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为什么说张之洞是没有政见的骑墙派 其实原因很简单
Posted 历史人物
篇首语:从困难中战胜出来的人 才是真正的赢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为什么说张之洞是没有政见的骑墙派 其实原因很简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为什么说张之洞是没有政见的骑墙派 其实原因很简单
为什么说张之洞是没有政见的骑墙派,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张之洞是晚清时期极具争议的一名大臣,其争议不亚于前辈曾国藩和李鸿章。张之洞少年科第,以言官出身,后外放督抚,历任封疆,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晚年重回枢府,其时精力已衰,目见大清气运日薄西山,却无力挽回。宣统元年(1909年)张之洞去世,三年之后,清王朝轰然倒塌。>我们平常说,人死后方能盖棺定论。但对张之洞,却很难对他的一生功过进行定论。肯定者谓其赞画中兴有功,批评者说他铺张浪费,虚掷国帑。有人说张之洞为官清廉,死后家无余财,有人说他爱慕虚名,把自己名声看得比国家利益还重。>其中对张之洞最尖锐的批评,莫过于说他是一个政治投机分子,没有政见的骑墙派。张之洞身后,《大公报》刊文悼念,文中提到了一种对张之洞的批评声音,谓:“张相国一毫无宗旨,毫无政见,随波逐流,媚主以求荣之人也。”> >这种批评的声音,听起来似乎有些过分,但考察事实,也并非全诬。张之洞的政治生涯,就有着随波逐流的特点。>张之洞职业生涯的起步,为翰林院编修,早期依附以李鸿藻为首的清流派,反对改弦更张的洋务运动,经常上奏弹劾洋务派,是著名的“翰林四谏”之一。>清流党最初为慈禧太后扶植,以牵制恭亲王的一股势力。后来恭亲王被逐出军机,清流失去利用价值而地位下降。此时张之洞外放封疆,便摇身一变成了洋务健将,对自己过去对洋务派的批评闭口不提。>对张之洞的这种行为,老同事李鸿章非常看不起他,评价说:>“从前有许多言官,遇事弹纠,放言高论,盛名鼎鼎;后来放了外任,负到实在事责,从前芒角,立时收敛,一言不敢妄发;迨至升任封疆,则痛恨言官,更甚于人。”> >说张之洞媚主求荣,虽然有些太过,但也不完全是虚言。尤其是在一些国家重大问题上,张之洞为了讨其主慈禧太后欢心,经常犹豫不决,反复无常。>比如在清末戊戌政变后,慈禧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打算废黜光绪皇帝。当时有见识的大臣为稳定政局起见,同时为了防止慈禧权力过度膨胀,均反对废帝一事。当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找张之洞联名上奏,表示反对废黜光绪。张之洞一开始表示同意,但思来想去,又怕得罪慈禧,最后找人追回已经上报的奏折,把自己署名删去,对此事不发表任何意见,免得得罪人。>又比如庚子之变中,慈禧太后不自量力向十一国宣战,导致八国联军进犯京师,两宫逃亡。当时东南各省纷纷宣布不遵朝廷诏令,实行东南互保,不擅自与洋人开战。张之洞对是否加入东南互保一直下不定决心,知道后来盛宣怀伪造慈禧懿旨,电告张之洞,张之洞才放心地加入了东南互保,稳住了大局。刘坤一谓其“见小事勇,见大事怯”,亦可谓一语中的。> >由于严重缺乏自己的政见,与其他许多名臣相比,张之洞并不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而是一个屁股决定脑袋的技术官僚。无论是对待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还是其他许多事情,张之洞对此一无成见,随波逐流。若在盛世充当文学侍从之臣,张之洞的成就或许较纪晓岚不遑多让。而赋予疆臣宰相之职,张之洞却只能做出技术上的贡献,而难得政治上的成就。>故有人评张之洞曰:“张之洞之得名也,以其先人而新,后人而旧。……以一人而得新旧之名,不可谓非中国之人望矣。然亦骑墙之见,贻误毕世,所谓新者不敢新,所谓旧者不敢旧,一生知遇虽隆,而卒至碌碌以殁,惜哉。”相关参考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作者:林小静,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张之洞晚年入值军机处,从地方封疆大吏晋升到拥有决策之权的枢臣,因此说他位高权重。其实,正是因为张之洞晚年的身份发生了
张之洞和梁启超是两个立场上的人,代表着各自的利益主张。张之洞是封建地主利益的代表人,梁启超是维新派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人,两人在政见上不一,但是在才华上确是不相上下的。这两人之间还有着一段小故事呢。张之
张之洞和梁启超是两个立场上的人,代表着各自的利益主张。张之洞是封建地主利益的代表人,梁启超是维新派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人,两人在政见上不一,但是在才华上确是不相上下的。这两人之间还有着一段小故事呢。张之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张之洞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张之洞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张之洞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张之洞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那时,孙中山刚刚从国外学习归来,乍眼一看,不就是一个学生气十足的青年而已嘛。孙中山早就听说过张之洞的大名,他想自己一定要去认识这位人物,便信心满满的跑去张之洞的府上拜会了。谁知道,最后他竟然被张之
张之洞1949年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随着晚清洋务派的总体评价不断走低,张之洞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也长期跌落不起,这位晚清儒臣、洋务巨擘被斥为洋奴、汉奸和民族投降主义者。但近年,一些研究晚清史和民国史的学
张之洞,贵州兴义府人,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他是晚清著名的汉族重臣,为晚清作出重要贡献,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张之洞从小接受正统儒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