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周有光和张允和的爱情故事 一世的牵心,我只爱你一个人

Posted 历史人物

篇首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周有光和张允和的爱情故事 一世的牵心,我只爱你一个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周有光和张允和的爱情故事 一世的牵心,我只爱你一个人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最浪漫的事》>一曲《最浪漫的事》唱出了多少人的心声?爱上了很容易,能够相守才是难事,如果相敬相知幸福一辈子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周有光、张允和这一对显得尤为可贵。他们有着让所有人都羡慕的堪称完美的婚姻,二人不仅携手同行了70个春秋,点点回忆也多是欢喜。> >1977年夏,周有光、张允和夫妇在北京景山前街。>同学的哥哥>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著名学者,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早年研读经济学,后因他对语言文字造诣深,1955年奉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有巨著《汉字改革概论》等二十余部,100岁后还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张允和,生于1909年,安徽合肥人,长于苏州。著名的“张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以及张充和)中的“二姐”。曾为高中历史老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编辑,擅诗词,工昆曲。晚年致力于写作,著有《最后的闺秀》、《昆曲日记》等书。>1925年的一天,张允和到同学周子俊家玩,认识了她的哥哥周有光。周家原来也是大户人家,但到周有光父亲一辈时,已经家道中落,其父教书勉强维持着一大家人的生活。当时,周有光正在上大学,19岁,大张允和3岁。但是,认识以后有几年时间他们并没有单独的接触。> >张允和>恋人>3年后,张允和19岁,考入上海的中国公学。此时的周有光是在上海的光华大学读书,两人单独接触的时间也多了起来。但周有光到公学去找张允和时,张允和经常东躲西藏不肯见,双方心意渐明,却又羞于捅破那张叫做爱情的窗纸。>张允和《温柔的防浪石堤》一文中,曾讲过这段时期的一个故事:这一年秋天的一个星期天,二人一同来到吴淞江边,坐在石堤上,甜蜜而紧张。这时,周有光拿出一本小书来,是英文本,书上面写着一句话:我要在你的一吻中来洗清我的罪恶。这是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是罗密欧对朱丽叶说的。尽管张允和没有让他“一吻中消除罪恶”的计谋得逞,但得知了他的心思,心里也充满了甜蜜与幸福。>此后,那种情愫似乎已经明朗,两人有空就经常在一起看书,学习,他们无所不谈,并有着相似的兴趣与爱好。>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日军炮轰吴淞口,为了安全,张允和借读到杭州之江大学,而周有光大学毕业后在杭州教书。两人见面更多了,周末,他们相约西湖花前月下,吟诗赏月,好不甜蜜。> >周有光、张允和结婚照>丈夫>1933年二人结为夫妻,一切都是水到渠成。8年相识,感情瓜熟蒂落,双方家长皆是开明之人也乐见其成。张允和天生性急,说话做事节奏都快,张家10个姊妹兄弟,她第一个披上了婚纱。结婚前,周有光在给张允和的信中说:“我很穷,怕不能给你幸福。”张允和回了一封10张纸的信,意思却只有一个:幸福不是你给我的,是要我们自己去创造的。从那时起,他们就要共赴风雨,一起创造幸福。>一年后,张允和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周晓平,接着又生下一个女孩(后来早夭)。他们一家生活和睦,平静而幸福。然而不久后,抗日战争爆发,张允和与周有光带着两个孩子,开始了大逃亡的艰难岁月。十多年的奔波流离,先后搬了三十余次的家,终于盼来了解放与和平的年代。>1952年,受叶圣陶先生的推荐,张允和从上海调到北京一家出版社工作。1955年10月,周有光也受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邀请,来到北京参加拟订汉语拼音方案及文字简化工作。在北京后,夫妻两人终于得以天天聚在一起了。那时,周有光经常陪张允和去参加昆曲社。妇唱夫随,非常的幸福。当时,他们的儿子也已经成家,并有了孙女。>1969年,周有光下放到宁夏平罗,张允和在北京带着孙女庆庆惨淡度日。周有光得了青光眼病,张允和与人据理力争,坚持给丈夫寄药,寄了两年零四个月。> >老伴>时光易催人老,转眼之间,俊美的新婚夫妇已经变成了一对公公婆婆。退休后,周有光仍然著书立说,努力地工作;而张允和也一样,退休后仍然执着于写作、书画、昆曲。而他们的感情,随着晚年的到来,更加甜蜜,富有韵味。>周有光是个老顽童。在他91岁时,有朋友问他高寿,他回答:“11岁。”一旁的张允和赶紧解释:“他认为80岁是尽数,活一天赚一天,从80岁重新数起。”又自我介绍,“我呢,是二八年华,88。”>作为一个诙谐幽默、快乐活泼的人, 张允和 最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好极了”、“得意极了”。她常自称“三自主义”:自得其乐,自鸣得意,自娱自乐。还有一个三不原则:不拿别人的过失责备自己,不拿自己的过失得罪人家,不拿自己的过错惩罚自己。>平日,两人在家,常相向而坐。先生打电脑写文章,“脑”耕不辍,太太批阅书刊、剪报,手忙不停。他们划疆而治,相安无事。他手一离键盘,要活络筋骨了,她即扮书童,奉上香茗一盅。有朋自远方来,他们共品茗、听音乐、唱昆曲、侃大山,围桌话诗。有时,老太太会撒娇,老头儿喊生姜,她偏叫“不辣”,逗趣。受夫人熏陶,周有光成了昆曲爱好者:她每次开会,他都陪同前往:她每次登台演出,他必到场,自称是妇唱夫随。>朋友分析他们俩长寿的原因时说:人得多情人不老,人得幽默人不老。>二人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喝茶。上午十点、下午三四点各一次,每次都是“举杯齐眉”。在周有光看来,他们的婚姻,平淡,没有轰轰烈烈,就是这种平静与敬重,才是他们婚姻保鲜的秘诀,婚姻不仅仅要有爱,同时还要有敬,只有这两方面具备的婚姻才会长久。>2002年1月13日,周有光过了96岁生日,7月25日,张允和过了93岁生日,如果把恋爱也算进去,他们在一起已经相依相伴了70多个年头。>2002年8月18日,张允和在吃完晚饭后,突然倒下,再没醒来。走时,她仍然是一袭紫衣,盘发依旧,阖目如睡...>周有光在张允和的遗著《浪花集》的出版后记中这样写道:“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我一时透不过气来。后来我忽然想起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个体的死亡是群体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如果都不死,人类就不能进化’。多么残酷的进化论!但是,我只有服从自然规律!原来,人生就是一朵浪花!”>从此,他孤独地踏上了下一个行程,带着一颗饱经沧桑后平静的心。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有关于张允和的轶事有哪些 张允和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人物轶事>佳人已逝>2002年8月14日,张允和安然去世,享年93岁。>18日,人们与她最后告别。她仍然是一袭紫衣,盘发依旧,阖目如睡......>>8月24日,家人与亲友将允和先生的骨灰撒在西郊永定

