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本属楚国最强为何最终称霸的却是秦国?

Posted 战国 战国七雄

篇首语:技艺是无价之宝,知识是智慧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战国七雄中本属楚国最强为何最终称霸的却是秦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战国七雄中本属楚国最强为何最终称霸的却是秦国?

明明战国七雄中本属楚国最强,土地也最大,为何最终称霸的却是秦国?楚、秦两国的恩怨,说来话长。而历史上流传着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预言者便是一位在史册中以「南公」留名的楚人。而他预言的时间,就在楚怀王客死咸阳之后,距离秦亡近百年的时间。公元前226年,当时的楚国,已经把都城迁徙到今安徽的寿春,虽然离中原更远了,但从北方不断传来的噩耗,仍足以令楚国君臣寝食难安。其实楚人都明白,此刻秦国统一天下唯一的障碍,也只剩下楚国了。楚悼王时期,吴起改革失败后,楚国的国力便一直在走下坡路。

但事实上,在吴起改革失败后,楚国的国力一直在走下坡路,看似锦绣堂皇的大国,实则日落西山、颓势难挽。当年吴起来到楚国,针对楚国国家结构松散、中央权威削弱、贵族骄横跋扈的特点,雷厉风行,罢免那些光领俸禄而不做事的官僚,严格纪律以提高办事效率,还加强军事训练以提高楚军战力,无疑是给近乎昏睡的楚国打下了一针兴奋剂。

在吴起执政期间,楚国东边击破百越,中间抗衡三晋,西边敲打秦国。当彼之时,秦人之畏惧楚国,犹如今日楚人之畏惧秦国一般。但是那些被私欲填满胸壑的贵族,显然对吴起振兴楚国的成就视而不见,却对自己个人和家族既得利益的少许损失怨恨难平。

当支持吴起的楚悼王去世后,他们便迫不及待地在丧礼上发难,急中生智的吴起逃入灵堂,躲避在楚悼王的尸体边,希望能够因此逃过一劫。然而这些贵族暴徒已经杀红了眼,他们不计后果的冲进灵堂,乱箭齐发,将活人吴起和死人楚悼王统统处理掉。

秦国商鞅在改革后难逃一死,但政策却留传下来。

吴起死后,人亡政息,楚国的改革半途而废,倒是让偏僻的秦国后来居上。虽然商鞅也难逃一死,但改革事业却被秦人继承,不断深化。吴起和商鞅一样,都是单枪匹马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得到国君的信任,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并且都得罪了旧权贵,为改革事业而牺牲。但是商鞅的事业得到了继承,而吴起在楚国的努力却付诸流水,这原因出在哪里?这个问题,固然可以从楚国的内部旧势力之强大以及楚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来找到一些因素,但最直接的原因,恐怕就是时间。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最早开始于前359年,他出任左庶长之时;而结束于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商鞅遇害。由此计算,商鞅在秦国执政长达21年,那么,吴起得到了多少时间呢?

吴起入楚,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只说是魏武侯即位以后,吴起受到猜忌,因而离开魏国,来到楚国。魏武侯即位是在公元前396年,吴起在魏武侯即位后还做了多年的西河守。由此看来,到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前,吴起在楚国执政时间最多没有超过十年,且楚国地大,要完全实施相当困难。

楚怀王即位后,任用屈原,在六国反秦大联盟中当上了盟主,反映了楚国当时的国际地位尚在一流之列。

在吴起死后50年,楚怀王即位,即位之初似乎很有一点改革的理想抱负,他任用屈原,为他编制新的法令、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颇有一番新气象。到了十一年,苏秦主持的六国反秦大联盟中,楚怀王还当上了盟主,虽然没多久就纷纷解散,但毕竟反映了楚国当时的国际地位尚在一流之列。

说到转变,则是从怀王十六年开始,当时楚国和另一强国齐国紧密团结,当时秦国虽强,却还不具备「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能力,于是开始实施「拉一个打一个」的政策。

