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张镇周的为官之道,六亲不认,公私分明
Posted 公私
篇首语:当你感觉到累的适合,不要灰心,你正在走上坡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张镇周的为官之道,六亲不认,公私分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张镇周的为官之道,六亲不认,公私分明
《资治通鉴·唐纪·张镇周治舒州》记载: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春季,张镇周出任舒州都督。舒州是张镇周的故乡。他来到舒州后,便马上买了酒菜,招待亲朋故友,并将金银绸缎分赠给大家。随后,张镇周流着泪对他们说:“今天我张镇周还能够与亲朋好友一起畅饮,明天以后我就是舒州都督,要治理百姓了。礼法上下相隔,我不能再同你们交往了。”张镇周的意思很明确,公私是要分明的,若亲朋故友犯法,自己将秉公办理,绝不会徇私情。他提前给亲友敲敲警钟,让大家自觉地安分守己。自此以后,张镇周管理的舒州境内果然一守初衷,风气肃然。后人以十六字将这一事件概而括之:“镇周宴客,赠帛泪流。官民礼隔,不得交游。”>>张镇周之所以成为千载楷模,就是因为他做人为官通透明亮,情理有别、公私分明。尤其是在本地做官,必将面对乡亲邻里、叔伯堂宗,面对扯不断叙不完的宗族关系。张镇周是个有情有义的汉子,他可以将朝廷赏赐给他的财富毫不吝啬地赠送给亲朋好友,却把国法看得高于一切,重法理、忠职守,决不允许亲情冲击法理。张镇周用智慧疏通了情与法的关系。先尽亲情,后执国法,将二者分得清清爽爽,让走后门的人断了念头,也让钻空子、抓把柄的人无机可乘。>值得深思的是,中国古代人们都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却有不少官员发出“做官难,做清官尤难”的慨叹。要做一个清官,除了自己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恐怕最难做到的就是应付那些亲朋故交。如果“六亲不认”,则可能面临冷嘲热讽,什么“恩将仇报”啦,什么“一阔脸就变”啦,什么“翻脸不认人”啦。这些亲朋好友中,有的是长辈,有的是师长,有的是昔日的同窗。他们中间有的闯了“红灯”、违犯了法纪,有的打招呼、递条子。面对公与私、法与情的选择题,作出怎样的判断对官员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张镇周治理舒州的做法,给世人树立了榜样。廉政勤政,乃为官之本;善守其本,则无往不胜。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只要公字当头,就能坚守自己的思想阵地,使其不染尘,保持头脑清醒,不拿原则换人情。应该清楚的是,真正深得民心的,不是官职的大小,而是以上率下的自律意识和严明纪律的人格魅力。(陈聚涛 李安民)相关参考
孔纬(约830-895),字化文。曲阜(今属山东)人。孔子第40代孙,唐代僖宗、昭宗两朝宰相。少年丧父,有弟孔缄、孔纁,兄弟三人皆由叔父养大。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己卯科状元,授秘书省校书郎。大弟
有着“春秋第一相”的称号,首要的就是他的才智引导出一位春秋霸王,其次是管仲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徇私情,坚持唯贤是举,唯才是用,不怕得罪人,这样的人真实难能可贵。原文管仲束缚①,自鲁之②齐。道③而饥渴,过
有着“春秋第一相”的称号,首要的就是他的才智引导出一位春秋霸王,其次是管仲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徇私情,坚持唯贤是举,唯才是用,不怕得罪人,这样的人真实难能可贵。原文管仲束缚①,自鲁之②齐。道③而饥渴,过
宦海生涯,官场浮沉,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圈子,需要你去选择是站队还是做人。站队的依据很大程度上是圈子实力的强弱,而实力是可以改变的,所以站队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一时风光的背后可能就是终生的蹉跎。那么,什么...
瓜李之嫌故事 北齐时期,学识渊博的袁聿修做了博陵太守,他为官清廉,公私分明,不收取别人的钱物。有一次他去外地考察,路过兖州。老朋友兖州刺史邢邵拿出一匹当地生产的白色丝绸送他,他以考察地方官员注意
周是唐代著名画家,出生在官宦世家,哥哥周皓于国有功。托哥哥周皓的福,喜欢绘画的周也得以入朝为官,任越州长史和宣州长史别架。 周喜欢绘画,所以在为官之后,仍然不忘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周拜唐代著名宫
图为曾国藩塑像 入仕做官的李鸿章兢兢业业地读书写作,还完成了一本《通鉴》,眼看着这仕途蒸蒸日上,前程无量,没想到他和吕贤基联名的一纸奏章,使他从翰林变成了
田文镜、李卫、鄂尔泰是雍正朝最受宠的三个大臣,雍正常说他们是「”模范督抚”,但奇怪的是,这三人关系却并不融洽,其中尤以李卫与田文镜最为违和。《清人逸事》中即说,田文镜任河南总督时,嫉妒浙江巡抚李卫受宠
田文镜、李卫、鄂尔泰是雍正朝最受宠的三个大臣,雍正常说他们是「”模范督抚”,但奇怪的是,这三人关系却并不融洽,其中尤以李卫与田文镜最为违和。《清人逸事》中即说,田文镜任河南总督时,嫉妒浙江巡抚李卫受宠
和珅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大贪官,很多的影视作品中对于和珅的个人形象的刻画都十分的形象。和珅在清朝为官的年间,十分的得意和受宠,尤其是在乾隆皇帝执政的时候,乾隆的风光可以说是没有人可以盖的过,那么这样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