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唐雎如何能打动秦王救魏的真正原由
Posted
篇首语:好汉不吃闷头亏,好鸟不钻刺笆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上唐雎如何能打动秦王救魏的真正原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上唐雎如何能打动秦王救魏的真正原由
秦国对魏国采用了“蚕食政策”,今日攻一城,明日占两邑,想慢慢地将其吞掉。所以,魏国经常挨打受气,唯一能够勉强度日的办法就是向秦国点头哈腰地称“是,是是”,成为人家的奴才,而且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地皮子割给人家。人就是这样,遇上那些待野蛮不讲理的主儿,你越是忍让,他越是得寸进尺;越是退让,他就愈加地看不起你。可话又说回来,谁叫你各方面都弱呢,一没人力,二没财力的,要什么没什么,你再不出点血,这万一以后有个救急的时候,说不定还能用得着人家呢,就权当花钱免灾吧。瞧瞧,欲望就是这么让人“喂”出来的!
这老魏家还真有点“前瞻”意识,怕啥来啥。时间不长,老齐家和楚家就联合起来了,他们底气十足地来攻打这个“病秧子”老魏家。魏家的掌门人马上召集所有主事儿的人员开会,采取应对措施。会议讨论结果就是,只有求救于老秦家,才能躲过这场灾难。大家很担心秦家人不帮忙,大当家的就说了,不大可能吧,咱们往常没少给他们送礼,仅那些地就老值钱了,死马就当活马医吧。
结果呢,打发出去请外援的人,一拨拨的怎么去的,又怎么回来了,老秦家不买这个帐,就是不发兵。这下可把魏大当家的给难住了,这如何是好呢?出去搬救兵的这些人,在家的时候个个嘴皮子都好用的很,为什么见了秦大当家就没辙了?正在魏王犯愁之际,有一个人求见。他就是魏国一个搞策划的,已经九十多岁的人了。此人不仅IQ高,而且EQ也高,思想过硬,有一定的外交经验和活动策划及执行的能力。目前的状况和紧张的局势,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次,他不顾自己老迈年高,主动向大当家要求去面见秦王:“老臣请西说秦王,令兵先臣出。”我唐雎还没到呢,那个时候援兵就到了!这个保证书下的可了不小呀,他哪来的那么大的自信呢?咱接着往下看呗。
一路之上马不停蹄,车不卸甲,很快便到了老秦家。唐雎丝毫不敢懈怠,立刻去拜见秦大当家,秦王一见唐雎,嚯,这个老唐可是个重量级的人物,连忙客气地说:“呵呵,您老人家远道而来,一路劳顿,太辛苦啦!魏国已经派好几个人来过了,你们那的情况我已经十分清楚了,现在形势非常紧急呀!”唐雎听了他的话,心中暗暗骂道,我们那些金银财宝都买狼心狗肺了。但是无奈,现在还要求人家办事,也只好客气而又不卑不亢地说道:“您既然知道我们危机,却不发救兵。这说明您的属下没有能力呀!无论怎样说,魏国也是个兵强马壮的大国。可是就这么一个大国,却要心甘情愿穿着你们发的制服为你们服务,到了春秋两季的时候,还要给你们上交祭祀用的供品之类的东西。您想过没有,这是为什么?”
