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李世民最聪明的儿子李治,就因为李世民四个字惹来杀身之祸

Posted 长孙

篇首语: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李世民最聪明的儿子李治,就因为李世民四个字惹来杀身之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李世民最聪明的儿子李治,就因为李世民四个字惹来杀身之祸

贞观十七年,对于李世民来说是非常痛苦难熬的一年。这一年,他的股肱之臣魏征薨殁。这一年,他的亲儿子齐王李佑起兵造反。李佑兵变被俘之后,被父皇贬为庶人赐死。这一年,他辛辛苦苦培养的太子李承乾阴谋造反,还没发动就被李世民团灭了。李承乾谋反一案,牵扯到了李世民的亲弟弟李元昌和凌烟阁功臣侯君集,李元昌和侯君集因此被赐死。李世民的嫡次子魏王李泰,因为阴谋夺嫡,也被李世民贬斥,失去了皇位继承权。>在一系列的打击之下,李世民感到心力交瘁,他这个时候已经不是那个昔日意气风发的秦王了,他现在想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在死后保全子孙。李世民想来想去,决定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李治这个人,在他的两个嫡亲哥哥争夺太子之位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他却优哉游哉的当着逍遥王爷,根本就没有争天下的表现。李世民认为李治“性仁懦”,立他为太子,将来他登基称帝之后,会放过他的兄弟们。> >李世民在决定立李治为太子之后,怕朝中老臣们不服,就把大唐军方代表人物李绩、官方代表人物宰相房玄龄、关陇贵族代表人物长孙无忌召集到宫中商议太子人选的问题。这次会议的经过,被记载在《新唐书.长孙无忌传》里。据《新唐书》记载,李世民先是痛斥李佑、李承乾、李泰、李元昌四个亲人,然后说我不想活了。李世民说完这话,然后拔出佩刀就要自尽。(因曰:“我三子一弟,未知所立,吾心亡聊。”即投床,取佩刀自向)> >李世民要自杀,吓得在场的三位老臣赶紧冲上去,老哥仨一顿忙活,总算把李世民的刀抢下来了。李世民自杀的举动,本来就是做戏,但是也把在场的老哥仨和李治吓坏了。三位老臣和李治赶紧说:“只要陛下不自杀,你想干啥我们都答应。”>李世民自杀,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伤害0.5,他这么辛苦演苦情戏,要的就是这效果。李世民看着不吓得够呛的老哥仨,斩钉截铁的说出了五个字:“我欲立晋王!”> >《新唐书》记载这件事情的原文,李世民就说了五个字。李世民为了扶李治上位,都演了自杀苦情戏了,三位老臣有谁敢不服啊?于是乎,立李治为太子就这么定下来了。>太子是国本,立太子的事情不是一句话就能搞定的。李世民在决定立李治为太子之后,还得让礼部择吉日举行册封太子仪式。就在李治等到册封太子大典的这段时间里,李世民后悔了,他想立吴王李恪为太子(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 >关于“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这句话,历史上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是李治还在等待册封为太子时候,李世民反悔了。有人认为是李治被李世民册封为太子之后,李世民反悔了。这个话题,我比较相信李治等待被册封为太子的时候,李世民反悔的说法。>李世民想要立李恪为太子,就必须得取得老臣们的支持,尤其是关陇贵族代表人物长孙无忌的支持。据《新唐书.太宗诸子传》记载,李世民想立李恪为太子,就去和长孙无忌商量,他亲口对长孙无忌夸李恪“英武类我”。古代的皇帝,立太子的时候,一般都会考虑“深孝朕躬”的儿子,李世民想立“英武类我”的李恪为太子,也是人之常情。> >李世民立李恪,对于他来说没什么损失,反正李恪和李治都是他的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哥俩谁当太子李世民都是他的父皇。长孙无忌就不一样了,李治是长孙皇后亲生的,李治将来登基称帝了,长孙无忌就是大唐元舅。李恪是杨氏所出,李恪要是登基称帝了 长孙家族就得靠边站了。在李世民提出立李恪为太子之后,长孙无忌也是斩钉截铁的说:“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李世民用“英武类我”为理由想立李恪为储君,这件事情因为长孙无忌的反对而告终。据《新唐书》记载,这件事情之后,让长孙无忌对李恪很讨厌(故无忌常恶之)。等到李治登基称帝之后,李恪的处境就十分艰难了。房遗爱谋反案发之后,长孙无忌抓住这个机会,诬陷吴王李恪谋反。李恪是处处小心谨慎,可以说是夹着尾巴做人,但是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他被长孙无忌诬陷谋反,因此被李治下诏赐死。>李世民在演了苦情戏立李治为太子之后,就不应该举棋不定,又整出一场欲立李恪的连场戏。如果李世民没有用“英武类我”的那四个大字评价李恪,以李恪在李治登基称帝夹着尾巴做人的表现,就不会招来长孙无忌的诬陷,就不会卷入房遗爱谋反案。在我看来,李恪是李世民最聪明的儿子,他惨遭赐死,皆因李世民说出“英武类我”四个字引起的。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李世民有14个儿子,为什么要选择最平庸的李治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本站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世民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贞观十七年四月初七,李治被正式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五月,李世民在终南山翠微宫驾崩,享年52岁

