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伐吴之战,刘备为何会先胜后败

Posted 刘备

篇首语: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伐吴之战,刘备为何会先胜后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伐吴之战,刘备为何会先胜后败

文:竹映月江(读史专栏作者) 公元221年,蜀汉之主刘备倾全国之力,水陆并进攻打东吴。汉军号称七十万之众,一路斩将夺城,高歌东进。吴主孙权得报后,慌忙派陆逊领兵抗敌。 陆逊统率的吴军有5万人,而蜀汉方面却有冯习率领的4万前锋,江北黄权的5千人马,以及蛮兵沙摩柯的数千人,保守估计人数也在5万人上下,兵力方面和吴军势均力敌。 可惜,蜀汉虽然兵力充足,又有刘备亲自挂帅,却依旧在夷陵之战中败给了东吴。那么,蜀军为何会先胜后败呢?刘备失败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呢? 01、百里连营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认为刘备之所以在夷陵之战中失败,是因为他百里连营,不通兵法。 《三国演义》中,这个观点首先由曹丕提出,曹丕认为「 ”苞原隰险阻而结营,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拒敌乎”,一句话给刘备的失败定了调。 然而,这口锅曹丕背得冤啊,因为历史上刘备根本没有连营七百里那么夸张,所以曹丕绝不可能无中生有说出这样的话。 事实上,这句话可能是对《三国志·文帝纪》中曹丕说的「 ”树栅连营七百余里”一句的误读,而曹丕说这句话的意思,仅仅是表达刘备在数百里的战线上,用树栅连营的方法分别扎下营寨。 《三国志》中,不仅曹丕方面有刘备营寨的记录,东吴方面也有。在《三国志·陆逊传》中提到:「 ”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意思是刘备的营寨范围从巫峡到夷陵,营寨数目大概有几十屯。 打开地图不难发现,现在由巫山县到宜昌,距离约为100公里,大概相当于汉代300里,这段路上就算全堆满了营寨也不可能出现连营七百里的盛况。 更何况,刘备也只有几万人马而已,想要在纵横数百里的战线上排布,所采用的方式只能是散放而非连营。 因此,传说中的七百里连营绝非刘备失败的原因。那么,刘备失败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02、人才凋零 虽然刘备的东征大军看上去很强大,但其实却是一只「 ”纸老虎”。因为刘备军中已然没有多少能力卓越的人才了。 当初追随刘备打天下的五虎上将中,关羽被东吴所害,张飞被部下所杀,黄忠去世,剩下的赵云和马超,一个反对刘备伐吴,被留下来守江州,另一个要驻守北方防范西羌。 因此,刘备的兵力虽盛,名将却少。不仅五虎上将一个都没有参战,就连后来加入刘备阵营的魏延,也被刘备封为镇北将军留下来防范曹魏了。 武将方面凋零至此,那么刘备这次伐吴带来的文臣谋士方面又如何呢? 答案是文臣比武将更缺乏。蜀国第一谋士诸葛亮,要帮助刘备守住成都大本营,无法参加伐吴之战,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又早已战死,也未能参加这场战役。 除此之外,能够说服刘备的法正也去世了。最终跟随刘备伐吴的谋臣,仅有陈震,程畿,马良等区区几人而已。 文武方面都没有足够的人才,早年追随刘备的核心成员更是人迹踪绝,这样的兵团虽然总人数不比吴军少,但综合战力却远不如吴军,自然容易招致失败了。 03、利益博弈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刘备军团的真实战力不如吴军,那么一开始又为什么会一路克敌制胜呢? 这是因为,孙权在刘备玩命似的攻打自己的第一时刻,由于无法弄清刘备意图而不敢轻举妄动。 以三国形势而论,孙权的头号敌人,一直是曹魏。这一点,吴蜀两国都很清楚。 正因如此,孙权不愿将有限的力量拿来和刘备血拼。从博弈的角度看,孙权输了固然不行,赢了也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对抗曹魏。 国君的考虑必然是从对自身最有利的角度出发,而眼下对孙权最有利的局面,就是吴蜀两家言和,共同对抗曹魏。 孙权敏锐的发现,刘备这次伐吴,与其说是想报杀弟之仇,不如说是想夺回荆州。 关羽被害前,吴蜀两家隔江而治,共享荆州,其中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归蜀汉。那么,如果用荆州故土满足刘备的心愿而结束这场战争,对于孙权来说无疑是笔合算的买卖。 因此,当刘备一开始像个疯子一样进攻时,吴国并没怎么抵抗。等到刘备一路顺风顺水的到了夷陵后,才迎来了吴军真正的防守。 夷陵在江陵的大门口,而江陵又是南郡的首府。换句话说,此时刘备的疆土已经几乎恢复到关羽被害前,而这也是孙权能够容忍的底线。 如果不出意外,那么吴军守得紧,蜀军又无法长期在外作战,很可能就在此形成新的国界,然后吴蜀和平共处下去了。 可意外却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夷陵之战前,陆逊给孙权上书说:「 ”我一直担心刘备水陆并进,哪知道刘备却舍舟就步,看起来应该没什么变故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孙权立即意识到,刘备如果要找自己拼命,是不可能放弃水军的。那么,刘备现在只用陆军,这说明刘备无意东进了。 当初,孙权之所以放弃半个荆州,是不愿意两家火拼产生更大的损失,现在他发现刘备虽然做出要火拼的架势,却压根就是碰瓷,那他如何能甘愿轻易放弃已到手的领土呢。 于是就有了夷陵之战,吴军综合实力本就在蜀军之上,蜀军自然落败。刘备狼狈逃往白帝城中,荆州又重新回到吴国手上。 其实,蜀汉一直都远非吴国的敌手,这才逼得刘备只能用自己的演技去达到目的,可惜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刘备费心费力发动的伐吴之战,终化为白帝城中一道抹不去的忧伤。