这一年,秦王派张仪引诱怀王说,秦愿意把从前从楚国夺取的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还给楚国,并和楚国永结同心,世代友好。这等好事,令楚王动心,但当然张仪是有条件的,楚国必须先和齐国一刀两断。于是利欲熏心的怀王立马就和齐国断绝同盟关系,派了一个将军陪同张仪到秦去领取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张仪从中做秦国的奸细,挑拨楚齐。

结果张仪一到咸阳后,从车上掉下来摔伤了腿,楚国也就得不到张仪许诺的土地。楚怀王拿不到土地,还以为秦国是嫌他与齐国断绝关系不够彻底,又派了个骂坛高手宋遗去辱骂齐王,硬生生把齐国推到了秦国的怀抱中。结果这边楚齐联盟破裂,那边秦国和齐国倒是好上了。张仪一看目的已经达到后,晃晃悠悠出来,戏弄楚国说:「为什么还不去领取土地,从这个街道到那个街道,好大一块地,一共足足有六里。」六里?楚怀王再愚昧,也晓得自己受骗上当了,立刻向秦宣战。这一仗,整整打了一年,从今河南境内的丹阳一直打到陕西境内的蓝田,楚怀王把全部家底都押了上去。打到关键时刻,把国际关系搞得一团糟的怀王嚐到苦果,韩、魏趁楚军主力在西北与秦军苦战之际,偷袭楚国,打到了今湖北境内。此时怀王只好从西北撤军,结果不但商于之地方六百里拿不回来,结果也把汉中也给丢了,士兵阵亡超过十万,将领被秦军俘虏的达七十多人。再加上宠妃郑袖与张仪合作,让楚怀王再次信任张仪。

此时,秦国对于楚国的怒气,似乎也有所顾忌。因此到了次年,秦又表示愿意把半个汉中还给楚国,恢复友好关系。但是楚怀王却发了大脾气,愿得张仪、不愿得地。结果张仪回到郢都后,花了点金银贿赂楚王的左右靳尚,靳尚就对怀王说「如果杀了张仪,秦王发怒,这样楚国与秦国关系就糟了,要事列国看见楚秦交恶,必然轻视大王!」

楚怀王一听就把杀张仪的心去了一半,接着又被宠妃郑袖柔言细语的话唬拢了一番,怀王又把张仪当成了良师益友。张仪一走,屈原从齐国回来了,问怀王:「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才又后悔,便派人追杀张仪,但哪里还找的到张仪的人影。

后来秦、楚又友好起来,结了亲家。二十五年时,怀王入与秦昭王在黄棘约会,大谈秦、楚两国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但这一次黄棘会谈,是楚国外交政策从联齐抗秦到媚秦的重大转折。屈原强烈反对楚怀王亲近秦国的政策,但是楚怀王对他不屑一顾,把他驱逐出郢都。屈原的见识在楚国政界当属一流,但是不但得不到重用,却被流放汉北,心中的郁闷,不言而喻。然而屈原的失意只是个人的哀伤,怀王的失策却将整个楚国断送。

但在秦国当人质的楚太子杀了一个大夫后,挑起了秦楚战端。

之后秦、楚关系一度进入蜜月期,二十六年,齐、韩、魏三国伐楚,楚把太子送到秦当人质,秦派兵救楚,击退三国联军。但是到了二十七年,因为一场决斗,在秦国当人质的楚太子杀了一个大夫,逃回国内,掀起了秦楚战端。这一下,秦、齐、韩、魏四国联军攻打楚国,杀了楚将唐眜。

战争持续到怀王三十年,楚王收到秦昭王的国书,说是要重拾旧好,会面地点放在秦国的武关。楚怀王左思右想,他若不去,秦国便会说楚国拒绝和解,战争责任在楚不在秦。但若是去了,难保偏差。他犹豫不决,贵族宗室们也是七嘴八舌,怀王最终决定还是去了。

怀王一到武关,秦人就把他给绑架,逼迫他割让巫、黔中两地。楚怀王也豁出去了,咬紧牙关,面对秦国拟定的和约,死也不签。而楚国内为了对付秦的讹诈,也立了新君,使得秦国没得到太大便宜。

