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的表现形式 土家族舞蹈
Posted 土家族
篇首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的表现形式 土家族舞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的表现形式 土家族舞蹈
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
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俗称“解钱”,是流传于湖北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古老祭祀歌舞。
宣恩属武陵山余脉,境内山深地僻,层峦茂林。横亘其中绵延百余公里的七姊妹山,将宣恩分成南北两片,北为清江流域,南为酉水流域。酉水古称酉溪,发源于宣恩境内七姊妹山南端的锣鼓川,似一条玉带,流经鄂、湘、渝三省市边区的9个县市,最后注入长江。宣恩境内酉水流域是古代巴人后裔土家先祖的另一支——武陵蛮(亦称“五溪蛮”)的世居之地。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就是武陵蛮遗留下来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恩酉水流域做解钱法事,相传是土家族田氏子孙为祭战死的先祖田大将军(亦称田好汉)而进行的祭祀活动,后由田姓发展到彭、向等家族并延续至今。田大将军战死后膝下七子一女纷纷逃亡,兄妹八人分手时从父亲战马颈上解下8个铜铃,人手一个,作为后世寻祖归宗的证物。此后,兄妹八人分别逃到宣恩、来凤、鹤峰及湖南龙山等地“垒石为城,依山傍水而居……”(宣恩高罗田氏石碑文),为祭祖还愿,便用8个铜铃做成马头铜铃杖,在做解钱法事时由梯玛摇铃舞唱。
土家先民喜歌舞、重祭祀的习俗历史久远,唐宋以来,土家民间流传的歌乐与鼓舞相结合的巴歌《踏蹄》已具有祭祀、娱神的特征。南宋朱熹《楚辞集注》载:“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息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明清以来,在土家族民间出现了专门从事祭祀活动的“巫师”,即朱熹所说的“巫觋”,土家人称其为梯玛,民间又俗称“土老司”,是他们口传心授,将八宝铜铃舞传承至今。
做解钱法事跳八宝铜铃舞,酬谢祖先愉悦神灵,是土家人十分看重的大事。《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载:“每到解钱时,非常热闹,杀猪宰羊,亲友云集。土老司头戴凤冠,下穿八幅罗裙,吹牛角,舞司刀,摇八宝铜铃。”在他们看来,风调雨顺、六畜兴旺、驱邪祛病,是靠神灵相助,祖宗保佑。
酉水流域土家解钱祭祀的时间,固定的主要有农历七月十二的“亡人节”,正月初三至十五的“新年节”,二月初二的“土王节”等,主东家若是有大事需解钱,则由土老司择定黄道吉日。祭祀的场所在主家的堂屋。祭祀时,中堂上方悬挂三亲土王神像(田好汉、彭公爵主、向老官人);中堂右角设香案,上摆肉食、果蔬类贡品及香蜡纸草;中堂左角立一神位,供奉田氏家神大二三郎,即铜马、铁马、木马。每当解钱祭祖时,土老司头戴三亲五折冠,身穿八幅罗裙,左手握八宝铜铃,右手执司刀,或一人边唱边舞,或率众徒摇铃舞唱。跳起兴致时,围观者可与土老司对唱神歌或山歌,场面极为壮观。跳八宝铜铃舞时还有锣鼓伴奏,一般由6人组成,用一鼓、二锣、二钹、一牛角等土乐器,乐器虽简单,却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八宝铜铃舞的唱词为历代土家梯玛所唱的《神歌》,内容从土家的起源、民族的迁徙到渔猎的艰辛、战乱的残酷,从天地鬼神到世间万象,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涉。演唱音乐是“嗬嗬腔”,几乎唱每一段歌都要用“嗬嗬耶”、“了了神”等衬词,声腔古朴低沉,雄浑豪爽。
八宝铜铃舞的动作主要有“田氏三步罡”、“跨马勒缰”、“跃马闯滩”、“卧马射箭”等套路组合,舞姿步态丰富多变,“舞刀摇铃”、“喂马”、“上马”、“下马”、“奔马”、“赛马”等动作串连成套,给人质朴的美的享受。
八宝铜铃舞的动作特征,主要体现在叩胸屈膝、体态下沉、一步一颤成一步多颤,踏“三步罡”、走“太极图”。所谓叩胸屈膝、体态下沉、一步一颤,就是在表演时舞者的腰、腿呈曲线状,保持肢体重心前移略成弓形,每走一步都让腿、胯及全身部位处在或强或弱的不断颤动的状态之中,通过“踩罡”、“跳罡”和“旋转”构画出“三角形”和“太极图”图案,配合“踩罡”、“跳罡”、“旋转”等脚下动作,尽情展示“摇铃”、“抖铃”等手上功夫。“手舞之足必蹈之”,摇铃舞刀,或进或退,或左或右,或快或慢,左右旋转,颤曲有度,古朴优美,把土家人对先祖神灵的敬畏与虔诚,对天人合一、至善至美境界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东方芭蕾”,具有流动的韵律美。