相关参考

世界历史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为何先胜后败?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为何先胜后败?1941年12月7日早晨,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对驻扎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突然袭击,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占有优势。在确信美军无法对其南进战略构成

尹隆河之战,淮军独掌大局的关键之战

同治六年(1867年)2月,东捻军与湘勇淮军主力在湖北京山尹隆河激战,捻军先胜后败,未能打通入蜀通道,变成无根据地的捻匪流寇,灭亡已是时间问题,此战史称尹隆河之战。此战颇多戏剧性,捻军先胜后败,源于淮

这是让我去打襄樊呀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先胜后败丢了荆州,从威震华夏到身首异处远隔千里,关羽从人生巅峰跌到谷底似乎就是一瞬间的事。于是因此产生了“关羽擅自开战”、“诸葛亮借刀杀关羽”等一系列说法。但是细看《三国志》《华阳国

历史军事 柘皋之战简介 柘皋之战的战争的结果如何

 柘皋之战简介柘皋之战发生在公元1141年,交战的双方是南宋军队与金军,战役中宋军先胜后败,究其失败的原因是因为统军将领张俊的指挥无方,也因为统军将领张俊想要独霸战功,总而言之,本来是一场有把握的胜仗

韩世忠的黄天荡之战并不是一次成功的歼灭战

...者说,双方的战略目标都达到了。例如史上有名的黄天荡之战,就众说纷纭。《宋史》和《金史》都认为此役韩世忠先胜后败,《宋史》如此记载:“世忠以八千人拒兀术十万之众,凡四十八日而败。”而《金史》也认为韩世忠...

历史军事 1950年中国130万军队在朝鲜血战时 苏联在干什么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朝鲜军队先胜后败,最后被打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利益,不得不出兵朝鲜。在中国军队与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血战时,苏联都干了什么?中国又为什么会在朝鲜鏖战那么久?一、

晋朝历史 西晋灭吴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  战争概述:晋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大举伐吴,发水陆大军二十万,令王、杜预、胡奋等将兵分六路,从长江上、中、下游分别出击东吴。朝政败坏、已无大将坐镇的东吴面对晋军的强势入侵无力抵抗,被

蜀汉损失最大的一次战役,十个名将死了六个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夷陵之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最后一场著名的大型战役,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毅然决然的发动了伐吴之战。在这场战役前期,刘备屡屡得势将

刘备伐吴 公元222年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

历史人物 晋朝牛人杜预连骑马都不会,为何成为灭吴之战的功勋之臣

吴国人为何那么痛恨他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指挥的军队或斩杀,或俘虏了很多吴国的高官。整个灭吴一役,杜预所统共斩杀、俘虏吴国都督、监军一类的高级(省部级)官吏14人,郡守、将军一类的中级(厅级)官吏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