘监字号:字伯施所处时期:南北朝→隋朝→唐代民族族群:唐人诞生地:越州余姚(今浙江慈溪)诞生时候:558年作古时候:638年7月11日重要作品:《虞秘监集》
历史人物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为什么能上李世民功臣榜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为什么能上李世民功臣榜?不知道没关系,本站小编告诉你。>作为大奸臣虞世基的同胞兄弟,同父所生,居然性格和修为判若两人,却还能和平共处,生死相依,这简直就是人伦奇迹。>而
除吴佩孚外,北洋军阀中与蒋百里交往较多的还有孙传芳。孙传芳,字馨远,山东历城人,生于1885年4月17日,比蒋百里小3岁。1904年,孙传芳在北洋陆军速成学堂步兵科毕业后,由清政府练兵处以直隶官费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