唐雎先用很大的气势镇住对方,然后往高里抬他“是因为你们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但是现在齐、楚联手,已经兵临城下了,你们呢,却按兵不动,是不是认为我们还能够坚持一阵子?退一步讲,假如魏国真的撑不住了,就有被迫割地,并且会加入合纵的行列与齐、楚一起对抗一个共同的敌人——秦。真走到了那一步,您想救也没有机会了。如果走到那一步,您也将会失去一个向您百依百顺的附属国。反而使得齐、楚更加强大,对您又有什么好处呢?秦王听了觉得有理,便马上发兵,魏国便免除了一场灾难。为什么去了那么多人都没说动秦大当家,唐雎却能,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唐雎“年九十馀矣”。从表向上来看,已说服了秦王一半“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唐雎这么大年纪不怕远途劳顿地来了,肯定老魏家到了十分火急的时刻了,再不出兵的话,实在有些推脱不过去了。
二、秦国有些摆架子。“夫魏之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已。”说白了,老秦家就是装蒜,唯恐魏大掌门拿着豆包不当干粮。这次好了,最后来了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也别揣着明白装糊涂了,再装下去就有点过了。
三、如果真的不去救魏,唐雎已经说过了,证明我没有眼光,将会失去一个俯首帖耳向自己进贡的主儿。每年老秦家从魏家那里得到多少好处,只有秦大当家心里清楚,假如不去支援,就会把事儿办砸了,既然连唐雎都来了,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得嘞。
四、让老魏家永远背上人情债,更加死心塌地地为自己所用。倘若这的不去,显得自己没度量,以后有谁还相信自己呢?去了,以后还愁达不到自己“蚕食”的目的?
五、如果不出兵,以后老魏家有可能也会加入到合纵的行列中去,成为自己的对手,正如唐雎所说“是失一东藩之魏而彊二敌之齐、楚,则王何利焉?”孰轻孰重,秦大掌门还是分得清的。因此,“秦昭王遽为发兵救魏。”
相关参考
一、不是真实的。1、从历史的层面进行分析,唐雎凭借匹夫之勇震慑不可一世的秦王,并且要挟其保存安陵君的地盘,这从当时的军事力量对比而言,近乎渺茫。2、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5—公元前221年间,秦王早已有
唐雎(jū)不辱使命唐雎(jū)不辱使命战国末期,秦国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对其他国家虎视眈眈,大有一统天下的气势。秦王嬴政是个十分骄傲、蛮横、残忍的国君,他最大的野心就是想做整个天下的皇帝。平常,他说
唐慎微,北宋著名药学家,成都人。他在多年广泛采集的基础上,于1082年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内容最完整的一部划时代本草学名著。李时珍对唐慎微有很高的评价:“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
三国时魏征南将军夏侯尚等人进攻属于吴国的江陵,没能攻下。当时,长江水位较低,江面较窄,江中间的一些陆地便露出了水面。夏侯尚于是乘船把兵力渡至江中陆地,安营扎寨,并修建一条浮桥可以南北往来。魏国的评
读三国,有许多人责备刘禅过早投降,认为刘禅无情无义无理想,只会知道享受,但有谁会替普通的老百姓想过,因为刘禅的投降,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关于刘禅投降的经过是这样的:汉中失守后,蜀军主力在姜维率领下退守
《陈情令》一开场,就是十六年前的最后一刻,魏无羡悬在悬崖边上,蓝忘机一直拉着他,但是却被江澄破坏,魏无羡掉下悬崖。虽然按照一般剧情来说,这时候的主角并不会死,但实际上魏无羡的身体的确是已经死了的,只不
秦王子婴的身世之谜?公元前207年,沛公刘邦军致咸阳,秦王子婴出城投降,历史定格在这一瞬间,曾经横扫六国统一华夏,北击匈奴,南抚百越的秦帝国彻底灭亡了,最早记载子婴事迹的《史记》,对子婴其人的身世,有
文帝爱才不记仇,冯唐装傻救魏尚,唯有盛世才能君臣同心抵御外侮
汉文帝时期,天下大治,国泰民安。但是,西北的匈奴,一直是汉朝的心腹大患,虽然历代皇帝均采取和亲政策,但收效甚微。文帝即位不过几年,北方边界平安了一段时间后,匈奴人又大举入侵,骑兵共有十四万,越过萧关,
唐朝历史 玄武门事变,秦王李世民只是表面上的凶手,真正的凶手是他
玄武门事变,秦王李世民只是表面上的凶手,真正的凶手是他! 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在玄武门附近埋下伏兵,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这就是在大唐历
唐朝历史 玄武门事变,秦王李世民只是表面上的凶手,真正的凶手是他
玄武门事变,秦王李世民只是表面上的凶手,真正的凶手是他! 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在玄武门附近埋下伏兵,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这就是在大唐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