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为何能当太子?是因为他本身的才干吗?

Posted 李治

篇首语:守望相助,一缕阳光也将照亮心扉;同心协力,一点火光也能温暖灵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治为何能当太子?是因为他本身的才干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李治为何能当太子?是因为他本身的才干吗?

2、唐高宗李治地位尴尬为何却能当上皇帝呢?

李治为何能当太子?是因为他本身的才干吗?

唐高宗李治作为一代圣君李世民的儿子和千古一帝武则天的丈夫,被后世人无休止地谈论着、评说着。但除此之外,人们似乎对他知之不多。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当他还是晋王的时候,有人在太原发现一块奇石,纹理天成,呈“治万吉”三字,一时传为佳话。不过,当时李世民尚未有立李治为嗣的考虑,所以并未过多关注。随着形势的发展,瑞石之兆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李世民也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件事蕴含的神秘意义。

更为走运的是,在李治登场之前,争储的双方已两败俱伤。大哥李承干被废黜,政治生命已经结束。四哥李泰占有优势,但锋芒过露,成为众矢之的。再有,李治还拥有两个有利的条件,其一,当李承干与李泰争储时,李治置身事外,虽没显示出多少才能,但也没引起非议,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如果说这位皇子给过人们一些印象的话,那便是他的“宽仁孝友”,这对亲身经历玄武门之变、又经历承干与李泰争储的群臣而言,无疑是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筹码。

其二,对握有大权的元老重臣而言,李治的“仁孝”更受欢迎,这不仅在于他们认为这是守成之主必须具备的美德,更在于他们需要一位易于摆布的君主以保证他们得到的权势和地位不被剥夺。

对太子的人选,李世民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他欣赏李泰的才能,却担心他容不下其他兄弟;他赞赏李治的忠厚善良,却不满意他的优柔寡断。就在李世民举棋不定时,李泰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利用李治平日与刚因反叛被赐死的汉王李元昌关系密切这样一个事实去恐吓李治,希望李治主动退出储君之位的竞争。遭此恐吓,李治变得忧心忡忡,魂不守舍。李世民察觉有异,经再三询问,李治向李世民吐露了实情。这让李世民对李泰很是不满。李承干关键时刻的反戈一击彻底击破了李泰的太子之梦。他对李世民说:“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

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旧唐书·濮王李泰传》)此话倒也合情合理,同时也提醒太宗,一旦李泰做了皇帝,因为争储的仇恨,李承干很可能性命不保。

为了避免兄弟相残的悲剧再度发生,李世民只得放弃李泰改立李治为太子。不过,在最后公布自己的决定时,为了避免再发生争执,他还是动了一番心思。李世民在太极殿召见百官,询问谁可立为太子,百官都认为李治仁孝,当立为嗣,于是李治在千呼万唤声中顺利地被拥立为太子。也是这一天,李泰带着百余名随从前往太极宫,他似乎对形势的变化毫不知情,刚刚抵达太极宫西面的永安门就被撤去随从,带入肃章门,囚禁于北苑。后被免去一切官职,降为东莱郡王,安置于均州郧乡县(今湖北郧县)。贞观十七年(643)四月初七,李治被正式立为太子。李治之所以轻轻松松被立为太子,主要是他的两位兄长斗争到两败俱伤的结果,与他本身的才能似乎并没有多少关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这样的偶然。

唐高宗李治地位尴尬为何却能当上皇帝呢?

俗话说得好,创业难,守业更难。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而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也并非毫无建树,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称职的守成君主。然而,唐高宗李治的地位是尴尬的,因为前有一代圣君李世民,后有媳妇千古一帝武则天,他们二人被后世人无休止地谈论着、评说着。而唐高宗李治,人们似乎对他知之不多。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当他还是晋王的时候,有人在太原发现一块奇石,纹理天成,呈“治万吉”三字,一时传为佳话。不过,当时李世民尚未有立李治为嗣的考虑,所以并未过多关注。随着形势的发展,瑞石之兆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李世民也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件事蕴含的神秘意义。

更为走运的是,在李治登场之前,争储的双方已两败俱伤。大哥李承乾被废黜,政治生命已经结束。四哥李泰占有优势,但锋芒过露,成为众矢之的。再有,李治还拥有两个有利的条件,其一,当李承乾与李泰争储时,李治置身事外,虽没显示出多少才能,但也没引起非议,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如果说这位皇子给过人们一些印象的话,那便是他的“宽仁孝友”,这对亲身经历玄武门之变、又经历承乾与李泰争储的群臣而言,无疑是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筹码。其二,对握有大权的元老重臣而言,李治的“仁孝”更受欢迎,这不仅在于他们认为这是守成之主必须具备的美德,更在于他们需要一位易于摆布的君主以保证他们得到的权势和地位不被剥夺。

