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郑和下西洋 三宝太监郑和为什么要七次下西洋
Posted 天下
篇首语: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郑和下西洋 三宝太监郑和为什么要七次下西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郑和下西洋 三宝太监郑和为什么要七次下西洋
的目的:(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么的目的是什么呢?> 有人说明成祖派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个人觉的这很好笑,这个方法可行吗,海外那么大,建文要是真的跑到海外,单单靠郑和与各国的首脑礼尚往来一下行吗?> 而且如果成祖真的担心建文帝王的话,那么他更应该担心的是建文是否在国内(到国外了就成不了大气),他应该在国内逐家的旁查。他应该进行七次全国性的普查。更重要的是,下西洋总共有七次,第七次的时候是他儿子发起的。他的孙子还准备了第八次(不过由于一个官员的从中作梗而停止)。> 因此下西洋只是民间的说法。> 明成祖曾经给西洋各国有一个诏书,这个诏书有以下这么几句话:「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这一段话,天这么大,天底下的人我都不希望他们失所,为什么呢?我奉了天命,我是天子,我都让他们过好生活,不让他们失所,第一个。> 「今特遣郑和继敕,普谕朕意」。今天我特别派遣郑和上天下,告诉大家我的想法,我的这番意图。「尔等祗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什么意思?说你们都要遵守天道,不能够因为你们人多就欺负人家少数,不许你们以强凌弱,大家要共享太平之福。这个理想很好啊,这是朱棣的一个想法,所以现在我派郑和到你们那里,告诉我的这番意图,这一个理想是明成祖朱棣,对于天下秩序的设想。也就是他的天下观,他的理想的世界秩序。我把它改称「天朝礼制体系」,向全天下宣传自己关于世界秩序的理想,这个秩序就是「天朝礼制体系」,就是全天下的各个国家之间不能够凌弱,不能够欺寡,共享太平之福的这么一个和谐的世界,这是朱棣的最终理想,这个理想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家的天下观,中国的儒家天下观,宣传的是:天子受天命统治中国,覆载之内不论近远,大家一律平等,不能够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所以朱棣希望通过郑和,去宣传他的天下秩序的理想,建立天朝礼制体系,最终实现共享太平之福。所以郑和的军队所到之处并没有侵略别人的土地,并没有掠夺别人的人口,并没有抢夺别人的财物。恰恰相反,中国当时实行的政策叫「厚往薄来」,什么是「厚往薄来」呢?就是我到你那儿去,我带很多很多东西,很多很多财物给你。「薄来」,我从你那儿取来的东西少,很少,厚往薄来,这个思想是明太祖朱元璋提出来的,明成祖朱棣仍然坚持了这个思想,所以郑和每到一地都要给当地有大量的赏赐。既然采取了这样的方针,他达到了什么样的目的呢?所达目的首先是有很多国家,随着郑和的出使纷纷地到明朝来访问,当时叫做「朝贡」,我们把它叫做「朝贡贸易」,就是明朝和很多国家之间建立了朝贡贸易关系,用传统的词叫做:「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有威有德,因为中国当时力量强大,当时经济力量也强大,对各地有威有德,四方宾服,明朝的中国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明史》上说:「至其季年」,说到了明成祖的晚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命而入贡者迨三十国」,就是30多个国家都来朝贡,「幅员之广,远迈汉唐」。就是它的范围的广泛比汉朝、唐朝大得多,「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真是兴盛得不得了。>相关参考
的意义:(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么的意义何在?> 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具有重大的
的意义:(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么的意义何在?> 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具有重大的
历时近三十年,往来三十余国,郑和七下西洋从事的海外贸易,成果无疑是惊人的。郑和取回的宝物,大概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先看一笔收入账。明王世贞(1526-1590)《弇山堂别集》载:“其次则内官监太监郑和
郑和,原名叫马和又作三保,是明朝时期的风云人物,外交家,著名航海家,历史上说的郑和下西洋说的就是他了,据记载,郑和曾经七次下西洋,与船队穿过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历经了三十六个国家,对的航海事业做出
郑和是明成祖朱棣时期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他七次下西洋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更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他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要早将近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是1405年到143
郑和下西洋表面上看意义非凡,但实际上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于国无益。所谓的七次下西洋除了显示了一圈"天朝上国"的威严之外。没有落到一点实际意义的好处。在我看来这场由朱棣主导并且支持的探索海洋的举动完全就是
明成祖朱隶以靖难起家,为了确立自己即位的正统性,自永乐三年起,派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六次出使西洋(第七次乃在明宣宗宣德年间),所历三十余国,成为明代初期,与编纂《永乐大典》同样成为永乐年间的盛事。郑和
明成祖朱隶以靖难起家,为了确立自己即位的正统性,自永乐三年起,派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六次出使西洋(第七次乃在明宣宗宣德年间),所历三十余国,成为明代初期,与编纂《永乐大典》同样成为永乐年间的盛事。郑和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郑和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1、背景:明朝前期,国力强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郑和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1、背景:明朝前期,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