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陈三立生平故事简介,对陈三立的评价
Posted 知
篇首语: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陈三立生平故事简介,对陈三立的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陈三立生平故事简介,对陈三立的评价
陈三立,字伯严,一字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1853年(清咸丰三年)生。1882年在参加乡试时被陈宝琛从落第卷中选拔中举。1886年中进士,任吏部主事。其父陈宝箴,历官浙江按察使、湖北按察使等职,戊戌变法时任湖南巡抚,是旧官僚中推行“新政”较积极的一个。在办时务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和罗致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等“新党”的过程中,陈三立曾尽过一些力量。因此,赢得一定的社会声誉,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等被合称为“维新四公子”。但在当时,陈三立就不喜欢梁启超等津津乐道的“民权”说,认为它会带来“后灾余患”[1]。变法失败,陈三立被加上“招引奸邪”的罪名,和他父亲一起革职[2]。于是回到江西南昌,筑室西山。一年后。迁居南京。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生,八国联军入侵,陈三立曾动员张之泂、刘坤一等勤王互保,“投间抵隙,题外作文,度外举事”[3]。
“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4]。1900年以后,清政府开复了陈三立的原职,但他不肯出来任事,专力于诗、古文辞的写作。1904年起,与罢职官僚李有棻共同创办江西铁路公司,兴建南浔铁路,先后任协理、总理、名誉总理等职。1908年,与汤寿潜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商办铁路公司[5]。同年,鼓吹“提倡佛教,当视凡百事业为尤急”[6],和沈曾植等倡立祗垣精舍,捐金给佛教居士杨仁山,计划选送人员赴印度学习大乘佛教。
1909年,陈三立以诗稿交给郑孝胥,请他删定。晚清诗坛,有所谓“同光体”,属于这一流派的诗人不专宗盛唐,而以模仿宋诗为主。陈三立是其重要代表。“我诵涪翁诗,奥莹出妩媚”[7]。他的诗模仿唐代的韩愈、孟郊和宋代江西诗派的鼻祖黄庭坚,以生涩硬拗的风格写枯寂萧瑟的感伤情怀。表达上,要求隐晦深微,像橄榄似的耐于咀嚼;用词上,则避熟恶俗,“语必惊人,字忌习见”[8]。对于陈三立的诗,郑孝胥大为捧场,说是:“源虽出于鲁直,而莽苍排戛之意态,非可列之西江社里。”[9]当时,革命派中也有人誉之为“吏部诗名满海内”[10]。
辛亥革命后,陈三立迁居上海,曾列名于孔教会和张謇发起的中华民国联合会。他和沈曾植、梁鼎芬、朱祖谋等遗老组织超社、逸社,经常在作品中指责革命,倾吐对清王朝的留恋之情,因此,受到以柳亚子为代表的南社诗人的抨击。
1915年,陈三立迁还南京。1923年至1924年一度住在杭州,此后住在南京或庐山,长期过着隐逸生活。1932年,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他忧愤时事,日夜不安,曾于梦中大呼杀敌。同年,国民党政府邀他参加“国难会议”,不赴。1933年迁居北平,时已年过八十岁,白发盈头,在见到年轻时的座师、同为遗老的陈宝琛时,却仍然坚持行三跪九叩礼。其后,郑孝胥、罗振玉曾拉他到伪满洲国去当汉奸,被拒绝。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本侵略者再次派人拉他,多方游说,他都不理睬;侦探每天在门前窥伺,气得他让仆人拿着扫帚驱赶[11]。同年9月14日,尿闭症复发,陈三立拒不服药,绝食5日死。
生前著有《散原精舍诗集》、《散原精舍文集》。
子衡恪为著名画家;寅恪为著名历史学家。
注释:
[1]陈三立:《清故光禄寺署正吴君墓表》,《散原精舍文集》卷5。[2]《湘报》第174号(1898年10月12日)。[3]《陈三立致梁鼎芬密札》,香港《明报月刊》第9卷第10期。[4]梁启超:《诗中八贤歌》注引,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四十五(下),中华书局1989年版《饮冰室合集》第5册,第13页。[5]《神州日报》,1908年7月14日。[6]《神州日报》,1908年8月5日。[7]陈三立:《为濮青士观察丈题山谷老人尺牍卷子》,《散原精舍诗集》。[8]陈衍:《石遗室诗话》。[9]《散原精舍诗序》。[10]《无生诗话》,《民呼报》,1909年6月7日。[11]汪东:《义宁陈伯严丈挽诗》,《国史馆馆刊》创刊号。
相关参考
本名:陈三立字号:字伯严、号:散原所处时代:清末民初民族族群:汉人www.cha138.com主要作品:《匡庐山居诗》参考资料:《文化长廊·九江名人陈三立》《陈三立: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论爱国诗人
陈三立陈三立的父亲陈宝箴为维新派名臣,他本人也曾辅佐父亲推行新政,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合称“维新四公子”,又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戊戌政变后他与父亲都被革职了,之后他便投身诗歌的创作
陈三立陈三立的父亲陈宝箴为维新派名臣,他本人也曾辅佐父亲推行新政,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合称“维新四公子”,又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戊戌政变后他与父亲都被革职了,之后他便投身诗歌的创作
陈三立一家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曾经担任过吏部行走、主事等职,后来戊戌政变爆发,他和父亲陈宝箴都被革职了。“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想要拉拢陈三立为其所用,他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最终忧愤而死,
历史人物 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陈三立简介,著有《夜舟泊吴城》等作
人物生平陈三立生于1853年10月23日,年少博学,才识通敏,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1880年(光绪六年)随父往河北分巡道今河南武陟县。1882年(光绪八年)入乡试,因恶时文,自以散文体作答,主考陈
揭秘陈宫为什么叫陈三刀其实,对于这个答案,我也不是很清楚。只知道有人这样叫他。不过在网络上有着关于这样的说法。首先呢就是一种极为有幽默感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关于三国杀里面的,具体是这样的,它的大意是说他
揭秘陈宫为什么叫陈三刀其实,对于这个答案,我也不是很清楚。只知道有人这样叫他。不过在网络上有着关于这样的说法。首先呢就是一种极为有幽默感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关于三国杀里面的,具体是这样的,它的大意是说他
晚清维新派“维新四公子”,分别为:陈三立、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陈三立于1853年出生在江西修水县,字伯严,号散原,父陈宝箴。陈三立年少时就才识过人,“倜傥有大志”,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光绪八年
陈寅恪,字鹤寿,生于公鸭云1890年,去世于公元1969年,世代书香世家出身。陈寅恪的祖父为陈宝箴,晚清维新派政治家,官至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著名的诗人,清末进士,曾任职吏部主事,有&ldquo
袁可立(1562.4.25-1633.11.12),’字礼卿,号节寰,河南睢州(今河南省睢县)人。>>明朝万历十七年进士,初任苏州府推官。二十三年升山西道监察御史,五月初九日因直谏罚岁俸。二十四年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