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杨贵妃之死的主谋到底是谁

Posted 贵妃

篇首语:私心胜者,可以灭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杨贵妃之死的主谋到底是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杨贵妃之死的主谋到底是谁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杨贵妃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白居易的生花妙笔,使杨贵妃之死的画面犹如电影般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当安禄山在渔阳的战鼓响起,李隆基带着朝臣美眷向蜀中仓皇逃亡。然而西出长安不过百余里,六军便发生了哗变,要求处死杨贵妃。杨贵妃缢死之后,李隆基掩面而泣,看到的只有杨玉环惨死后满头的饰品抛撒满地而无人收拾。

关于马嵬驿兵变,《资治通鉴》中也写道:

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

那么,马嵬驿兵变真的只是禁军由于没吃的,而将愤怒发在了杨国忠和杨贵妃身上吗?事实的真相恐怕没那么简单。

1、李隆基的逃亡是有准备的

关于李隆基的逃亡,《资治通鉴》中记载:

上移仗北内,既夕,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比六军,厚赐钱帛,选闲厩马九百余匹,外人皆莫之知。

可见,李隆基在逃亡之前既选了良马,又赐给六军丰厚的钱帛,显然不可能只走出100余里便没有了吃的。

事实上,将杨国忠和杨贵妃杀死之后,这些禁军们依然安全的将李隆基护送到了蜀中。次年长安和洛阳收复之后,仍然是这些人将李隆基又护送回了关中。

如果这些禁军将士真的仅仅走了100里就哗变,那么军心必然涣散,怎么可能只杀杨国忠和杨贵妃便能平息一场军变?

2、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是直接指挥者

既然不是哗变,那么杀杨国忠只能是一场有预谋、有指挥的政变。禁军的最高长官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旧唐书·玄宗纪》中对陈玄礼在马嵬驿之变中的作用描述的很详细:

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乃诛杨国忠······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命高力士赐贵妃自尽。玄礼等见上请罪,命释之。

可见,这场政变的直接指挥者就是陈玄礼,他要杀的是杨国忠,杀杨贵妃只不过为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关于陈玄礼,《旧唐书》中还曾写到:

及禄山反,玄礼欲于城中诛杨国忠,事不果,竟于马嵬斩之。

也就是说,安史乱起,陈玄礼在长安就想杀杨国忠,只不过没杀掉,最终在马嵬驿斩杀之。那么,陈玄礼为何要杀杨国忠,杨国忠是宰相,陈玄礼只是禁军首领,杀了杨国忠,也轮不到陈玄礼做宰相,他一定有后台。

3、陈玄礼的后台是谁?会是太子李亨吗?

《旧唐书·后妃传》中记载:

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

那么,太子李亨会是陈玄礼的后台吗?其实我们从马嵬驿兵变之后陈玄礼的动向便能找出答案。

诛杀杨国忠和杨贵妃之后,陈玄礼依然保护李隆基到了成都。如果太子李亨是陈玄礼的后台,那么,正常情况下陈玄礼应当跟随李亨去灵武,然后成为从龙功臣。再退一步,当陈玄礼跟随李隆基返回长安后,李亨也应当对陈玄礼进行奖赏。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陈玄礼不仅被李亨解除了保卫李隆基的兵权,还被李亨勒令退休。

显然,陈玄礼不是太子李亨的人。李亨与其父李隆基确实有矛盾,但那是在李亨称帝之后,由于“天无二日”导致的权力之争,李亨要北上灵武称帝,杀杨国忠并非当务之急。

4、陈玄礼的后台另有其人

高力士,一生追随李隆基,因功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唐军收复二都后,高力士随李隆基返回长安,之后被李亨流放巫州。公元762年,高力士在得知李隆基驾崩之后,痛苦吐血而亡,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也就是说,与一般的太监相比,高力士在历史的名声很好,但高力士依然开唐朝内廷宦官干政的先河,且在唐玄宗一朝便形成了内廷与外朝的对立之局。

唐玄宗后期,内廷的首领当然是高力士,而与之对立的外朝宰相先是李林甫,后是杨国忠。高力士之所以能与外朝对抗,除了李隆基本人的信任,还在于他通过陈玄礼掌控了禁军,陈玄礼本就是高力士所提拔的将领。

当年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李林甫想立寿王李瑁,而高力士则要立忠王李亨,最终李隆基采纳了高力士的建议。此外,高力士一直反对李隆基将军国大事全部交给李林甫,之后更是反对能力不足的杨国忠。