但秦的本意就是要削弱楚国,所谓「友好」,不过一个甜蜜的陷阱。所以楚怀王欣然赴约后,只能换来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

楚怀王被囚禁了两年,找到了机会成功脱逃。不过秦关闭了去楚国的道路,怀王回不了楚,只好走小路去赵国,但是赵国怕惹祸上身,拒绝接纳。怀王又转去魏国,这时秦国追兵杀到,逮捕怀王,重回咸阳。怀王又气又恨,回想自己的人生,真是太失败了,于是郁闷得病,一年后死在了秦国。

怀王的死,引起国际舆论对秦国的一片指责,秦的国际声誉大大受损,但奉行实用主义的秦国根本不在乎这个。而受害者楚国在新君治理之下,也依然不能振作。

最终要回到怀王前期,楚与齐两大强国联合,对秦是一个严重的制约。无论楚或齐,单打独斗,都不是秦的对手,但二者要是联合起来,秦犯楚则齐助楚;秦犯齐则楚助齐,秦国的扩张,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秦国处心积虑地布局,正是要把楚与齐这对好搭档拆开,而楚怀王不明形势,冒冒失失地断绝了与齐的联盟,转而与秦交好。但是秦的本意是要削弱楚国,所谓「友好」,不过一个甜蜜的陷阱。所以楚怀王欣然赴约后,只能换来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

相关参考

战国七雄中本是楚国最强,为何最终称霸的却是秦国

楚、秦两国的恩怨,说来实在话长。历史上就流传着一句话叫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而预言者便是一位在史册中以“南公”留名的楚人,预言的时间,就在楚怀王客死咸阳之后,距离秦亡近百年。公元前226年,当时

楚国没有厉害的武将,为何春秋战国时期能一直称霸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楚国名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春秋有五霸,战国也有七雄,这几个诸侯国,可以说是这段时期无可争议的“主角”。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并不同,因为春秋五霸指的是五个人,而战国七雄指的

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的楚国为何没能统一天下

、楚国变法不彻底,旧贵族长期把持朝政战国时期,改革变法成为各国图强的必由之路,战国七雄有六国都经历了系统性的变法运动,有像齐国崇尚人治,有像韩国崇尚术治,唯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深刻,铲除了旧贵族的势力

历史秘闻 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的楚国为何没能统一天下

、楚国变法不彻底,旧贵族长期把持朝政战国时期,改革变法成为各国图强的必由之路,战国七雄有六国都经历了系统性的变法运动,有像齐国崇尚人治,有像韩国崇尚术治,唯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深刻,铲除了旧贵族的势力

历史人物 战国七雄里,为何只有秦国能依靠外来人才统一天下

众所周知,战国七雄中最终统一天下的是秦国。但秦国并不只是依靠自己人统一的天下,在历史上对秦国统一天下做出巨大贡献的名臣有很多都是外来人,比如商鞅(卫国)、张仪(魏国)、范雎(魏国)、李斯(楚国)等等。

秦国和齐国为什么并称 ”东西二帝”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就战国七雄来说,除了楚

战国时期最强的一个小国,远胜战国七雄,全部由武林高手组成

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动荡不安,七雄相争。在战国七雄中,以秦国和齐国为最强。秦王与齐王各自立为东帝和西帝,但一山不容二虎,齐国与秦国都想一统天下,因此两国也在竞争。可是这中途齐国内部却出现了问题,而这一切

还不了解#战国七雄#的小伙伴们进来看看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战国七国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现在我们一起了

战国七雄是哪七国?为何魏国能排第一?

...的混战中,使得数量众多的诸侯国减少到了个位数。到了战国时期,只剩下了7个诸侯国,他们并称为战国七雄,分别是齐国,楚国,赵国,韩国,魏国,燕国和秦国。齐国有一个特产就是盐,所以齐国比较富裕,同时也是一个...

楚国曾兴盛一时,为何却走向没落? 鄢郢之战

...国才和中原诸侯产生了战事,有起有伏,有盛有衰。到了战国时代时,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力日渐强盛,到了楚威王时,楚国领土已经扩张到了巴蜀,后来又灭了越国,国力兴盛一时。然而楚威王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