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李世民为什么要反对李渊曾想迁都的想法

Posted 可汗

篇首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李世民为什么要反对李渊曾想迁都的想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李世民为什么要反对李渊曾想迁都的想法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带来的李渊曾想迁都避开突厥的骚扰,众大臣都赞成为何李世民要反对?历史上曾有一个民族很有意思,打得赢就继续打,变本加厉地来搞你,打不赢就赶紧求和,然后积蓄力量卷土重来,一旦吃了败仗又赶紧求和,如此反复不断。>这个民族就是突厥族。>不习惯这种画风的人一定很奇怪:竟然还有这种操作?好意思吗?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人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这是能伸能屈的大丈夫,你不屑这样,只能说明你傻。>隋朝就吃过这种画风的苦头,隋朝灭亡后,接下来是唐朝。>>当时的突厥人头头是颉利可汗,东突厥汗国最后一任可汗。>据《新唐书》,颉利可汗名叫咄苾,是启民可汗第三子,处罗可汗的弟弟。>武德三年,处罗可汗挂了,本该其子奥射设继位,但处罗可汗之妻义成公主(隋朝的和亲公主)认为奥射设又丑又弱,而时为军事统帅的咄苾还行,就让奥射设哪里凉快哪里呆着,立咄苾为可汗,号颉利可汗。>颉利可汗继位时,虽然唐王朝建立三年了,但远未统一,到处都是割据势力,而且包括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群雄,都臣服于突厥,可见其势力之大。>阻止唐王朝统一,便成了颉利可汗令唐高祖李渊最头痛的事情,凭借兵强马壮,年年侵扰唐朝,同时对唐朝大肆敲诈勒索,“求请无厌”,天下初定的李渊除了有啥给啥,别无选择,但即使是这样,也无法满足其贪婪之心。>>颉利可汗阻止唐王朝统一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效法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你若统一了,还有我的戏吗?>据《旧唐书》,武德四年,颉利可汗就给了唐朝一个下马威,亲率一万多人,与归附突厥的马邑人苑君璋的六千多人,联合攻打雁门,虽然被定襄王李大恩击退,但颉利可汗却耍起了无赖,把唐朝使者汉阳公苏瑰、太常卿郑元璹、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等人抓了,李渊以牙还牙,也扣留了突厥不少使者。>颉利可汗见占不到便宜,便转而入侵代州,虽然打败了行军总管王孝基,并穿越了延州要塞,但此次“试探”,也使他领教了唐军的厉害。>掂量了一下敌我双方的斤两后,颉利可汗害怕唐军反击吃亏,主动把抓走的人送还唐朝,请求和解,还献鱼胶为礼。>鱼胶这玩意儿可是“八珍”之一,与燕窝、鱼翅齐名,他把这玩意儿献给李渊,可不是给他做菜吃的,而是两国和解后,用来粘牢两国关系的,尽管他知道这玩意儿不是胶水,更不是502。>那时候的李渊,还不知道突厥人有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求和这个德行,真以为调皮的孩子学乖了,不但“来而不往非礼”地放还了对方的人,还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对颉利可汗的“迷途知返”高祖嘉之,放其使者特勒热寒、阿史德等还蕃,赐以金帛。>上次击退过突厥人的定襄王李大恩,却建议李渊趁突厥发生饥荒之机夺取马邑,李渊说好吧,这倒是个机会,那么你就和殿中少监独孤晟一起,先弄死苑君璋那个认贼作父的龟儿子。>没想到独孤晟误期,未能及时赶来会合,李大恩不敢独自进兵,把部队驻扎在新城,结果被颉利可汗与刘黑闼包围,李大恩战死,还损失了数千士兵。>在新城占了便宜后,颉利可汗等人乘胜攻打忻州,却被左武卫大将军李高迁击败。>颉利可汗又玩老套路,此地不欢迎爷,自有地方欢迎,亲率十五万人马,转而进入雁门,攻打并州、汾州、潞州,抢了五千多人后,又去劫掠原州、灵州等地。>没想到这一次捅了马蜂窝,把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惊动”了,他们分别兵出豳州道和蒲州道迎击,其后部又被右武卫将军李子和掩杀,害怕碰到李世民的颉利可汗,在汾东被干掉五百多人、损失两千匹马,在汾州损失了五千人马,在弘州损失几千头马匹、骆驼后,听说李世民要来,慌忙溜之大吉。>>老实了不到一年,武德六年,颉利可汗就与刘黑闼、苑君璋等人一起,再次侵扰唐朝定、匡、原、朔等州。>虽未造成大麻烦,但边境总是被骚扰,李渊烦得要死,做什么都静不下心来,更无法集中精力搞建设,迫使他不得不“舍”出两个最能干的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屯守北部边陲。>这两位的厉害,颉利可汗心中,那是相当有数的,虽然没有迹象显示他们有反攻突厥的打算,但为了避免这个可能,他又向唐朝请和,并把刚夺走的马邑还给了唐朝。>正当李渊以为可以松口气时,没想到第二年这家伙又来了,先是亲自带兵攻打原、朔二州,又与苑君璋沆瀣一气,合攻陇州以及阴般城,并州也遭攻击。>一时间,原州朔州忻州并州等地,到处出现突厥兵和苑君璋的军队,上述各州惨遭掳掠、骚扰,日夜不得安宁。>当年八月,甚至发展到突厥人举国入寇,而且颉利可汗亲自打头阵,从原州一路南下。>此次危机,虽然被李世民利用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颉利可汗任命的小可汗)的矛盾化解,但年年遭突厥人侵扰,朝廷不得不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对付,把李渊搞得都快崩溃了。>有什么办法,能够避开这个祸害就好啦!>>还真有人想到了这样的办法,至于是谁,《新唐书》未透露其大名,只是记载了这件事。>那人对李渊说,突厥人不停地来搞事,是因为这旮沓有府库和美女,我们如果离开长安(把府库和美女带走),他们就会死心啦。>离开长安,这不是迁都吗?这么大的事,李渊竟然不与大臣们商量,不假思索地说,这个可以有,而且真的派中书侍郎宇文士及,翻过终南山到樊、邓一带去考察、选址。>对于李渊的决定,众大臣也都赞成,看来他们也被突厥人搞得头大,离这个祸害越远越好,只有李世民坚决反对:“有边患是正常的,自古以来哪个朝代没有边患?可是你们听说过有边患就迁都的朝代吗?反正我没听说过。如能给我几年时间,我一定能把颉利可汗那小子生擒活捉!”>这个老二的本事,李渊心中也是相当有数的,他相信他能做到,便打消了迁都的念头,并将当初因崇尚文治而撤销的十二军,重新置军操练,专门用来对付突厥人。>再说了,遇到困难就逃避,那也是很丢脸的事情啊,今后还怎么在江湖上混!>>时间一晃就到了贞观四年,又经过无数次拉锯似的PK,不作不死的颉利可汗,终于玩过了头,当实力已不如从前的他又想玩儿求和的老把戏时,被讨贼总指挥李靖趁机袭击,颉利可汗单身一人逃走,途中被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抓了活口,东突厥也宣告灭亡。>颉利可汗被押送到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对他可谓仁慈之至,不但赐以田宅,还授了他一个右卫大将军的官职,养了他和其家属整整四年,直到贞观八年,颉利可汗才死于长安。