八宝铜铃舞的音乐由声乐唱腔和器乐伴奏两部分组成。声乐唱腔是以梯玛神歌“嗬嗬腔”为内核而形成的一种独具土家韵味的歌乐门类,它音域起伏得当,具有易上口、易传唱的简朴性特征;“嗬嗬腔”中的“嗬嗬耶”、“了了神”等衬词都源于当地方言语音,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器乐伴奏一般为堂鼓、盆鼓、大锣、小锣(马锣)、大钹、二钹,伴奏班子演奏的曲牌大都源于当地的夹钹锣鼓、神锣、宵锣、戏锣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俗色彩。锣鼓伴奏虽然乐器简单,演奏起来却变化无穷,旋律悠扬。
八宝铜铃舞源于民间祭祀,而且只在宣恩酉水流域田、彭、向等土家族大姓流行,自古沿袭“父传子、子传孙及兄传弟”的“传内不传外”的传承方式,加之土家族只有民族语言而无文字等原因,传承范围相对狭小。目前,八宝铜铃舞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现状堪忧。
八宝铜铃舞是万物有灵的宗教文化观念在民间艺术中的遗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交流价值。特别是八宝铜铃舞的表演古朴优美,充满了民族舞蹈的翩翩神韵,深受土家人民喜爱,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所以,挖掘抢救、保护利用好八宝铜铃舞,对促进民族文化大州建设,开发乡村土(家)苗风情旅游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保护八宝铜铃舞,宣恩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制定保护计划,建立八宝铜铃舞培训基地,命名表彰了一批优秀民间艺人。2006年,八宝铜铃舞被成功申报为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八宝铜铃舞原生地沙道沟镇被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相关参考
跳丧舞又名跳丧鼓,土家语叫“撒尔嗬”,是恩施土家族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舞蹈。早在隋唐时期,土家先民就有“其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的习俗。据有关史料记载:“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
土家族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河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共有四节。现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土家族舞蹈地花灯地花灯又名耍耍。旧时,是土家族年节期间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有一男(丑角)一女(旦角)或两男两女表演,男拿扇子,女握方巾,或男女各执手巾边唱边舞,表演风趣,爱情色彩浓烈。丑角动作
宣恩竹编工艺竹编器皿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工艺美术的历史从地球上有了人类活动足迹后便开始产生了。宣恩县李家河乡头庄坪村可谓竹编工艺之乡。头庄坪村的竹编工艺生产,据调查已有100多年历史,自清末民初开始,这
坐落在武陵山北麓的彭家寨,位于宣恩县沙道沟镇西南部。全寨45户250余人,均系土家族。彭家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色古香,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宣恩县西南边陲。远古梦幻相传,很久以前,一对年轻夫妇
毛古斯舞,是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拨步卡”,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它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舞蹈,被称为“中国古代戏剧舞
毛古斯舞,是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拨步卡”,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它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舞蹈,被称为“中国古代戏剧舞
什么是龙舞?龙舞又称“耍龙”“舞龙”,是我国民间舞蹈之一。除在汉族聚居地广泛流传外,在蒙古、土家、壮、藏、瑶、苗、羌、彝等少数民族也有形式各异的龙舞。龙舞表演常以构图变化、道具造型和动作套路为主要表现
土家族吊脚楼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
土家族吊脚楼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