高公伏奏曰:“开元二十年以前,宰臣授职,不敢失坠,边将承恩,更相勠力。自陛下威权假于宰相,法令不行,灾眚备于岁时,阴阳失度,纵为轸虑,难以获安,臣不敢言,良有以也。”上久而不答。

高力士这里说的宰相正是杨国忠,他认为杨国忠没有宰相之能,想让李隆基换了杨国忠,但李隆基听了之后“久而不答”。

应当说天宝年间的高力士始终是一个清醒之人,对于李林甫和杨国忠的跋扈,他一直都在提醒李隆基。而对于李隆基来说,他需要内廷和外朝的平衡,再加上晚年的疏于朝政,确实没有高力士清醒。

于是,在六军向蜀中逃亡途中,正是高力士指挥统帅六军的陈玄礼斩杀了杨国忠。至于杨贵妃之死,其实是政治的牺牲品,虽然她不参与朝政,但她是杨国忠的妹妹,杀杨国忠则杨贵妃必死。

最后,李隆基为何会同意杀杨国忠呢?

其实也简单,安禄山造反打的旗号便是“讨伐杨国忠”,那么杀了杨国忠其实便堵了安禄山的嘴。这与汉朝“七国之乱”时汉景帝杀晁错是一样的,“丢车保帅”而已。

同样,缢死杨贵妃也是如此,在保命、保李唐江山和保美人之间,李隆基还是有决断力的。我们知道,杀了杨贵妃之后,李隆基、高力士、陈玄礼之间依然融洽,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杀杨国忠和杨贵妃是经过李隆基同意了的。

相关参考

光绪之死-慈禧是杀光绪主谋

一百年前的1908年,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皇帝和实际统治中国半个多世纪的慈禧太后几乎同时死去。一个是三十八岁的壮年,一个是七十四岁的老人,两人在政治上势不两立,却同时死亡,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就形成了一

推背图推算唐朝的国运 推背图是怎么推算出安史之乱和杨贵妃之死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推背图,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说起《推背图》,相信大家不会太陌生了,这是一本诞生于大唐贞观年间,是唐太宗李世民专门为了推算国运而下令袁天罡与李淳风共同编著的一本书。这本

谋害张飞的主谋不是孙权诸葛亮 诸葛亮一番话暗示了谁是幕后真凶

张飞之死疑点重重:身为一方主将兼司隶校尉的张飞,保安工作怎么如此松懈?范疆张达到底为什么要谋害张飞?为什么这两个小子几乎是来无影去无踪——在杀害张飞之前,他们的来历没有一点记载,到了东吴之后也人间蒸发

杨玉环怎么死的,杨玉环之死真相(没有死逃亡到海外)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杨玉环怎么死的,杨玉环之死真相(没有死逃亡到海外)”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杨贵妃是唐玄宗的爱妃,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怎么死的一直引起诸多猜测。官方说法记载最多的

唐朝历史 马嵬坡之变主谋是陈玄礼

唐朝在西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当时唐玄宗率领少量的王公大臣逃出京城,没想到在马嵬驿,禁军突然叛变,禁军头领陈玄礼先是斩杀杨国忠,再逼唐玄宗处死杨贵妃,导致唐玄宗声威扫地,整起事件在太子李亨返回京城后

历史人物 袁崇焕之死到底是谁造成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袁崇焕之死到底是谁造成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袁崇焕,大明崇祯年间的蓟辽督师,从受到皇帝信任岛锒铛入狱,再到凌迟处死,他的人生如流星般快速陨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真的

赵匡胤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不是因为一名女子

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到公元976年死亡,正史当中没有明确记载他是怎样去世的。《宋史·太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的也只有简单的两话:“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

杨贵妃到底怎么死的 揭秘马嵬驿兵变结果

杜甫在他的《哀江头》一诗中写:“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这一句中“血污”二字很关键,如果杨贵妃是被缢死的,那就不可能见血,似乎诛杀杨贵妃的方式不是缢杀,而是用刀刃之物。李益的诗中写:“血洗托

大唐的铁血宰相在上朝途中被刺杀,到底谁才是背后真正的主谋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三日,天色还未明,报时的晨鼓刚刚敲响。大唐宰相武元衡离开自己的住所,前往大明宫,开始一天的政事。他刚出靖安坊东门,忽然有冷箭从暗处射出,照明的灯笼熄灭。武元衡还未明白

历史人物 生擒了关羽,还导致了黄忠之死,这位三国小将到底是谁呢

说起关羽和黄忠的威名自然不用多说,都是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名将,位列于蜀国五虎上将之列,许多人提起他们的名字,也为之胆寒,是不折不扣的英雄人物,但是这两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死都和一个小人物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