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载沣接受立宪派大老张謇上书 缩短预备立宪期限
Posted 国会
篇首语:也许就是那么一颗不甘服输的心带着我奋斗下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载沣接受立宪派大老张謇上书 缩短预备立宪期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载沣接受立宪派大老张謇上书 缩短预备立宪期限
全国性的国会请愿运动从1907年秋冬开始,至1908年夏掀起高潮。当时身为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而实际是该会灵魂人物的张謇,起初是不很积极的。他和郑孝胥等强调预备立宪公会注重研究问题,而不注重实际活动。但当看到各省人士皆踊跃投入请愿活动时,张謇与郑孝胥等改变态度,也发电要求朝廷尽速开设国会。到1909年10月,在谘议局正式开幕的前一天(这时张謇已被举为谘议局议长),他去拜访江苏巡抚瑞瀓,提出“由中丞(指瑞瀓)联合督抚请速组织责任内阁,由谘议局联合奉、黑、吉、直、东、浙、闽、粤、桂、皖、赣、湘、鄂十四省谘议局请速开国会……联合督抚,瑞任之;联合谘议局,余任之。”(注:《张謇日记》第23册,宣统元年八月三十日。)显然,这时张謇对于请愿国会事变得相当积极。他委派谘议局议员中最有活力的杨廷栋、方还、孟昭常三人去各省联络。谘议局会期结束后,先后有16省谘议局代表陆续到上海集会,张謇分别以预备立宪公会、江苏谘议局研究会等名义宴请各省议员代表。张謇亲自策划入京请愿代表团的组成,亲自修改请开国会呈稿。至12月31日,他为16省议员代表团饯行时发表演说,提出“秩然秉礼,输诚而请……诚不已,则请亦不已”(注:《送十六省议员诣阙上书序》,张孝若编:《张季子九录》文录卷10,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11页。)的和平请愿方针。代表团的领衔人是直隶谘议局代表孙洪伊,他们到京后,展开了频繁的活动。当时全国出现第一次请愿高潮,但终无所成。
这里应该介绍一下张謇写给摄政王载沣的一篇上书:《请速开国会建设责任内阁以图补救意见书》。此意见书当起草于谘议局开会前后,因其同时请速开国会,速设责任内阁之宗旨与其谘议局开会前夕与瑞瀓所商一致。此意见书情文并茂,说理周全而透辟。他首从列强瓜分中国与联合统监中国之海外言论谈起,极言国家面临的危险形势。当此危局“外则海军未立,陆军不足,海疆要塞不能自固,船舰枪炮听命于人。内则至艰极钜之责任,悉加于监国一身。”鉴于此种情况,各省人士始同认“非枪非炮非舰非雷而可使列强稍稍有所顾忌者”惟有速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以求全国上下一心,有负责任之政府以分监国一人之忧劳。故“惟有请明降谕旨,声明国势艰危,朝廷亟欲与人民共图政事,同享治安,定以宣统三年召集国会”。往下并说,如请愿至再至三,终不得请,“恐内外将有不美之观念”。激烈者“将以为国家负我,决然生掉头不顾之心”;和平者“将以为义务既尽,泊然入袖手旁观之派”;如此使士类“灰爱国之心”,岂不可虑!(注:全文见《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3,第26、28页。)
1910年夏,第二次请愿高潮时期,张謇再度上书,申言地方自治为宪政之基础,而推展地方自治需有经费。以往之国家行政费,无不取给于地方,今自治经费必须另筹。“要之,筹治须财,筹财须税,筹税须定系统比率,定系统比率须国会。”(注:见《张季子九录》自治录卷1,第14页。)所以速开国会是一切宪政筹备所必须。但这一次请愿又以不得请而告终。朝廷且发上谕,训示各省人民,以后“毋得再行渎请”(注:金毓黻:《宣统政纪》卷23,辽海书社1934年版,第14页。)。张謇并不泄气,到第二届谘议局开会前夕,张謇又以江苏谘议局名义,发表《公启》,主张由各省谘议局议长组成议长请愿团北上入京请愿。但这个计划遭到山西谘议局议长梁善济的反对。他的理由是,请愿之范围应越来越扩大,而不应越来越缩小。议长请愿团使请愿范围缩小,不适应全国请愿运动发展的形势。其他各省谘议局议长反应亦不热烈。