对太子的人选,李世民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他欣赏李泰的才能,却担心他容不下其他兄弟;他赞赏李治的忠厚善良,却不满意他的优柔寡断。就在李世民举棋不定时,李泰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利用李治平日与刚因反叛被赐死的汉王李元昌关系密切这样一个事实去恐吓李治,希望李治主动退出储君之位的竞争。遭此恐吓,李治变得忧心忡忡,魂不守舍。

李世民察觉有异,经再三询问,李治向李世民吐露了实情。这让李世民对李泰很是不满。李承乾关键时刻的反戈一击彻底击破了李泰的太子之梦。他对李世民说:“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旧唐书·濮王李泰传》)此话倒也合情合理,同时也提醒太宗,一旦李泰做了皇帝,因为争储的仇恨,李承乾很可能性命不保。

为了避免兄弟相残的悲剧再度发生,李世民只得放弃李泰改立李治为太子。不过,在最后公布自己的决定时,为了避免再发生争执,他还是动了一番心思。李世民在太极殿召见百官,询问谁可立为太子,百官都认为李治仁孝,当立为嗣,于是李治在千呼万唤声中顺利地被拥立为太子。

也是这一天,李泰带着百余名随从前往太极宫,他似乎对形势的变化毫不知情,刚刚抵达太极宫西面的永安门就被撤去随从,带入肃章门,囚禁于北苑。后被免去一切官职,降为东莱郡王,安置于均州郧乡县(今湖北郧县)。

贞观十七年(643)四月初七,李治被正式立为太子。李治之所以轻轻松松被立为太子,主要是他的两位兄长斗争到两败俱伤的结果,与他本身的才能似乎并没有多少关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这样的偶然。

相关参考

唐高宗李治地位尴尬为何却能当上皇帝呢?

俗话说得好,创业难,守业更难。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而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也并非毫无建树,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称职的守成君主。然而,唐高宗李治的地位是尴尬的,因为前有一代圣君李世民,后有媳妇千古一帝武

唐高宗李治地位尴尬为何却能当上皇帝呢?

俗话说得好,创业难,守业更难。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而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也并非毫无建树,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称职的守成君主。然而,唐高宗李治的地位是尴尬的,因为前有一代圣君李世民,后有媳妇千古一帝武

历史人物 刘备三顾茅庐真看中的是诸葛亮的才干吗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  46岁了,顶着"汉宜城亭侯、左将军、领豫州牧、皇叔"的头衔,一事无成。>  那年初冬,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往隆中乡间。这一次他拜访的是一位足足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年轻人。

历史人物 刘备三顾茅庐真看中的是诸葛亮的才干吗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  46岁了,顶着"汉宜城亭侯、左将军、领豫州牧、皇叔"的头衔,一事无成。>  那年初冬,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往隆中乡间。这一次他拜访的是一位足足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年轻人。

唐太宗选李治当太子是想故意把皇位留给武则天?

李世民是唐朝最著名的皇帝,他之所以能当上皇帝也不是那么的名正言顺。我们都知道当时李渊是选李建成为太子的,也就是李世民的大哥。但李唐的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他为了打江山身先士卒,征战沙场。怎么可能把自

唐太宗选李治当太子是想故意把皇位留给武则天?

李世民是唐朝最著名的皇帝,他之所以能当上皇帝也不是那么的名正言顺。我们都知道当时李渊是选李建成为太子的,也就是李世民的大哥。但李唐的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他为了打江山身先士卒,征战沙场。怎么可能把自

李治究竟为何会爱上自己的后妈武则天?

李治是个文学青年,平时喜欢写写书法,陶冶性情。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是长孙皇后和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本来这大唐江山怎么也轮不到他的肩上。因为生性懦弱,李世民并不看好他。可是天上掉馅饼,皇太子和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能当皇帝? 捡便宜当的皇帝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当他还是晋王的时候,有人在太原发现一块奇石,纹理天成,呈“治万吉”三字,一时传为佳话。不过,当时李世民尚未有立李治为嗣的考虑,所以并未过多关注。随着形势的发展,瑞石之兆日益引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能当皇帝? 捡便宜当的皇帝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当他还是晋王的时候,有人在太原发现一块奇石,纹理天成,呈“治万吉”三字,一时传为佳话。不过,当时李世民尚未有立李治为嗣的考虑,所以并未过多关注。随着形势的发展,瑞石之兆日益引

李忠为何被武后赐死? 李治废太子结局

在唐朝就有这样的一个典型,因害怕有人会谋害他,经常穿着女人的服装以躲避刺客。又经常做恶梦,便自行占卜解梦,或者召巫士来为其占卜,最终被以“妖邪”之罪贬为庶人,后又被武媚娘赐死。他就是唐高宗李治立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