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北魏大臣杨侃生平简介,杨侃最后是怎么死的
Posted 刺史
篇首语:敢说敢作敢为, 无怨无恨无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北魏大臣杨侃生平简介,杨侃最后是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北魏大臣杨侃生平简介,杨侃最后是怎么死的
杨侃,杨播之子,字士业,从小热衷弹琴、写字,对儒家经典进行深钻细研,对仕途则一派漠然。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和壮年。见他到三十岁了还不开窍,亲友们开始着急起来,纷纷劝其出山为官,杨侃呢,仍是不急不躁,慢悠悠地说:"良田从来不用担心误了农时,人也一样,我现在的问题不是争取时间,而是要修炼自己的才能。"三十一岁那一年,杨侃才承袭了父亲华阴伯的爵位,以汝南王骑兵参军的身份步入了仕途。在以后的日子里,杨侃先后任过扬州刺史的录事参军、雍州刺史的录事参军、通直散骑常侍、度支尚书和给事黄门侍郎、卫将军、右光禄大夫等职。他在协助扬州刺史担任录事参军时,曾以自己的敏锐和明察,在一次军事行动中帮助对方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从而赢得了主动。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是北魏与南梁对峙在中国的版图上。>>南梁豫州刺史裴邃利用自己的地盘与北魏之地接壤的条件,将寿春(今安徽寿县)城周围以李瓜花为首的十余户北魏人家收买到自己一边,约好双方里应外合,攻取北魏的寿春城。为了掩人耳目,声东击西,裴邃故意向另一个方向的百捺城遣人移兵,还煞有介事地在那里修筑工事,加强防卫,做出一副将全部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白捺城的样子。扬州刺史几乎被裴邃的假象迷惑了,而杨侃却坚决认为,裴邃此举事出蹊跷。经过一番调查,终于识破了裴邃的阴谋,迫使裴邃放弃了此番计划,同时将里通外国的李瓜花等人绳之以法。在任度支尚书兼黄门侍郎期间,杨侃还经历了另一次考验。当时北魏北海王元颢一度投降了梁朝,并反戈一击,与梁朝将领陈庆之率兵攻打北魏。由于北魏没有思想准备,加上元颢叛变所带来的北魏与梁朝力量上的倍减和翻番的特殊情况,所以梁朝的这次行动给北魏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战场上北魏连连失利,已经丢掉了三十二个城池。北魏将领尔朱荣已经坚持不住了,打算北撤。这时,已经对形势进行长期观察和分析的杨侃开始说话了。他说:无需撤退,不仅不要撤退,还要在黄河沿岸布下渡河的阵势。尔朱荣听从杨侃的安排,将所有的兵员集中起来,在黄河北岸数百里的区域里,做出了大军就要渡河的姿态。其实,北魏不仅没有渡河的实力,连这些做样子的人马也是好不容易临时拼凑的。元颢和陈庆之看见北魏这个阵势,首先胆怯了。尔朱荣乘势渡过黄河,收复了失地。杨侃不止有武将的才能,同样具备治国之才。在洛阳,杨侃发现由于朝廷对货币的发行过于谨慎,造成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多为私铸,钱体既薄又小,成色严重不足。这样一来,实际上米价无形中就被大幅度提升,也就无形中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杨侃将这个情况反映给朝廷,极力呼吁再铸五铢钱,这个建议得到了北魏孝庄帝的采纳。>诛杀>孝庄帝诛杀尔朱荣的时候,杨播的儿子杨侃参预了谋划;普泰元年(531),杨侃未能在尔朱天光抄灭杨氏的灾难中幸免,城阳王元徵、李,都是杨家的姻亲。尔朱兆攻入洛阳后,杨侃逃回了华阴故里,尔朱天光派杨侃的岳父韦义远召请杨侃,要与他盟誓,并答应赦免杨侃的罪行。杨侃说道:“尔朱天光即使食言,死者也不过只我一人,还希望保全一家百口。”于是就出来答应了,果然被尔朱天光所杀。太昌初年(532),杨侃被追赠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幽州刺史。相关参考
本名:杨侃字号:字士业(一作承业)所处时代:南北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弘农华阴潼乡习仙里主要成就:侍中济北郡公车骑大将军秦州刺史杨侃–北魏大臣 杨侃,杨播之子,字士业,从小热衷弹琴、写字,对儒家经
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文化,每个朝代的更替更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在尔虞我诈的斗争中,假情报可以给敌人制造假象,从而扰乱敌人的战斗思维从中取利。今天,我们聊一聊南北朝时期的杨侃是怎么样灵活运用这一方法的
也许爱好南北朝历史的人不是很多。但是能名留青史都不是随意的,或者说能留下大名的都是牛人之一。杨侃就是这么一个。杨侃(488一531),是杨播之子,杨播的母亲王氏,是冯太后的外婆,也是。南北朝时北魏人。
杨绾杨绾,字公权,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杨温玉,武则天时任户部侍郎、国子祭酒等职;父亲杨侃,玄宗时任礼泉(今属陕西)县令。祖、父都以儒行著称。杨绾自幼天资聪慧,机敏过人。在他4岁
泉企,字思道,上洛丰阳人也。世雄商、洛。>人物生平>曾祖景言,魏建节将军,假宜阳郡守,世袭本县令,封丹水侯。父安志,复为建节将军、宜阳郡守,领本县令,降爵为伯。企九岁丧父,哀毁类于成人。服阕袭爵。年十
泉企,字思道,上洛丰阳人也。世雄商、洛。>人物生平>曾祖景言,魏建节将军,假宜阳郡守,世袭本县令,封丹水侯。父安志,复为建节将军、宜阳郡守,领本县令,降爵为伯。企九岁丧父,哀毁类于成人。服阕袭爵。年十
许善心(558-618年),隋朝大臣,史学家。字务本,祖籍高阳北新城(今河北徐水县),祖上自高阳南渡后,便在江南世代为官。>许善心九岁而孤,幼好学,读书不倦。家藏有旧书万余卷,皆遍通涉。15岁时曾上书
元勰(473-508年),本名拓跋勰,字彦和,北魏宗室大臣、政治家、诗人。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第六子、孝文帝元宏之弟。太和九年(485年),封始平王,加侍中,拜征西大将军。后为中书令,改封彭城王,深得孝文
高允(390年487年),字伯恭,渤海县(今河北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历仕郡功曹、中书博士、侍郎,修国记,以经授太子,以修史暴露国恶罪将受极刑,太子营救获免。后拜中书令、封咸阳公。高允历仕北魏
李崇(455-525年),字继长,小字继伯,黎阳郡顿丘(今河南省浚县)人。北魏外戚,大臣,南朝宋济阴太守李方叔之孙,公爵李诞之子,文成元皇后李氏之侄。>初拜主文中散,袭爵陈留郡公,拜镇西大将军,历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