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元朝名臣脱脱为什么被陷害 脱脱最后是怎么死的
Posted 皇帝
篇首语:做强者,战自卑;攀高峰,胜逆境;增才干,永学习;报效祖国为人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元朝名臣脱脱为什么被陷害 脱脱最后是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元朝名臣脱脱为什么被陷害 脱脱最后是怎么死的
脱脱是元朝名臣,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元统二年(1334),任知枢密院事,后拜中书右丞相。在脱脱的主持下,元王朝复科举、开马禁、减盐额、选拔有学问的儒士为朝廷办事, 当时的人们称他为“贤相”。顺帝至正三年“(1343),主修辽、金、宋三史。至正十年(1350)变钞法,发行“至正通宝”和“至正交钞”。后又起用贾鲁治理黄河。至正十四年(1354)率军到高邮围攻张士诚,遭人陷害至死。> >脱脱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用今天的话说,是高干子弟。他父亲马扎儿台是朝中的大官,整天和皇帝在一起商量国家大事。脱脱从小聪明伶俐,遇事有独立的见解。他上学时,曾对他的老师说:“整天让我坐在屋里摇头晃脑地背书太没劲了,我只要记住古人那些有益的名言和他们好的行为就可以了。”由于是官宦子弟,脱脱15岁时,就做了一个小官。>后来又被任命为其他官职,由于年轻,官职并不显赫,不值得一提。但当时的文宗皇帝挺喜欢他的,对别人说:“这孩子不错,是个人才,将来一定有大用啊。”皇帝都这样说了,脱脱自然就官运亨通了。到了顺帝元统二年(1334),已经升任知宣政院事。五月,迁中政使。六月,迁知枢密院事。>顺帝至元元年(1335),有个叫唐其势的大臣想谋反,事情败露之后被杀掉了。他的同党率军队围城,脱脱带兵很快就把叛军摆平了,并将叛军首领生擒活捉。由于立了这么大的功,脱脱又升官了;当上了御史中丞、虎贲亲军都指挥使、提调左阿速卫。至元四年(1338),又兼任了御史大夫之职。他任职后,工作很有成效,上上下下都认为脱脱是一个好干部,皇帝更是人前人后地夸脱脱“人才难得,前途不可限量”。>脱脱的伯父伯颜在朝中任中书右丞相,并没有像他侄儿脱脱那样一心想着为人民服务。而是滥用权利,是大家公认的腐败分子。要是查他的话,那罪行可就太多了。顺帝这个时候已经对伯颜很有看法了,不一定哪天就要震怒,连看他的眼神都有了杀机。脱脱看到眼里,私下里对他父亲马扎儿台说:“伯父太不像话了,万一哪天皇上震怒,我们都要跟着受株连,得想个办法制住他。”> >他父亲点头称是,但却不知想什么办法。脱脱向老师吴直方请教,吴直方说:“《左传》上就有‘大义灭亲’的例子,你作为大臣要想忠于国家,这有什么可顾虑的呢?”>当时,顺帝左右前后都是伯颜安插的亲信党羽,只有世杰班、阿鲁是顺帝的心腹,脱脱决定取得这两人的帮助。>至元六年(1340)二月,伯颜请太子燕帖古思去柳林田猎。脱脱一看机会来了,就和世杰班、阿鲁商量,计划以所掌握的兵力和皇宫侍卫来控制伯颜,方法是扣留京师城门的钥匙,命令亲信把住城门,不让伯颜进城,再治他的罪。当然他们要先取得皇帝的支持。皇帝其实早就想把无法无天的伯颜拿下了,只是伯颜的权势太大,不能轻易动手罢了。>这天夜里,顺帝连夜升殿,召集近臣汪家奴、沙刺班及省院大臣先后晋见,草拟诏书,列数伯颜的罪状。诏书拟好已是四更天了,即刻命令中书平章政事只儿瓦歹带着诏书到柳林,宣布贬伯颜为河南行省左丞相。伯颜大感意外,带人来到城下。脱脱说:“皇上说了,只驱逐丞相一人,你们都没事儿。”树倒猢狲散,卫兵们听了这话便一哄而散,伯颜成了孤家寡人,无奈被抓。伯颜事情平定之后,脱脱和他父亲都升了官,他父亲任中书右丞相,脱脱任知枢密院事。