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伪体说出于杜甫 非千年之后的龚自珍

Posted 历史人物

篇首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伪体说出于杜甫 非千年之后的龚自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伪体说出于杜甫 非千年之后的龚自珍

  「伪体」一说,其源盖出于 ,而非千年之后的 。他的《戏为六绝句》之六:「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意思很明白,所谓「伪体」,就是「不亲风雅」,也就是不遵循诗经以来的优秀传统。那么,什么是诗经以来的优秀传统呢?简而言之,就是「文质彬彬」:既讲形式又讲内容。以此标准来衡量当下的诗词创作,说它们全是「不亲风雅」的伪体,未免言之过重,且与事实不符。其一,当今社会普遍浮躁,能有「百万大军」不讲功利地潜心创作旧体诗词,实在难能可贵。这是兴亡继绝的健康力量,用句时髦的话,他们是当今文化建设中需要扶持的「正能量」。对他们的全盘否定或者任意揶揄都是不负责任的。其二,诗词创作中当然存在「伪体」,不仅现在,古即有之。辛弃疾早年就犯过此类毛病:「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问题在于不仅诗词,各种文艺门类其实都有「伪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何其多」,倒是很贴切的。我们如果不去批评电影、小说、散文那些主流文学中的「伪体」,却把矛头指向非主流的诗词创作,未免会有「舍本逐末」之嫌。其三,要对某种文化现象作出总体或个体的评价,就必须深入其中,潜心调查研究。有「伪体」存在,与「伪体何其多」,完全是两个概念,应该慎下结论才是。其四,古人是人,今人也是人,差别微乎其微。不是要说「性情」吗?正是在这点上,古人今人几无二致。比如面对钓鱼岛争端,我们不也是「怒发冲冠」、「壮怀激烈」么?所以,「躺在沙发电视机前,寻找古典诗词的那种感觉和意境,」这话虽然说得很漫画、很幽默,但却也很外行、不厚道。照此逻辑,难道我们非得在外部环境、居室着装等方面来个全面复古,才有资格捧读 三百首吗?其五,与 相比,当代诗词整体显得平庸是很正常的,其中原因多多,值得深究,但绝不是「不纯真、无性情」所致。其实,所谓的「整体平庸」并不自今日始,明清诗词比起唐宋来,难道就不平庸了吗?我们又能背出多少明清诗词的名句佳作呢?窃以为,当今诗词创作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传承文化,哪怕是涓涓细流也要让它绵延不绝。这才是当今诗词创作的根本价值所在。我们不应奢望,在当今的大环境下,还能生出李白 来。>  说到此,想起了两件事情。一是我的朋友陈尚君,超一流的文献学专家,增补全 多达四千六百六十三首,在他那个领域成就斐然功莫大焉。有一次他的一位博士生跟校内财务处的人吵架,为仗势曰:你知道我的老师是谁吗?当他报出大名时,对方竟茫然问道:陈尚君是干什么的?那位博士生锐气顿消,转成笑柄。二是我的另一位朋友,当年考研入蒋天枢先生之门,初次见面,蒋先生命他历数几位当代史学大家,其一时语塞,只知有郭沫若、吴晗,不知有陈寅恪、陈垣。先生当即面露愠色,拂袖而去。两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隔行如隔山。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又能举出多少个当今各行的「状元」来呢?因此,你举不出当代诗家,并不等于当代没有诗家;你能举出当代书家,也不等于那些书家已是妇孺皆知。当今诗坛固然没有李白 ,但是当今书坛难道就有王羲之吗? 胡中行>

相关参考

陶渊明和杜甫成为误读千年的史实 杜甫的草堂实为豪宅

  所谓安家置业,有了家才能在事业上认真打拼,不只今人在房子问题上有烦恼,古人亦是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名人置业的轶事颇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位是东晋的,另一位是唐朝的杜甫。  前者住到了“世外

杜甫的晚年生活,一个儿子被饿死,另一个儿子指着鼻子骂他

在唐朝著名诗人中,有很多怀才不遇的人。但要说过得最辛苦的,非诗圣杜甫莫属。他少年时游历于吴越、齐赵之间,后来赴洛阳应试却名落孙山。35岁之后,他先在长安应试,落第。然后又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均一无

杜甫的这一句诗,历经千年而不朽,至今让人感慨万千

中国古人曾创造出许多繁荣的文化,唐诗无疑是其中最句代表性的文化之一,至今依旧有着很大的影响。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大唐王朝,一直持续了290年的时间,曾有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近三百年来

唐朝诗人一生只留一首诗,仅仅28个字,却流传千年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高产诗人,如李白的传世之作就有1000多首,杜甫被收录的作品也有1500多首,「”十全老人”乾隆更是有四万多首。当然,乾隆作品的质量是无法跟李白、杜甫这样的大神相比的。而唐朝有位

杜甫的这首五言律诗,气势磅礴却又充满无奈,最后两句道尽孤独

杜甫是一位非常有天分的诗人,七岁就能作诗,不折不扣的神童。或许上天故意考验他,目的是让他在困境中寻找灵感,发挥出最大潜力,如此才能成为世人敬仰的“诗圣”。饱读诗书的杜甫,满怀信心进京赶考,本以为十拿九

历史秘闻 《七步詩》並非曹植所寫,歷史為曹氏兄弟殘殺腦補了兩千年

三國史是國人最熟悉的一段中國古代史之一,這主要得利於《三國演義》的普及。羅貫中說《三國演義》中的情節是「七分事實,三分虛構」,書中關於曹植作《七步詩》的描寫就不是歷史事實,而且基本可以斷定,《七步詩》

杜甫想念李白寫下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還誕生了一個成語

有人喜歡李白的浪漫瀟洒,也有人喜歡杜甫的沉鬱頓挫,關於兩人誰是「詩壇一哥」的爭論,千年來都沒有定論。雖然後世經常有人為這兩位爭吵不休,但是在杜甫的心中,李白一直是他的偶像。李白比杜甫年長11歲,兩人第

春秋战国 韩非心理阴暗的独夫帮闲

  也许是出于对儒家学说某些缺陷的失望,比如过于看重人情,讲求尊卑,又崇尚德治,对法制并不怎么信仰。又比如,儒家的大佬孔夫子就主张“亲亲相隐”,亲人之间有了违法乱纪的事,要相互包庇,不能揭发。在司法实

大清败于全民腐败,而非一人之过

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认为,大清之败,乃败于全民腐败,而非一人之过。而我朝野则盈廷虚骄,均以为杀一李鸿章,万事皆了。梁氏更是痛责,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若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

邂逅宝藏 一眼千年

越南非遗作品——漆艺水牛、鲤鱼。本报记者申孟哲摄马来西亚非遗作品——亚麻制服装、壁布及藤包。本报记者申孟哲摄北京市通州书法家协会会员张敬正在作画。刘山山摄参展者正在与巴基斯坦相关负责人交换名片。刘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