历史人物 张允和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人物轶事>佳人已逝>2002年8月14日,张允和安然去世,享年93岁。>18日,人们与她最后告别。她仍然是一袭紫衣,盘发依旧,阖目如睡......>>8月24日,家人与亲友将允和先生的骨灰撒在西郊永定

作家沈从文的婚事是由张允和撮合的的吗

张允和是民国教育家张冀牗的第二个女公子,在张氏四姐妹中排行第二,被大家称为“二姐”,沈从文是中国近代著名作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研究家,是张氏四姐妹老三张兆和的丈夫。沈从文称张允和为媒婆,因为张兆和沈

作家沈从文的婚事是由张允和撮合的的吗

张允和是民国教育家张冀牗的第二个女公子,在张氏四姐妹中排行第二,被大家称为“二姐”,沈从文是中国近代著名作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研究家,是张氏四姐妹老三张兆和的丈夫。沈从文称张允和为媒婆,因为张兆和沈

历史人物 作家沈从文的婚事是由张允和撮合的的吗

张允和是民国教育家张冀牗的第二个女公子,在张氏四姐妹中排行第二,被大家称为“二姐”,沈从文是中国近代著名作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研究家,是张氏四姐妹老三张兆和的丈夫。沈从文称张允和为媒婆,因为张兆和沈

历史人物 张元和的生平简介

张元和(1907.11.26-2003.9.27)女,著名昆曲度曲家(专工清唱的昆曲专家)。安徽合肥人。父亲是近代教育家张武龄,母亲陆英,二妹张允和,三妹张兆和,四妹张充和,中国近代著名的"合肥四姊妹

周瑜反间计巧杀蔡瑁和张允

话说周瑜为了与曹操决战,又被诸葛亮首次指挥水军大获全胜转悲为喜。不料,就在清晨,将台上小兵传来军情:“闻听对江杀声连天,而江面上却一无动静。”周瑜上将台观看,果其然,对江灯火通明,喊杀之声此起彼伏。于

心理学知识 别让你的爱情等待太久了

你喜欢的人不一定会留在你身边,只有爱你的人才会一生一世陪伴你。没有人是要故意变心的,一个人,当他爱你的时候,是真的爱你,可是当他不爱你的时候,也是真的不爱你了。他在爱你的时候,没有办法假装不爱你;同样

三国历史 周瑜反间计巧杀蔡瑁和张允

话说周瑜为了与曹操决战,又被诸葛亮首次指挥水军大获全胜转悲为喜。不料,就在清晨,将台上小兵传来军情:“闻听对江杀声连天,而江面上却一无动静。”周瑜上将台观看,果其然,对江灯火通明,喊杀之声此起彼伏。于

曾几度自杀 著名小说家沈从文爱上自己学生张兆和

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