不久,脱脱的父亲因病辞去相位,脱脱又升任中书右丞相。> >脱脱当了丞相之后,开始大刀阔斧地施行改革,废掉旧政,恢复科举选士法,复行太庙的祭祀,平反以前的冤假错案,召还被伯颜贬掉的宣让、威顺二王,使他们位居旧藩,并恢复了阿鲁图亲王的王位。他还开马禁,减少盐额,蠲免拖欠的赋税;又开经筵,挑选儒臣为皇帝讲经。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因此大家都认为脱脱是一名贤相。拿今天的话说,就是一名人民的好公仆。>由于脱脱兢兢业业地工作,每天日理万机,身体越来越不好。至正四年(1344),他向皇帝递交了辞职申请。这么好的干部要退休,顺帝当然不舍得。可是脱脱决心已下,申请书写了17次,顺帝这才同意了。又封他为郑王,食邑安丰,赏赐巨万,但脱脱都没有接受,就那样两袖清风地离开了相位。>至正七年(1347),别儿怯不花当上了右丞相。他过去和脱脱的父亲马扎儿台不和,现在刚掌了权,就在顺帝面前说马扎儿台的坏话。顺帝信了谗言,于是下诏把马扎儿台贬到甘肃,脱脱请示皇帝要跟父亲一路同行。后来马扎儿台去世了,顺帝想起脱脱过去为朝廷立的功劳很后悔,重又把他召回了京师,暂任太傅,管理东宫事务。后来朵儿只、太平都被免去丞相的官职,脱脱再次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赐上等酒器、名马、外衣、玉带。>不久,黄河在白茅堤、金堤决口,方圆数千里的百姓受害,决口5年没能堵住。脱脱决定治理好水患。他对别的大臣说:“皇帝正在为百姓遭受的灾难感到忧虑,我们做大臣的应当为皇上分忧解愁。然而有些事情是挺难办的,就像有的病难治一样。自古以来河患就是难治的疾病,现在我一定要为百姓除去这个疾病。”> >别人的劝说脱脱都不听,他向皇帝推荐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让他征发民工和戍军17万人充当劳役,堵上决口,修复大堤,让河水充人故道,大概8个月后,就大功告成了。于是顺帝非常高兴,一个劲地夸奖脱脱做的事儿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脱脱也挺高兴的,但他没有想到总得到领导的表扬不是好事,因为招致了别人的嫉妒。他更没有想到,他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不久,汝、颍之间百姓聚众开始反元,以红巾为号,襄、樊、唐、邓都起而响应。至正十一年(1351),脱脱上奏皇帝以他的弟弟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为知枢密院事,统帅10万大军去摆平红巾军。开始收复了上蔡等地,接着就连连打败仗,最后也先帖木儿狼狈不堪地撤了回来。>在这种情况下,脱脱请求由自己领兵前去征讨,任命逮鲁为淮南宣慰使,招募盐丁以及城中身强力壮的约两万人,与所统兵丁一起出发了。九月,军队到达了徐州,不久就打了胜仗,大败红巾军。这回脱脱又立了一功,可是别人已经为他下好了套。>至正十三年(1353),私盐贩子张士诚造反占据高邮,连续攻占泰州、兴化等地,在高邮建都,称诚王,国号大周。顺帝多次派人去招安,他都不投降。在这种情况下,顺帝下诏让脱脱统帅大兵前往讨伐。脱脱带领百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杀奔高邮。就在脱脱连战连捷,就要打进高邮活捉张士诚的时候,忽然接到皇帝诏书,指责他劳师费财。削去其官爵,贬到淮安。> >脱脱心里很清楚,这是有人在皇帝面前进谗言了。诏书刚到军中的时候,部下给脱脱出主意说: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况且丞相出师时,曾受密旨,一心进讨就是了。诏书暂时不宣读,一宣读大事就完了。”