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史上被皇帝错杀的2位大臣,张蕴古和晁错
Posted 大臣
篇首语:勇气是控制恐惧心理,而不是心里毫无恐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史上被皇帝错杀的2位大臣,张蕴古和晁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史上被皇帝错杀的2位大臣,张蕴古和晁错
中国历史上有些时候皇帝在某种原因下,不得不杀一些大臣,比如盛怒之下,比如情急之下等等。结果有时候不该杀的也杀了,于是杀完后又后悔不已,比如下面这两位被皇帝错杀的大臣。>第一位是晁错。>晁错,这可能是死的最冤的大臣了。> >晁错,西汉政治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为太子老师,也就是汉景帝的老师。汉景帝继位后,晁错官拜御史大夫,成为汉景帝的首席智囊。景帝对他言听计从。>晁错上位后极力主张削藩,削藩是西汉初期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当年贾谊也主张汉文帝削藩,可是汉文帝就是不做,估计他知道还不是时候,所以,才华横溢的贾谊只好“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现在晁错也是,汉景帝跟父亲汉文帝不一样,他自认为削藩时机成熟,于是采纳晁错的意见,执行削藩。下令削去楚国东海郡、赵国常山郡、胶西国六县、吴国会稽郡和豫章郡。结果,七国叛乱。>叛乱的诸侯有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菑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ang)、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所以叫七国之乱,也叫吴楚之乱。打出的旗号是:入诛汉之贼臣晁错。> >同时,七国叛乱发展迅猛,这让汉景帝始料未及,以至于手足无措。于是情急之下,汉景帝斩了晁错。据说那天晁错穿着漂亮朝服准备去上朝开会,不过当车队经过长安东市时停了下来,接着中尉宣布诛杀晁错的诏书,当场就腰斩了穿着朝服的晁错。>死的十分惨,甚至极有可能晁错都不知道自己要被杀。那么,晁错死了后,七个王停止了吗?> >并没有。所以,造反是蓄谋已久的,晁错只是一个借口。正如晁错所言,削藩是迟早的事,造反也是迟早的事。削,他们会反;不削,他们也反。晚削不如早削,等到各路诸侯羽翼丰满尾大不掉时,想削都削不了。>所以,汉景帝错杀晁错后,十分后悔。>当时有一个叫邓公就说汉景帝杀错了人,他对汉景帝说“陛下想一想,晁错是为什么死的?晁错是主张削藩,这是我们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但是他的计划刚刚实行的时候,自己却被冤杀了,以后还有人说话吗?还有人说真话吗?还有人愿意向你们提建议吗?”>汉景帝听了这个话后,漠然良久,呆了很长时间,然后叹了一口气说:“朕也是后悔莫及呀。”>第二位是张蕴古。>这个人我们可能不太熟悉,因为关于张蕴古的史料记载比较少。通过零星史料,我们大概可以发现此人从小就非常聪明,博学强识,后来因为写了一份《大宝箴》给唐太宗,于是被提拔为大理丞,主要负责审理京城的案子。> >要不是此人被李世民误杀,我想历史也不会有此人的大名。事情是这样的,根据《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上记载。>当时相州(今河南安阳)有一个人叫李好德,此人因从小生过大病,长大后变得疯疯癫癫的,说话从来不经大脑,常常会讲一些荒谬的话语。据说李好德风言风语时,似乎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言论,还怀疑他要谋反。>最后这件事被唐太宗知道,于是下令捉拿李好德,叫张蕴古审理这件案子。>张蕴古经过判断,认为李好德的确是个疯子,有痴呆病。不应当处死。李世民冷静下来也觉得有理,便宽大处理了。>本来这事到此结束了,奈何张蕴古释放李好德后,不知是处于同情,还是什么其他因素,两人竟然在一起“引与博戏”,也就类似于今天的喝酒、聊天、赌钱、打麻将之类的活动,结果这事被人发现,举报到了唐太宗那里。>结果李世民勃然大怒,你张蕴古居然敢骗我。并认为这两人狼狈为奸,定有图谋,于是一怒之下,竟将张蕴古、李好德一并处斩。>但张蕴古死后不久李世民十分后悔。他认为张蕴古在世时兢兢业业,这次虽然犯了法,但罪不至死。自己的一时盛怒,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唐太宗由此认识到,问题的症结在死刑执行程序上,为了避免再犯错,于是下诏“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这也是中国最早的死刑复核制度,在那以后,一直保存至今。>张蕴古为救一个疯子,不幸被李世民误杀,却因此产生一法则沿用至今。影响后世一千多年。>以上就是中国历史上被皇帝错杀的两位大臣,都是忠臣。相关参考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传承,仁义礼智,忠君爱国四个字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骨骼里,更有一些人用生命在守护着这个信念,只是忠君爱国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执行起来可不简单。在古代那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若是
历史秘闻 史上被错杀的3个名将,含冤而死后,王朝随之覆灭,灵验无比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传承,仁义礼智,忠君爱国四个字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骨骼里,更有一些人用生命在守护着这个信念,只是忠君爱国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执行起来可不简单。在古代那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若是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因为一个名叫张蕴古的人,专门制定了一条法律规定,影响了人们上千年。 张蕴古,他是唐朝相州洹水人,此人自幼聪慧不凡,长大以后更是博览群书,学识过人,记忆力尤其好。后来,张蕴古
皇帝的宠臣谁敢得罪?谁得罪谁就倒霉!但是,历史上偏偏就有这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傻大个”,不看不知道,看了你就知道,这类人花样作死的能力到底有多强! 申屠嘉是西汉时期的一位丞相,他是以武士身份起家
唐贞观年间,有一位张蕴古,相州洹水人,张蕴古“性聪敏,博涉书传,善缀文,能背碑覆局”。他酷好围棋,在任大理丞期间,因与禁囚下棋等事,被唐太宗处死。《旧唐书·刑法志》载:河内人李好德,风疾瞀乱,有妖妄之
皇帝的宠臣谁敢得罪?谁得罪谁就倒霉!但是,历史上偏偏就有这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傻大个”,不看不知道,看了你就知道,这类人花样作死的能力到底有多强! 申屠嘉是西汉时期的一位
袁盎:虽不好学,亦善傅会,仁心为质,引义慷慨。> 1.人缘极好,且极其有原则。> 在处理周勃与文帝的关系上,周勃得势时,袁盎提醒文帝和周勃,保持君臣之间应有的分寸,打压周勃自以为灭吕有功的气焰
太史公在写《史记》的时候,喜欢把人物都分成一拨一拨的,比如他会把性格或是秉性相近的人放在一块写一篇列传,也会把两个性格和品性截然相反的人物放在一起写,以此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后世在津津有味了解
太史公在写《史记》的时候,喜欢把人物都分成一拨一拨的,比如他会把性格或是秉性相近的人放在一块写一篇列传,也会把两个性格和品性截然相反的人物放在一起写,以此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后世在津津有味了解人物
太史公在写《史记》的时候,喜欢把人物都分成一拨一拨的,比如他会把性格或是秉性相近的人放在一块写一篇列传,也会把两个性格和品性截然相反的人物放在一起写,以此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后世在津津有味了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