相关参考

李世民早知无法合法继位? 宫廷政变午门事变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了著名的宫廷政变午门事变,这也导致了李渊对这个儿子的忌惮,李渊曾说过一句话让李世民深知,自己无法合法继承皇位。那么李渊究竟说了什么呢?李渊最先要面对的,就是对事件操盘者李世民的处理。其...

历史人物 李渊曾赐给17个人免死金牌,秦琼怎么一块也没有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李渊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大家在古装剧中经常能看到免死金牌这一保命物件,那么历史上真的有免死金牌吗?其实就是写着免死诏令的丝绸绢帛圣旨,也许会是丹书铁券,不过为了方便起见就统

历史人物 李渊退位,李世民做了一个决定,被大臣反对说不妥

如果一座建筑可以体现大唐恢宏气象的话,我想大明宫是当之无愧的形象代言者。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龙首原上,整个建筑群居高临下,俯视苍生。大明宫存世二百六十余年,见证了大唐王朝的兴衰荣辱。>整个大明宫占地3

王莽为何要弃长安而迁都于洛阳

王莽画像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但此时的长安地区已然矛盾重重。各种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主要集中在土地上,这种社会现状,使王莽萌生了将国都迁往洛阳的想法。洛阳都城的地位与名号也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此时的洛阳被明

历史人物 董卓为什么一定要迁都长安

董卓为什么一定要迁都长安?董卓迁都哪些人反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引起天下诸侯共怒,此后袁绍率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但这些诸侯也都心怀鬼胎,不想展露真正的实力,只

宋太祖赵匡胤本想迁都,弟弟一句话为何就能改变他的想法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赵匡胤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开封在前朝就是国都,而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又没有迁都,于是便定在这里了。北宋都城易攻难守是没错,毕竟开封地区地处平原,无险可依,不然的话,当年金人也不

北魏孝文帝迁都,为何要从大同迁至洛阳

公元493年,统治北方的北魏王朝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皇帝不顾很多大臣反对,执意要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这位皇帝,就是著名的北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无疑是孝文帝短暂而轰轰烈烈的一生中,最为精彩的

历史人物 唐朝的都城为什么要搬 李世民一句话阻止了李渊

在武德七年的夏天,李渊带着儿子们和大臣一起去了行宫避暑,但是这时候因为杨文干的起兵,突厥乘机南下,不过都被李渊派人拦住了。在这个时候,杨文干已经被李世民解决了,但是李渊的这个暑假是度不下去了,就回到长

历史人物 关羽来势汹汹逼得曹操想要迁都,为什么最后放弃了这个想法

对三国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本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操和关羽,一位是文韬武略、英明睿智的顶级雄主,一位则是智勇超群、万人之敌的顶级名将。二人相爱相杀,既曾出现过关羽阵斩颜良以报效曹操之事,也

历史人物 李渊为什么要杀刘文静 主要的原因和李世民有关

还不知道:李渊为何杀刘文静的读者,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617年,隋大业十三年,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进入长安,第二年称帝,改元武德。到武德九年,也就是公元626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