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立宪政友会是如何解散 立宪政友会解散的过程

Posted 军部

篇首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立宪政友会是如何解散 立宪政友会解散的过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立宪政友会是如何解散 立宪政友会解散的过程

  1940年,日本立宪政友会走到了它的历史尽头,它的解散是有一定的国际国内背景的,这和它的成立别无二致。立宪政友会究竟是如何解散的?而又是怎样的背景促使它解散的呢?本文将为读者一一揭开这些谜团。>国际背景>1940年左右的世界,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得不可开交之时。首先从欧洲爆发的战争,在纳粹德国的东西并进中,向世人展示了德国机械化队伍的强大战斗力以及闪电战的巨大的震慑力。在短时间内,德国坦克在东欧平原如入无人之境,在西线的号称继长城之后最伟大防御工事的马其诺防线被德国军队摧枯拉朽一般攻破,貌似平静的伦敦城也将遭到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空袭,而北非的隆美尔更因为其在沙漠的大规模集群坦克战而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称。>这时的远东,则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战场上的陷入泥沼而放手不惜以偷袭珍珠港来缓解各方压力,虽然最终证明这无异于自杀,然而在初期则还是起到了巩固人心的作用。然后,又打算通过南下开辟东南亚战场来对中国大陆实行包围战略,由此而进入了中南半岛的热带丛林中,虽然最后受挫于中国远征军。总之,这个时期的远东是日本军队想极力避免陷入持久战而不断通过开辟新的战场来缓解国内矛盾和加速战争进程的时期。>由于此时美国介入战争还不全面,因而暂时不需要讨论美国的军事影响力,只是考虑到美国在介入战争前和日本的密切关系,以及同时和蒋介石的合作关系,而不得不说明一下此时的美国正处于两难的地步。而此时的苏联尚未进入反攻,中国也陷入在对日持久战以及国共间为争夺地盘而不时的摩擦中。>因此,对于日本来说,德国在欧洲和非洲战场的暂时得逞对它来说是坚持把战争扩大和继续下去的精神支柱。不过,日本天皇的地位不可忽视。而政友会之所以会像其他各个政党一样全部解散而处于翼赞会的大旗之下,也和三十年代以来“尊皇讨奸”运动在政界和军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分不开。只是由于国际环境的刺激而加速了其极力主战的倾向以及不惜为此而解散自己组织。>国内背景>1940年10月12日,大政翼赞会正式宣告成立。当时的首相近卫文麿在成立大会的与会者前的致辞:“大政翼赞会的纲领,一言以蔽之,是辅佐大政、实践臣道。除此以外,其实可以说纲领和宣言都不需要;我认为,国民无论任何人,惟有日日夜夜站在各自的岗位上竭诚奉公才是。”说完戛然而止。鸠山一郎不甘心就这样失去自己的政治生命,便与芦田均,大野伴睦等人组织同交会,还进行了抵制东条组阁的活动,因此与军部当政的东条英机不合,双方矛盾深刻,有人认为鸠山一郎是“反东条,但是不反侵略”。1941年鸠山宣布辞职,隐居于轻井泽以待时机。>这个短小精悍的发言,宣布了翼赞会的成立,同时,也宣告了它的死亡。而最重要的意义则在于结束了从1890年开始的半个世纪的帝国议会,结束了长期以来藩阀和民党的对立,政友会和非政友派的对立,结束了元老提携的政坛和军部少壮派的对立。从此,一切内政就是对外战争,不惜代价坚持到底,而政治则因其是无聊的浪费精力的行为而遭到禁止。>政友会的解散>政友会的解散也正是顺应了这个潮流,促使了日本政坛的极端无为。此时候的政友会总裁中岛知久平虽然极力反对解散,却也无济于世,整个政友会的下层势力都已成为“尊皇讨奸”的拥护者。且自从大部分元老的相继谢世甚至被狂热的法西斯分子所刺杀,总裁的权势和威望也大不如以前。即使政友会在战前为大陆推进政策做出过多么大的贡献,此时,在严峻的过内外形势中,一切都没什么意义。而惟有带头解散自身才是保全之策吧。>而对于此时日本的经济,则可以用计划经济和统制经济来概括,由于新战场的开辟转移了人们的视线,社会并没有因为物资短缺而引起恐慌。议会的取消,使得人们更加对统制派幕僚抱有期待,使统治阶级感到不安的左翼势力和共产革命也早以在30年代的镇压中悄无声息。>这一切,都是为了战争。政治自由已经彻底失败。>结语和评价>行文至此,可以得到一些小结,在政友会的成立到其解散的四十年间,日本的政治大致从藩阀掌权到藩阀和民党相互提携,从政友会掌权的桂园时代到政友会和民政党在西园寺的提携下轮流从政,从政党势力的消解到军部的统制时代的正式确立。>主导这一切的物质动力无疑是大陆的丰富资源的诱惑,而一旦走向资本主义并向帝国主义发展,日本也不可能总是依靠其狭小的岛国来支持经济的增长。>主导这一切的精神动力无疑是天皇在日本国民中的神圣地位,尽管这个地位在此前的近一千年中几乎不存在,然而却正是这个形式上的天皇在被政治家们利用了之后,才时刻显示出其强大的精神凝聚力,也因此而为法西斯分子的疯狂行为提供了难得的工具。>因此,在这样的体制下的日本政党,说实话目标都是扩张型的大陆政策的拥护者,只不过在具体执行方面有所偏重罢了。至于海军和陆军的争锋相对,也是出于国家利益而互相斗争的,并不存在战和问题。>而对于立宪政友会来说,它本身也只是这诸多政党中普通的一个,无非掌握其权力的是明治朝以来的元老,因此政治影响力大了点罢了。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董福祥的甘军为什么会被解散 甘军有做错了什么事情吗

