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七国之乱”的领头者刘濞是个怎么样的人

Posted 刘邦

篇首语:春衣少年当酒歌,起舞四顾以笑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七国之乱”的领头者刘濞是个怎么样的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七国之乱”的领头者刘濞是个怎么样的人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七国之乱”的领头者刘濞是个怎么样的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汉王朝初建时,封了五个异姓王: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

卧榻之旁,有他人酣睡,汉高祖刘邦感到异常难受。让皇帝难过的人,自己也没有什么好果子吃。果不其然,刘邦以将各种借口编串起来,先后给韩信、彭越、英布罗织罪名,挨个收拾。

东南地区出现管理真空,若派官吏去管理,实行郡县制,王朝初建,官员数量不足,素质偏低,东南山高水长,地理复杂,民俗剽悍,难以有效管理。

有感于秦亡二代无宗室辅佐的教训,以及分封异姓王带来的噩梦不断,刘邦想到血缘宗亲,同姓刘氏,还是靠谱些。

于是乎,刘邦煞有介事地弄出“白马之盟”,昭告天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刘濞被封为吴王,领有吴越故地。

诏令发出,刘邦有些后悔,《史记.吴王传》中载:

“高帝召濞相之,谓曰,若状有反相。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

这样神乎其神,能掐会算的事情,二十四史上记录无数,在占卜星相之术流行的时代,古人对这些相面预测未来的事情深信不疑,但史书是后来人写的,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什么,他们自然十分清楚。刘邦能相出刘濞要造反,不足信,不过,这家伙后来的确是带头起来闹事,就是“七国之乱”,那为什么他放着好好的诸侯王不做,去选择反叛朝廷?

原因一:与皇帝的恩怨,由来已久

刘濞的父亲,是汉高祖刘邦的二哥刘仲,封代王,代地是汉朝边地,直面匈奴,刘邦将二哥封在代地,看来是寄予他很高的期望。“龙生九子,九子不同”,刘邦东征西讨,元气满满,能力非凡,刘仲却是饭桶,匈奴的进攻,令刘仲惊慌失措,丢掉职职责不顾,狂奔千里,跑回长安。

“匈奴攻代,仲不能坚守,弃国间行,走雒阳,自归。”

哥哥的窝囊废作风,令刘邦十分丢面,但终归是亲兄弟,他只是将刘仲贬爵为合阳侯。

令刘邦感到欣慰的是,刘仲的儿子刘濞却是少年英雄,“年二十,以骑将从破布军”,英布是悍将,亦是一代枭雄,刘濞面对强敌,毫无畏惧,足以证明他有胆气。

就封吴王之初,刘濞还是谨守臣子本分的,他定期朝见皇帝。这种亲密关系,持续到汉文帝时期。某一年,吴王刘濞派太子去长安,例行朝贡。

皇太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闲来无事,让吴太子陪他饮茶、下棋。两个少年,亭台水榭之间,品茗,博奕,一幅恬适的图画。但年轻人火气盛,对奕过程中,发生了争执,同为太子,按宗法礼节规定,皇太子为尊,诸侯太子要尊奉皇太子,可吴太子缺乏教养,不尊重皇太子刘启。惹得刘启举起棋盘,砸死吴太子。

失去儿子,吴王刘濞异常悲愤,凶手是皇太子,他又能怎么样?只好把怨气与悲伤,生生咽下。

“吴王由是怨望,稍失藩臣礼,称疾不朝”。

藩王不朝见皇帝,在汉代是违法的行为,更何况没病装病,欺骗皇帝。朝廷不断拘讯吴使者,双方关系十分紧张。后来汉文帝听取建议,将吴使全部放回去,赐吴王手杖,并恩准他可以不用进京朝见,“吴得释,其谋亦益解”。

长安与吴地的关系暂时得到了缓和,但,丧子之痛,岂是能忘记的事?

原因二:有雄厚的实力,野心膨胀

秦末的天下大乱,令百业凋敝,人民困苦,汉朝建立,“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皇帝找不到一色的骏马,王侯将相只能坐牛车,天下穷困至极。汉朝开放山川湖泽,放开铜铁渔盐,任民自取,而不加赋,并“令民纵得自铸钱”, “故吴,诸侯也,以即山做钱,富埒天子”。

惠民的政策,到头来,先富了诸侯,“吴有豫章郡铜山,以招致天下亡命者益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

腰包鼓了,府库满了,刘濞的野心也冒出来,确切地说,是欲望重新被激活。十几年前,太子被杀,他就想过要闹事,只是条件还不成熟,如今,吴国国富民强,兵精粮足,占有三郡,五十三城,比汉景帝的胞弟梁王的地盘还大。

万事俱具备,只欠东风,刘濞缺的是起兵的借口,而他很快就找到了,那就是“诛晁错,清君侧”。彼时,身为御史大夫的晁错,提出“削藩”之策,引发天下诸侯的震动,诸侯多有不满,刘濞正好利用这种舆情,鼓动他们参与反叛。