历史人物 李世民有14个儿子,为什么要选择最平庸的李治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全榜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世民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贞观十七年四月初七,李治被正式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五月,李世民在终南山翠微宫驾崩,享年52

李世民传位给哪个儿子,李世民最后传位给谁了

李世民最后传位给谁了  李世民传位给李治,  九子晋王李治  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都是长孙皇后所生。长孙皇后是正宫,为人又极贤德,在朝臣中威望很高

李世民的孙子、李恪的儿子,隐藏五十年,六十岁后参与了两件大事

唐高宗李治初期,长孙无忌初露狰狞,一举把对李治皇位有威胁的李氏族人全部拿下,其中就包括李世民的三子吴王李恪。之后,李恪的四个儿子都被流放到岭南,其长子李仁年仅7岁。李仁,又名李千里,史书上记载是「”褊

李世民所有儿子中,他则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甚至为其屡次破格

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太宗文皇帝,母亲是贞观之治的文德皇后,太子李承乾的同母弟,高宗李治的同母兄。他的一生备受荣宠,享尽了所有的父爱,种种逾钜的宠爱,频频惹来大臣的侧目,甚至,连负责编撰史册的史官,都不

李泰与李承乾李治 大唐魏王李泰简介及怎么死的

魏王李泰是怎么死的?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长孙皇后。李泰非常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且李泰有当上皇帝的心思。于是,李泰就暗地给哥哥太子李承乾使绊子,结果李承乾被逼急谋反导致流放黔州,而

李泰与李承乾李治 大唐魏王李泰简介及怎么死的

魏王李泰是怎么死的?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长孙皇后。李泰非常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且李泰有当上皇帝的心思。于是,李泰就暗地给哥哥太子李承乾使绊子,结果李承乾被逼急谋反导致流放黔州,而

李治为何能当太子?是因为他本身的才干吗?

唐高宗李治作为一代圣君李世民的儿子和千古一帝武则天的丈夫,被后世人无休止地谈论着、评说着。但除此之外,人们似乎对他知之不多。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当他还是晋王的时候,有人在太原发现一块奇石,纹理天

李治为何能当太子?是因为他本身的才干吗?

唐高宗李治作为一代圣君李世民的儿子和千古一帝武则天的丈夫,被后世人无休止地谈论着、评说着。但除此之外,人们似乎对他知之不多。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当他还是晋王的时候,有人在太原发现一块奇石,纹理天

历史人物 李世民为什么决定传位给李治 而不是将位置传给太子

皇帝这个职业在古代那是人人都想当,而当了皇帝的也会有许多的烦恼,不说治理国家的问题,单单是挑选继承人就会让人焦头烂额,没有儿子又烦恼继承人问题,儿子多了又会因为权利而互相残杀。李世民虽然是盖世的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