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朱棣造反是因为削藩 朱棣登基之后是怎么削藩的
Posted 时期
篇首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朱棣造反是因为削藩 朱棣登基之后是怎么削藩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朱棣造反是因为削藩 朱棣登基之后是怎么削藩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棣削藩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守卫明朝边界,保卫朱家江山,将二十四位儿子分封到各地镇守,这是自西晋以后我国历史上的再次大规模分封制,然而,历史总是那么相似,实行分封制的朝代到最后还是走向同样的结局,明朝的分封制在朱元璋驾崩后没多久就因朱允炆和朱棣之间发生的靖难之变基本结束,名存实亡了。为何这么说?
建文和永乐二人都对朱元璋制定下的分封制做了哪些措施,让得明朝分封制一下子名存实亡?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病变”
分封制在我国历史非常久远,曾发生四次大规模的分封制度。分封制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就出现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是周天子将王公贵族,功臣分别分封给不同诸侯国,一同拱卫周天子,发展到最后,主弱枝强,形成了孔夫子口中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倒台,最后以秦王扫六合而结束。
我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分封制在汉朝实行,秦朝时期实行郡县制,二世而亡,于是汉朝统治者认为秦朝如此短命,一定是因为没有实行国祚绵长的周朝时期的分封制
然而,汉朝的分封制在西汉时期又发生了次“病变”,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愈发让统治者意识到藩王对中央朝廷的威胁性,最后在汉武帝的推恩令下,分封制的威胁才得到控制。
第三次大规模分封制是在西晋时期,西晋统治者认为东汉藩王被削弱,导致董卓,曹操等军阀崛起,因此西晋同样实行分封制,然而后来的八王之乱,直接导致“晋分东西”,让广大人民受苦。
第四次就是在明初了,因为有鉴于以前分封制在我国历史上的“辉煌”纪录,明二世朱允炆在朱元璋死后,就立马决定削藩。
建文削藩的大好局面却被选择的战术所错失
朱允炆是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合法性上不存在任何问题,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名正言顺的皇帝,最终却在自己采纳制定的政策下“翻车”,丢了皇位不说,最后连人都丢没了。实在是匪夷所思,让我们来看看朱允炆的削“燕藩”策略。
朱允炆登基的第一年,就火速采纳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削藩,违背之前对朱元璋的温和削藩承诺。最初,面对良莠不齐的诸位藩王,朱允炆的两个亲信大臣齐泰和黄子澄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建议,齐泰建议由难到易。先拿实力最强的几个藩王开刀,比如直接拿下核心目标朱棣。然而黄子澄则认为朱棣有功于国,实力又强,恐不好下手,认为应该从没什么实力的藩王开始下手,不得不说黄子澄是个臭棋篓子,跟其自身没啥实政经历也有关系,然而,朱允炆居然采纳了他的这步臭棋。
这下好了,前期拿下那些没啥势力的藩王的确很顺利,但是却早已弄得满城风雨,诸位藩王人人自危,那些手握地方重权的核心藩王,更是悄悄在暗中做好了局势变得更坏的准备,我想,这个时候的燕王就算还没有反心,但是提防工作肯定已经做好了。
可以说按照此后事情发展,如果一开始朱允炆采纳的是齐泰的建议,由难到易,直接拿朱棣下手,杀他个措手不及,以朱棣历史中前期的表现来看,先杀朱棣,朱允炆的削藩还是极有可能实现的。然而朱允炆不够厚黑,魄力不足,最佳战术就这样被放弃了。
永乐削藩为何能成功?
