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孙辅屡立战功,为什么孙权还把他囚禁到死
Posted 太守
篇首语: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孙辅屡立战功,为什么孙权还把他囚禁到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孙辅屡立战功,为什么孙权还把他囚禁到死
孙辅字国仪,贲弟也,以扬武校尉佐孙策平三郡。策讨丹杨七县,使辅西屯历阳以拒袁术,并招诱余民,鸠合遗散。又从策讨陵阳,生得祖郎等。策西袭庐江太守刘勋,辅随从,身先士卒,有功。策立辅为庐陵太守,抚定属城,分置长吏。迁平南将军,假节领交州刺史。遣使与曹公相闻,事觉,权幽系之,数岁卒。>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孙辅,是孙贲的弟弟。他曾以扬武校尉的身份协助孙策平定了江东三郡。孙策征讨丹阳郡七个县的时候,派遣孙辅驻扎在西面的历阳以防御袁术,并寻找逃散的百姓。孙辅还跟随孙策一起征讨过陵阳,生擒祖郎等人。后来孙策向西攻打庐江太守刘勋,孙辅亦随同参战。他在作战时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屡立战功。孙策让他担任庐陵太守,不仅平定了所属地区,还任命了各级官吏。后来,孙辅又被晋升为征南将军,并兼任交州刺史。后来孙辅派人与曹操暗中勾结,被孙权发觉。孙权将他幽禁起来。数年后,孙辅便去世了。>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文中所提到的“身先士卒”,以为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的前面。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的“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 >孙辅,是孙贲的弟弟,他们的父亲名叫孙羌,是孙坚的亲哥哥。因此,孙辅与孙策和孙权之间其实就是堂兄弟的关系。孙策统一江东之际,孙辅身先士卒,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孙策委以重任。但当孙策病逝后,孙辅却与曹操暗中勾结,想要颠覆堂弟孙权的基业。幸好孙权发现及时,将这位心怀不轨的堂兄幽禁起来。> >孙辅为何要背叛家族去投靠曹操呢?《三国志宗室传》注引《典略》中的说法是:“辅恐权不能保守江东,因权出行东冶,乃遣人赍书呼曹公。”说穿了就是认为孙权没有能力保住江东,自己想另攀高枝。> >这一事件的最终败露,出在孙辅自己派去给曹操送信的使者身上。此人将信件交给了孙权。孙权不动声色,回来后召见孙辅,责问孙辅为何与曹操勾结。孙辅矢口否认。孙权便将信件拿出,这才令孙辅哑口无言。一次未遂的叛乱就这样被平定了。相关参考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清朝题材的影视作品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经常会被大肆进行渲染,鳌拜也因此家喻户晓。鳌拜,生年不详,瓜尔佳氏,镶黄旗人,早年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是清朝一统中国的重
历史人物 孙辅简介_孙辅孙坚长兄孙羌次子_东汉末年将领_孙辅孙贲和孙权
中文名:孙辅别名:孙国仪民族:汉族职业:将领主要成就:辅佐孙策平三郡随同孙策攻击泸江太守刘勋籍贯: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官职:交州刺史、平南将军等孙辅–东汉末年将领 孙辅的父母在他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去
孙权的江山是从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那里继承来的,但是他做好了两件很难做好的事情:保有和拓展。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能够取得成功。孙权从十九岁掌管江东,一路走来,消耗了鲜活蓬勃的青年,到了沧桑低沉的中年,才称
中文名:孙贲别名:孙伯阳国籍:吴国民族:汉族职业:将领官职:豫章太守爵位:都亭侯籍贯: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孙贲–东汉末年将领 孙贲的父母早亡,弟弟孙辅还是个婴儿,孙贲自己独力抚养弟弟,兄弟俩的感情
还不知道曹操为何不把刘备囚禁到死的读者,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吕布被杀后,刘备与曹操一同回到了许都。当然,刘备的本意是拒绝的,因为他知道,一旦进了许都,身家性命便从此不由己
根据法国传教士白晋的描写,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先皇而留下的伤疤。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关于传教士白晋的说法,有记载。但是,他一法国人真不一定
根据法国传教士白晋的描写,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先皇而留下的伤疤。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关于传教士白晋的说法,有记载。但是,他一法国人真不一定
辽朝历史上掌握最大权力的太后不是述律太后,而是萧燕燕(953~1009),萧燕燕时代,达到官位顶峰的大臣是汉臣韩德让(941~1011),后世常传说他们两人的爱情故事,虽然或许子虚乌有,但君臣相得,共
历史人物 郑成功最痛恨的人不是施烺而是他,死了都要鞭尸,还把他儿子活剐了
在以往的印象里,郑氏一族最恨的人似乎应该是施烺,此人先叛郑家,后来又带人平台。其实不是,郑成功恨不着施琅,他1662年就死了,到1683年施琅才带兵收台,所以在郑成功的眼里,他只不过是个叛将而已。>>
三国演义中写道,赤壁大战后,诸葛亮巧用计谋智取荆州,大气周瑜。后在东吴的责问下,又以刘琦的名义说先借着荆州,等刘琦死了就还。结果刘琦死后,依然耍无赖不还。其实,真实的历史不是这样。赤壁大战后,东吴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