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陈三立简介 陈三立的诗 陈三立作品

Posted 光绪

篇首语:人无常识,百事难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陈三立简介 陈三立的诗 陈三立作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陈三立简介 陈三立的诗 陈三立作品

陈三立 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出生江西义宁一个名门之后,是我国近代著名诗人,“同光体”诗派代表之一。同光体诗派中的赣派代表,继承的是宋代江西派,著有《匡庐山居诗》、《散原精舍诗》等代表作品。 陈三立简介>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的诗 陈三立作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世后有《散原精舍文集》17卷出版。>“同光体”是近代闽派、赣派等各种诗派的总称。“戊戌变法”后,陈三立一心致力于诗,写出《渡湖至吴城》、《城北道上》、《园居看微雪》等多部优秀作品,是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领袖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同光”指清代“同治”、“光绪”两个年号。光绪九年(1883)至十二年间,郑孝胥、陈衍开始标榜此诗派之名,宣称指“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随着后期大批文人等追捧,“同光体”逐渐成为一种成型的诗风。同光体作者是宣称“不墨守盛唐”的,其主要特点是主体学宋,同时也学唐,但后者则主要趋向于在中唐的韩愈、孟郊、柳宗元,而不是盛唐的李白、杜甫。赣派代表陈三立,学韩愈、黄庭坚,直接继承宋代江西派,后继者夏敬观、华焯、胡朝梁、王瀣、王易、王浩等,或出入于梅尧臣、陈师道诸家。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陈三立生平故事简介,对陈三立的评价

陈三立,字伯严,一字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1853年(清咸丰三年)生。1882年在参加乡试时被陈宝琛从落第卷中选拔中举。1886年中进士,任吏部主事。其父陈宝箴,历官浙江按察使、湖北按察使等职,

历史人物 陈三立戊戌变法 陈三立的夫人

陈三立陈三立的父亲陈宝箴为维新派名臣,他本人也曾辅佐父亲推行新政,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合称“维新四公子”,又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戊戌政变后他与父亲都被革职了,之后他便投身诗歌的创作

历史人物 陈三立戊戌变法 陈三立的夫人

陈三立陈三立的父亲陈宝箴为维新派名臣,他本人也曾辅佐父亲推行新政,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合称“维新四公子”,又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戊戌政变后他与父亲都被革职了,之后他便投身诗歌的创作

历史人物 陈三立与泰戈尔 陈三立仗义执言的故事

陈三立一家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曾经担任过吏部行走、主事等职,后来戊戌政变爆发,他和父亲陈宝箴都被革职了。“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想要拉拢陈三立为其所用,他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最终忧愤而死,

历史人物 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陈三立简介,著有《夜舟泊吴城》等作

人物生平陈三立生于1853年10月23日,年少博学,才识通敏,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1880年(光绪六年)随父往河北分巡道今河南武陟县。1882年(光绪八年)入乡试,因恶时文,自以散文体作答,主考陈

历史人物 当世称奇的传奇人物

晚清维新派“维新四公子”,分别为:陈三立、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陈三立于1853年出生在江西修水县,字伯严,号散原,父陈宝箴。陈三立年少时就才识过人,“倜傥有大志”,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光绪八年

三国时期着名谋士陈宫为什么叫陈三刀

揭秘陈宫为什么叫陈三刀其实,对于这个答案,我也不是很清楚。只知道有人这样叫他。不过在网络上有着关于这样的说法。首先呢就是一种极为有幽默感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关于三国杀里面的,具体是这样的,它的大意是说他

三国时期着名谋士陈宫为什么叫陈三刀

揭秘陈宫为什么叫陈三刀其实,对于这个答案,我也不是很清楚。只知道有人这样叫他。不过在网络上有着关于这样的说法。首先呢就是一种极为有幽默感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关于三国杀里面的,具体是这样的,它的大意是说他

历史人物 丁惠康的生平简介

丁惠康(1868-1909),清末藏书家。字叔雅,号惺庵,广东丰顺县汤坑镇金屋围人,福建巡抚、藏书大家丁日昌之子。"持静斋"所藏之书,他尽发所藏书读之,悉数被其继承。与谭嗣同、吴保初、陈三立并称"岭南

历史人物 吴长庆的生平简介

吴长庆(1829-1884年),字筱轩,安徽省庐江县南乡沙湖山人。父吴廷香,由优贡就选教职。其子吴保初,与陈三立、谭嗣同、丁惠康赞同维新,被人称为"清末四公子"。>>八月,会合诸军攻克太平军要地桃溪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