清末中国军队在从团练向新军转变的过程中有一段青黄不接的时期,很多地方杂牌军得以登上历史舞台,最著名的当属董福祥的甘军。>很多人都不知道甘军虽源自西北,但却脱胎于湘军系统,它是清末西北民族矛盾的产物。受

慈禧不死中国会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吗?

慈禧(1835-1908)常被说成是清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慈禧固然罪过多多,特别是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时的决策失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庚子之乱(1900)慈禧逃难回来,面对清王朝内忧外患的严重

慈禧不死中国会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吗?

慈禧(1835-1908)常被说成是清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慈禧固然罪过多多,特别是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时的决策失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庚子之乱(1900)慈禧逃难回来,面对清王朝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不得不痛定思痛,1...

清末的立宪运动是真立宪还是假立宪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胡一舟>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战胜对国人触动很大:西方强大的专制国俄国败于东方弱小的立宪国,说明了君主立宪政体的优越性。当时时代的名人

清末立宪运动始末

立宪运动立宪运动,是清末的一次自救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对社会产生不少方面的影响。大清立宪,又称为"立宪运动”,是指中国清朝政府继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

历史人物 载沣接受立宪派大老张謇上书 缩短预备立宪期限

全国性的国会请愿运动从1907年秋冬开始,至1908年夏掀起高潮。当时身为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而实际是该会灵魂人物的张謇,起初是不很积极的。他和郑孝胥等强调预备立宪公会注重研究问题,而不注重实际活动。

历史百科 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解散

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解散为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便于各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结合本国情况开展革命运动,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规定《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提议书》,交共产国际所属各国

日本 日本·1945年11月解散财阀

1945年11月解散财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军占领当局针对以财阀为中心的日本垄断性经济统治体制进行的重要经济改革。日本财阀是江户时代的特权商人与明治政权相互嫁接后产生的以血缘和家族的主从关系为主线

曾国藩为何敢解散湘军,手无兵权,他凭什么断定朝廷不过河拆桥

曾国藩解散湘军,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历史上的将领们,在把军队招募起来,为朝廷建立了大功劳后,很少有像曾国藩那样,主动把军队解散了的。(曾国藩)这些将领们不愿意解散军队,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想

历史百科 引起国际轰动的一件大事——共产国际解散

引起国际轰动的一件大事——共产国际解散季米特洛夫(前左一)和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成员在莫斯科合影共产国际于1943年被解散,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大事。共产国际是在列宁领导下于1919年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