所以,张謇的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不久,国会请愿运动进入第三次高潮,许多省会发起大规模群众集会,迫使督抚采取同情的立场,因而出现各省督抚联衔奏请速开国会的局面。再加上刚刚开设的资政院,也以全体议员一致赞成通过的奏请速开国会的呈文上达朝廷,终于迫使朝廷做出提前三年,于宣统五年召开国会的决定。这一决定发表后,引起不同的反应。大多数立宪派,包括各省谘议局积极活动请愿的议员们,仍不满意这个决定。因此,有的省,如东三省、直隶、四川等省酝酿发动第四次请愿。梁启超发表文章说,欲开国会,就在最近一二年。他断定“宣统五年”是将来历史上必不会有的名词。但张謇及江苏谘议局中部分上层人士则以为,宣统五年虽非最满意的期限,但估计再请亦无结果。他们打算就此告一段落,乃向资政院发出庆祝提前召开国会的贺电,又在省城举行庆祝仪式。然而,这并非江苏谘议局大多数人的意思。《张謇日记》宣统二年十月十四日记载:“以为十五日庆祝国会之说可行也,至则知众见多歧。”争得提前三年召开国会,在张謇看来,终究是有所得。这符合他“得尺则尺,得寸则寸”的原则。只是可惜,时不我待,诚如梁启超所预言,历史上不可能有“宣统五年”召开国会这个机会了。
相关参考
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在资产阶级革命迅速发展的情势下,清政府为了挽救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在1906年至1911年期间,扮演了一场“预备立宪”的丑剧。从1906年夏天开始,清政府先后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召开了王公大臣会议,
立宪运动清政府根据出国考察宪政的清宗室载泽、端方等五大臣的意见,于光绪三十三年下诏预备立宪。1907年又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在各省筹设谐议局。各地立宪派政治团体,发表宣言,鼓吹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并发起国
实行地方自治是立宪派的要求。光绪三十二年(1906),政务处鉴于官员之请,提出由奉直两省先行试办。直隶总督袁世凯参与了立宪活动,他遵照朝廷关于“预备立宪”的指令,命天津知府凌福彭和金邦平筹办。是年8月
清廷的顽固使我由立宪派转为革命派辛亥革命前,我在北京顺天中学读书,后来顺天中学升为顺天高等学堂。辛亥革命那一年,我正好在这个学校毕业。我在顺天中学读书时,有位同班同学,他的名字叫甄元熙,广东人,他是后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胡一舟>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战胜对国人触动很大:西方强大的专制国俄国败于东方弱小的立宪国,说明了君主立宪政体的优越性。当时时代的名人
很多人不认识日本立宪政友会,但说到一个人几乎家喻户晓,他就是伊藤博文,立宪政友会的创立者兼第一任总裁。日本立宪政友会创立于1900年9月15日,解散于1940年,从创立者的名字就可以知道其
立宪运动立宪运动,是清末的一次自救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对社会产生不少方面的影响。大清立宪,又称为"立宪运动”,是指中国清朝政府继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
1940年,日本立宪政友会走到了它的历史尽头,它的解散是有一定的国际国内背景的,这和它的成立别无二致。立宪政友会究竟是如何解散的?而又是怎样的背景促使它解散的呢?本文将为读者一一揭开这些谜
立宪派为什么要去欺骗清廷?与其说是他们乐意这么做,不如说是他们只能借助专制皇权去推翻专制皇权,别无他法。清末的立宪运动近年来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虽然不断在修正前面落伍的观点,但是又提不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