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刘备在称帝前后有什么变化 为何在伐吴的时候完全变了一个人呢

Posted 皇帝

篇首语: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刘备在称帝前后有什么变化 为何在伐吴的时候完全变了一个人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刘备在称帝前后有什么变化 为何在伐吴的时候完全变了一个人呢

今天本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备称帝前后有什么变化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备(公元161-223年),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刘备虽然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他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与母亲赖贩草鞋、织草席度日。但他志存高远、以卓越的品质、谦逊的作风招揽了一大批至死不渝的忠志之士(如关羽、张飞、糜竺、简雍、孙乾等),虽然他一生遭遇多次挫折,最后却坚韧不拔的毅力,终成大事,建立蜀汉,从一个卖草鞋的变成昭烈皇帝,其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 >笼络豪杰,深得人心 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刘备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 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这是他性格中远远胜于曹操的地方。曹氏父子占据北方大部,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军事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曹操行事残暴,时常就屠城,刘备行事多与曹操相反:曹操急暴,刘备宽仁;曹操狡诈,刘备忠厚;曹操篡汉,刘备扶汉,因此,刘备深得人心。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深得民心。 识人善用,君臣融洽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在爱才、用才上,尽管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有共同的特点,但刘备比他们两人更胜一筹,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对人评价:“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陈寿也评价刘备> >为:“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刘备创业之初,势单力薄,颠沛流离。虽然两次占据徐州,但都最终失败,但是他注意收买人心,不论什么情况,他都以民为先。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即使没有多大的本事,就凭这种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品格,就值得尊重。孔明出山之后,刘备与这位二十几岁的年青人相敬如宾,入则促膝而谈,出则并马而行,火烧博望坡时,甚至还听从诸葛亮的将令。那时候,他从来就没有拿大,摆出“主公”的架子。难怪陈寿在《三国志》中评说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蜀汉能打开当时那样的局面,固然离不开诸葛亮运筹帷幄,但也不能小看刘备的容人之量所起的作用。>兴兵伐吴时的刘备,却几乎是变了一个人。赵云等人谏阻,他就一概不听;秦宓谏阻,又将他打入牢狱,这且不说,连诸葛亮上表陈述利害,劝其“别图良策”时,他也竟然掷表于地,说“朕意已决,不得再谏”。连营结寨之时,曾有马良提醒:是否画下布阵之图送诸葛亮过目,此时的刘备又十分自负:“朕亦颇知兵法,何必又问丞相?”其先前之风范已全然不见踪影。> >刘备兴兵伐吴,败得很惨。李国文将这一切归结为“感情失控”,“意气用事”。这自然也有道理。但仅仅指出这一点还是很不够的。兴兵伐吴,是刘备当了皇帝以后的事,不知人们是否注意到,一旦坐上了皇位,他与诸葛亮、赵子龙等人之间就划下了一条君君臣臣的界线。皇帝就是皇帝,臣子就是臣子,即使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诸葛亮,也不能和他再促膝而谈,并马而行了。例如,诸葛亮上表救秦宓,就先得下跪、瞌头,在这种氛围之中,坐上了皇位的刘备是很容易觉得自己突然高明起来了的,时时言听计从,他哪里还受得了?于是乎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纵观历史,由此而酿成的悲剧并不少见,会说“朕意已决,不得再谏”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就可找出相似的实例。李国文认为诸葛亮没有能劝阻刘备伐吴,也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却是冤枉了诸葛亮的。如果诸葛亮有错,倒是错在他不该劝说刘备当皇帝。> >地位变了,本事未必就会按比例增长,这一浅显的道理,旁观者清,当局者却往往弄不清楚。于是原先礼贤下士的,一爬上高位就会变得不可一世;原先虚怀若谷的,一爬上高位就会变得刚愎自用;原先清醒谨慎的,一爬上高位就变得忘其所以,此所谓一阔脸就变是也。高位使人获得权力,没有使人获得本事,倒是往往使人失去真心相助的朋友和能够助成大业的忠言。因而,也就往往成为一个人以及他所从事的事业走下坡路的开端。> >刘备吃了大亏之后,做了一次自我批评:“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至今日之败!”比起袁绍、曹操怕被人耻笑而恼羞成怒,杀田丰、杀杨修,他的自责毕竟还是值得肯定的。这虽然只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但要已经当了皇帝的刘备说出这种话,也不是那么轻松的。

相关参考

揭秘刘备伐吴的兵力真的出动有70万大军吗?

其实刘备伐吴就是指夷陵之战,这一战役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战例,吴国利用积极的防御措施,成功的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刘备伐吴前到底有多少兵马一直是备受

刘备伐吴赢了没 刘备伐吴的先锋是谁

刘备伐吴战役前期时间表221年6月,刘备决定伐吴,前军开始向奉节集结,刘备的中军自成都出发;221年7月,刘备前军击败吴巫山等地守军,占领巫山、秭归一线;221年8月,孙权向曹丕称臣投降,被封吴王;2

刘备伐吴的导火索是什么 刘备打东吴最后赢了吗

刘备伐吴在刘备率部斩杀夏侯渊,击退了曹操的亲征大军,从而占领了汉中之后。关羽深深受到的了刘备的战事鼓舞,孤军北上意欲夺取襄樊。但是在威震华夏之际,被东吴撕破盟约,吕蒙率兵背后袭击了关羽大军,导致其两面

为关羽复仇只是借口 三国刘备伐吴的真正原因

一提到关羽败亡的原因,凡是有基本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立刻想到其性格上的缺陷。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樊城,曾水淹于禁七军,军威大振,曹操曾议迁都以避其锋芒也。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江东大将吕蒙乘关羽与

刘备为何不听赵云劝谏执意伐吴

刘备称帝后,不顾赵云等重臣的激烈反对,坚持兴兵讨伐东吴,最终惨败夷陵,使蜀汉国力遭到重大损失,刘备本人也在忧愤交加之下病死白帝城,纵横汉末三国的英雄最终以一种悲情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刘备为什么要弃众

历史人物 谈曹丕三路伐吴的战略布署

  历史是比较好玩的,比方说,有的人不想坐皇帝,最后偏偏一定要被架上皇位,南唐后主李煜就是一例,李煜为李璟第六子,前面有五个哥哥,二哥到五哥一个跟着一个死,最后大哥不到三十岁,也一命呜呼,李煜就这样轻

历史军事 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没带诸葛亮?诸葛亮其实有更重要的任务

夷陵之战是蜀国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只可惜最后刘备惨败不久便在白帝城去世了。不过当时刘备伐吴的时候并没有带上诸葛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是诸葛亮反对刘备伐吴所以故意不去么?诸葛亮的确不怎么赞成刘备要攻

刘备伐吴名为关羽报仇 实是吓唬孙权

导读:刘备伐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刘备伐吴,在三国历史上,是一次非常重大的战役。蜀汉精兵尽出,刚刚登基称帝的刘备企图通过这次伐吴战争占据江东,并以此与曹魏势力抗衡。但是很可惜,出征伊始虽然气势如虹,胜仗

刘备伐吴 公元222年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

历史秘闻 伐吴之战,刘备为何会先胜后败

文:竹映月江(读史专栏作者)公元221年,蜀汉之主刘备倾全国之力,水陆并进攻打东吴。汉军号称七十万之众,一路斩将夺城,高歌东进。吴主孙权得报后,慌忙派陆逊领兵抗敌。陆逊统率的吴军有5万人,而蜀汉方面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