原因三:强势的诸侯,虚弱的朝廷

汉高祖刘邦封九大同姓诸侯,其中齐、赵、燕、代、梁、楚、淮南、吴等皆为大国,小者占有三郡,大者占有六郡,连城数十座,今天的华北、华中、江淮、东南等地,都属于各诸侯王。诸侯们自己设置官署,任免官吏,收取赋税,煮盐冶铁,开矿铸钱,组建军队,完全是国中之国,与周朝时期的诸侯没什么两样。

反观汉朝中央政府,直辖地域只有三河、东郡、颖川、南阳等数个郡,地盘只占有“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农业发达的地区只有关中与巴蜀,而铜铁矿藏,只在蜀中,人口只占天下一半。

两者相对,本末强弱,十分明显,朝廷能自由调动的军队数量也不多,边境守卫部队,要应对匈奴人,不能轻易动用。鉴于这些条件,吴王刘濞才敢发动叛乱。

“七国之乱”,一夜之间爆发,战火燃烧江淮、黄河下游,却碰到了梁国的拼命抵抗,又遇到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他们运筹帷幄,决胜指挥,仅仅三个月,“七国之乱”以失败告终。

结语

吴王刘濞作为“七国之乱”的祸首,本就是志大才疏之徒。他所倚仗的,不过是繁荣的经济,与貌似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战争,讲究的是策略与战术。

起兵初期,联军大将军田禄伯曾建计:

“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两路进攻,东西齐进,令汉军首尾难顾。这条妙计,被吴太子否决了,刘濞听儿子的,便不听田禄伯的计策。

吴国年轻的桓将军,再献一计:

“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邑不下,直弃去,疾西据雒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这条妙计也被刘濞否决,战争后期,吴楚联军就是因为粮道被周亚夫截断,军心崩溃,导致不战自乱。

叛乱这碗饭,不是谁都能吃,审时度势、运筹指挥、临阵决断、遇险不乱、战斗意志,哪一样都不能少,而刘濞缺乏为帅的能力,况且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晁错已死,进兵无名,天下民心皆在朝廷,刘濞焉能不败?

相关参考

刘濞精心筹划的七国之乱,为何三个月就败了

在历史长河中,刘濞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吴王刘濞,七国之乱的罪魁祸首,为了夺得皇位,他精心策划了三十余年。刚开始气势汹汹,连汉景帝都慌不择术杀了晁错来安

汉高祖刘邦是怎么看出刘濞会造反的?他为什么还是封给刘濞官爵了呢?

  在汉景帝统治时期,由吴王刘濞主导,发起了一场“七国之乱”,西汉的统治差一点被整个翻盘!到底这个刘濞是何方神圣?  据说早在汉高祖刘邦封给刘濞侯爵封地的时候,他就已经看出了刘

汉朝历史 汉景帝和七国之乱刘濞的关系

听说汉景帝不小心害死他儿子所以他才要叛变是吗?吴王刘濞假装生病而不来朝廷觐见,文帝知道他怨恨景帝一不小心打死他留在京城作质的儿子,于是赐给他几杖,免其朝...帝时酿成七国之乱,是政治上可议的缺失。汉文

汉朝历史 汉景帝和七国之乱刘濞的关系

听说汉景帝不小心害死他儿子所以他才要叛变是吗?吴王刘濞假装生病而不来朝廷觐见,文帝知道他怨恨景帝一不小心打死他留在京城作质的儿子,于是赐给他几杖,免其朝...帝时酿成七国之乱,是政治上可议的缺失。汉文

历史人物 面对晁错的削藩令,吴王刘濞是怎么做的

在晁错担任太子家令的时候,便得到了太子刘启的宠幸,晁错曾多次上书,夸大吴王的罪过,请求削减其封地,但汉文帝刘恒宽厚,不忍心责罚吴王,最终,导致吴王日益骄横。晁错一直没有机会得以实施自己的削藩令。>等到

历史人物 面对晁错的削藩令,吴王刘濞是怎么做的

在晁错担任太子家令的时候,便得到了太子刘启的宠幸,晁错曾多次上书,夸大吴王的罪过,请求削减其封地,但汉文帝刘恒宽厚,不忍心责罚吴王,最终,导致吴王日益骄横。晁错一直没有机会得以实施自己的削藩令。>等到

历史人物 七国之乱爆发前,各诸侯国都在干什么

在面对晁错的削藩令,经历过汉初战乱的吴王刘濞怎会甘心屈服中我讲述了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用晁错为御史大夫,实施削藩令,引起了诸侯们的不满,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密探之后,吴王刘濞等人又做了哪些事情。>在与吴王

七国之乱发动者是谁 七国之乱是谁平定的

  七国之乱  公元前154年,西汉中央政府与吴楚等七国爆发七国之乱,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成为此次平叛的最大功臣。  发动者是谁  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

周亚夫平七国之乱的经过揭秘 吴楚七国之乱

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是以汉景帝意欲削弱汉初封下的诸侯国的实力为起因的一次叛乱。七国以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为首,以吴楚两国的军队为主力西进逼犯长安,最后在梁国境内被周亚夫率领的汉军和梁国的军队合击打败了。

七国之乱是政治原因,还是皇室私怨

景帝三年,汉帝国爆发了一场以吴王刘濞为首的,旨在推翻中央政权的藩王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三个月后,叛乱就被周亚夫平定,时间虽然不长,却暴露了汉帝国初年,中央政府与藩王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严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