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窦建德墓 窦建德的历史评价

Posted 历史

篇首语:自由的生活方式是借知识和洞察获得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窦建德墓 窦建德的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窦建德墓 窦建德的历史评价

窦建德出身扶风窦氏,家族世代为农,是东汉大司空窦融的后代,后来成为隋朝末年河北农民起义领袖。621年,窦建德被李世民俘虏,在长安被杀,时年49岁。 窦建德>窦建德墓>窦建德墓位于太康县常营镇魏家行政村后刘村西北。>墓冢东距大广高速约1公里,西面有一大坑,东侧近处为后刘村村民住宅,墓冢高2.6米左右,直径10米,墓冢周围生长有杨树和一些野生小灌木。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的相关专家称,这个在当地祖辈相传的窦建德墓,在新中国成立前还立有石牌坊,后来被毁,就连现在的常营镇后刘村北还被称窦岭(陵)。>窦建德的历史评价>窦建德虽因缺乏政治远见等原因犯了一些严重错误,但他仍不失为一位杰出的农民领袖。所以窦建德的遗爱,仍然长期存留在河北人民的心中。>《新唐书》:“其剧者,若李密因黎阳,萧铣始江陵,窦建德连河北,王世充举东都,皆磨牙摇毒以相噬螫。其间亦假仁义,礼贤才,因之擅王僭帝,所谓盗亦有道者。本夫孽气腥焰,所以亡隋,触唐明德,折北不支,祸极凶殚,乃就歼夷,宜哉!”>《旧唐书》:“建德义伏乡闾,盗据河朔,抚驭士卒,招集贤良。中绝世充,终斩化及,不杀徐盖,生还神通,沉机英断,靡不有初。及宋正本、王伏宝被谗见害,凌敬、曹氏陈谋不行,遂至亡灭,鲜克有终矣。然天命有归,人谋不及。”赞曰:“世充篡逆,建德愎谏,二凶即诛,中原弭乱。”>吴逊:“图谋屡战起甲兵,奋力当时事未成。惟有窦陵魂不见,时闻风木动秋声。”>房彦藻:“公逸气纵横,鹰扬河朔,引兰山之骁骑,驱易水之壮士,跨蹑燕齐,牢笼赵魏,好通戎夷,声振华夏。”

相关参考

隋朝历史 窦建德生平简介,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是被谁杀死的

窦建德本来是一个农民,可是因为农民生活困苦,窦建德心存不满,开始举兵起义,想要改变这个局面。窦建德随着军队的壮大,最后称帝,建立夏国。本文为大家揭秘窦建德简介以及窦建德是怎么死的。窦建德(573年—6

历史人物 窦建德简介 窦建德与李世民的关系 窦建德怎么死的

  中文名:窦建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  出生日期:573年  逝世日期:621年  职业:割据诸侯、农民起义领袖www.cha138.com  主要成就

窦建德如何兵败李世民 隋唐英雄窦建德资料简介

隋朝末年,窦建德本来是一个农民,可是因为农民生活困苦,窦建德心存不满,开始举兵起义,想要改变这个局面。窦建德随着军队的壮大,最后称帝,建立夏国。李世民举兵讨伐窦建德,窦建德兵败被俘。那么,窦建德究竟是

窦建德如何兵败李世民 隋唐英雄窦建德资料简介

隋朝末年,窦建德本来是一个农民,可是因为农民生活困苦,窦建德心存不满,开始举兵起义,想要改变这个局面。窦建德随着军队的壮大,最后称帝,建立夏国。李世民举兵讨伐窦建德,窦建德兵败被俘。那么,窦建德究竟是

窦建德的妻子儿子 窦建德的女儿是谁

  窦建德曾经是推翻隋炀帝暴政斗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作出了光辉的贡献,不失为一位杰出的农民领袖。但最终窦建德为援助攻唐而俘虏,最终被唐高祖处死于长安。  窦建德的妻子儿子  妻:曹皇后  子:窦建德还

历史人物 窦建德简介,窦建德为什么会失败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窦建德,贝州漳南县(今河北故城东北)人。年轻时,把履行诺言看得很重。曾经有个同乡死了父母,家境贫寒无力安葬,当时窦建德正在耕田,听到后直叹气,立即放下农活,主动送去办理丧事所需要的全部

历史人物 隋唐英雄窦建德资料简介 窦建德如何兵败李世民

  隋朝末年,本来是一个农民,可是因为农民生活困苦,心存不满,开始举兵起义,想要改变这个局面。随着军队的壮大,最后称帝,建立夏国。举兵讨伐窦建德,窦建德兵败被俘。那么,窦建德究竟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又是

窦建德简介窦建德――隋末群雄之一

  窦建德(573年—621年8月2日),汉族,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世代务农,曾任里长,尚豪侠,为乡里敬重。  大业七年,隋炀帝募兵征讨高句丽,窦建德在军中任二百人长。目睹兵民困苦,义愤不平

历史人物 窦建德简介 隋唐时期夏国的建立者窦建德生平

  (573年----621年8月2日),汉族,隋朝贝州漳南(今山东武城漳南镇)人。世代务农,曾任里长,尚豪侠,为乡里敬重。时炀帝募兵伐辽东,建德在军中任二百人长。目睹兵民困苦,义愤不平,遂抗拒东征,

历史人物 窦建德简介 隋末河北起义军前期领袖窦建德生平

  (573年----621年8月2日),汉族,隋朝贝州漳南(今山东武城漳南镇)人。世代务农,曾任里长,尚豪侠,为乡里敬重。时炀帝募兵伐辽东,建德在军中任二百人长。目睹兵民困苦,义愤不平,遂抗拒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