朱棣绝地翻盘后,作为藩王出身的他,自然更加明白各地藩王对自己皇权统治的危害,因此在当上皇帝后他也开始着手削藩。
但不得不说,除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外,朱棣政治手段的老辣,也不是初出茅庐愣头青的朱允炆能比的。作为刚造反上位的他,深知自己削藩的复杂性,如果自己再次进行类似建文帝那样激进的削藩手段,极有可能招致诸藩王弟兄们激烈的反应,甚至要是诸王群起而攻的话,建文帝的下场不见得不会再次发生在自己身上。有鉴于侄儿的前车之鉴,朱棣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以诸位兄弟藩王的利益维护者的身份着手,开始了自己的削藩大业。
朱棣的削藩大业大致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温水煮青蛙,在朱棣自己当上皇帝之后,就立刻恢复之前建文帝相继废掉的周、代、齐、岷几个藩王的王位,以示好,让这些兄弟们感恩于朱棣,相信朱棣对自己的兄弟不同于朱允炆那么无情,让诸藩王渐渐对朱棣失去警惕心。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同于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那么明显,毕竟汉武帝的这个削藩策略也太有名了,不好直接借用,否则藩王们也不是傻子,轻易就能看穿朱棣的打算了。
第二步,明升暗降,将封在边疆的藩王逐一以各种封赏的名义调回内地,既然调回内地,那就不用掌守卫边疆的兵权了,而一旦藩王没了大量兵权,再想对抗朱棣,那就更加困难了。
第三步,用钱换兵,通过不断提高诸藩王的俸禄,换取削减诸藩王王府的私兵数量,而逐渐没了一丝兵权的王爷,对于朱棣来说就是没了牙齿的老虎,已经不足为惧。
此后,在朱棣的这些温和削藩策略下,永乐朝的藩王渐渐失去了兴风作浪的能力,而经过建文永乐两朝的削藩,明朝藩王分封制度也逐渐走向末路,名存实亡。
相关参考
首先说削藩,如果不削蕃,燕王造反可能性不大,至少短期内肯定不会造反。但是,在其一生内,最终形成类似唐末的藩阵割据则几乎是肯定的。朱元璋和朱允文立场不同注定对诸王态度不同。前者更在乎得是朱家天下,所以防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明太祖死后,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为巩固皇权决定削藩。对此不满朱棣发动兵变,终于在1402年胜利,于是在南京当上皇帝。他在位的时候,明朝经济得以繁荣发展,国力也十分强盛,这段时间史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明太祖死后,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为巩固皇权决定削藩。对此不满朱棣发动兵变,终于在1402年胜利,于是在南京当上皇帝。他在位的时候,明朝经济得以繁荣发展,国力也十分强盛,这段时间史
明朝建文元年,也就是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为反抗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起兵反叛,随后挥师南下,这便是明朝前期赫赫有名的靖难之役。朱棣起兵之后,一路南下,其中在山东济南地界先后两次都被阻挡。最后燕王选择
在我国大唐时期就已经有了藩镇割据的先例,在安史之乱之后,不在京城的外地将领手握重兵,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拥兵自重,出现政治、经济、军事都不受朝廷掌控的局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当然不乐意了,尤其是藩镇
历史人物 朱棣和袁拱到底有什么关系 袁拱为什么敢预言朱棣在40多岁当皇帝
明朝建文元年,一上位就想要削藩的朱允炆被自己的亲叔叔燕王朱棣赶下王位,而朱棣自己坐上了皇位,后世称这件事情为靖难之役。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朱棣在历史上的名声还是很响亮的,关于朱棣的传
齐泰(?-1402年),本名德,字尚礼,别号南塘。明太祖赐名泰,明溧水(现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人,明初著名官员。齐泰是向建文帝朱允炆建议削藩的主要人物之一,削藩引发燕王朱棣在建文元年(1399)发
齐泰(?-1402年),本名德,字尚礼,别号南塘。明太祖赐名泰,明溧水(现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人,明初著名官员。齐泰是向建文帝朱允炆建议削藩的主要人物之一,削藩引发燕王朱棣在建文元年(1399)发
建文帝削藩建文帝削藩是明初的一件改变历史的大事件,同时也是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导火索,这场明朝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最终导致建文帝下台,不知所踪,而朱棣却登上皇位,成为明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建文帝画
削藩在歷史上是一個大難題,雖然削藩次數並不少,其中不乏成功的,但大多數都失敗了。對於明清兩朝來說,也只能參考一下,畢竟年代不同,背景不同,皇帝不同,對手也不同。根本不可能采取同樣的方式,如果想依葫蘆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