脱脱说:“那可不行,我这个人可是很讲原则的,天子有诏书给我而我不从,这是和天子对抗,君臣之义在哪里呢?”于是奉诏交出了军权奔赴淮安而去了。>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那些反对脱脱的大臣还认为对脱脱的处分太轻,给皇帝上书列数脱脱和他弟弟也先帖木儿的罪状,糊涂的皇帝于是把脱脱流放到云南大理宜慰司镇西路,也先帖木儿流放到四川碉门。脱脱长子哈刺章肃州安置,次子三宝奴兰州安置,家产查抄。脱脱被整成这样还不算完,不久权臣哈麻派人用鸩酒毒杀了脱脱,这位元朝最后一位忠臣死时才42岁。>不久,皇帝就为他平反了,他的儿子们也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加官晋爵,待遇优厚。可是就算是九泉之下的脱脱什么都知道,他也不会感到欣慰了,因为,元朝气数已尽,不久就灭亡了。相关参考
名臣脱脱脱脱(1314—1355),字大用,蒙古人。其伯父伯颜擅权矫纵,他怕祸危家族,在老师的教导下,决定大义灭亲,于是向元顺帝自陈忠忱,取得了顺帝的信任。到了至元六年(1340),顺帝和脱脱等合谋,
脱脱历任元朝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等职,主持修《辽史》、《金史》、《宋史》等,在政绩上也是成就斐然。在政治上他进行了“脱脱更化”,让元朝一度出现了政治清明的现象,但最终脱脱被杀,元朝也命不
脱脱别名托克托、脱脱帖木儿,蒙古族,是元朝末期政治家、军事家,他信仰儒家思想、藏传佛教,他执政时期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被誉为元朝最后的贤相,他死后元朝“后继无人”,很快就走向了灭亡。脱脱的书法江南第一
元朝历史上有两个脱脱,一位是钦察汗国君主,一位是元朝末年丞相。本文为大家介绍的是第二位,也就是元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丞相脱脱。 脱脱又叫托克托、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后世之人一般以&ld
元朝历史上有两个脱脱,一位是钦察汗国君主,一位是元朝末年丞相。本文为大家介绍的是第二位,也就是元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丞相脱脱。 脱脱又叫托克托、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后世之人一般以“脱脱
人物生平脱脱(Toqto\'a),字大用,蒙古蔑儿乞部人。元仁宗延v元年(1314)出生在一个地位显赫的贵族家庭里。伯父元朝大臣伯颜,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即位后任中书右丞相,独秉国政达八年之久;父马札儿台
脱脱(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
当然蒙古人也并非对汉人十分仁慈,脱脱的伯父伯颜就是一位偏执弑杀的丞相,为了保住大元的江山这位丞相多次打算诛杀张、王、刘、李、赵五个姓氏的汉人,而且多次废除科举。但是脱脱本人不仅熟悉蒙古文化而且通晓中原
说到元朝,一大串名字脱口而出:成吉思汗、忽必烈、铁穆耳……除了这些君主,还有一些大臣也名留青史,比如哲别、伯颜、阿术、脱脱等等。在关于元朝历史的不少电视剧中,脱脱的宰相形象特别正,与很多争权夺利的宰相
古往今来,被冤死被害死的良臣不在少数,比如比干、李君羡、岳飞等,每一个朝代因为情况的不同而有各种各样的冤案,但究其原因无非就是跟权力有关。为了把权力掌握在手里,除掉对自己不利的因素,这是单一而亘古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