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为什么说孙之獬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汉奸

Posted 汉奸

篇首语:积累知识,胜于积累金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为什么说孙之獬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汉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为什么说孙之獬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汉奸

说起谁是中国历史上头号大汉奸,如汪精卫、吴三桂一流怕都是候选人,但在我心目中,怕是非孙之獬莫属。>现在知道孙之獬的人怕是不多,但在清初之时,他却是大名鼎鼎,人们提起他来那真是叫个恨得来咬牙切齿,何故?因为此人同那数百万人头落地的“剃发令”密切相关。>孙之獬本属魏忠贤之阉党,他是明天启年进士,他对魏忠贤倒很是忠心,在崇祯铲除阉党后,他还抱着魏忠贤的《三朝纲要》到太庙中痛哭,也因此被贬回老家山东,清入关后,被征召入京城,任礼部侍郎。>满人的习俗中,男子的发式是将头顶和四周边缘全部剃去,独后脑中间留长发编成辫子,形象的说法叫“金钱鼠尾”,这同我们现在知道的清人发式是有很大区别的,至于这是如何的一个变迁,那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汉人以头发是看得很重的,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在古代刑法中有一种叫“髡刑”,是中国上古五刑之一,将人头发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罚,是一种耻辱刑,主要流行于中国古代夏商周到东汉。《三国演义》中曹操马踏禾苗,割发代首,可见头发在国人心目中重要性。>鲁迅有篇杂文《头发的故事》,专门就说这国人为了这头发这屑小之事,不知死了多少人。头发在某些时代,就代表着一种对权力的服从,文革中姑娘们的长辫子,因不符合毛泽东思想的审美标准,不是也被红卫兵强行剪掉,但那同清时的剃发令连小巫也算不上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是清入关后颁布的一项法令,它的起因便是因为这孙之獬的一个奏章,从而也造成了“江南百万生灵,尽膏野草”。>清初,据娄东无名氏所撰《研堂见闻杂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清)朝之初入中国也,衣冠一仍汉制,凡中朝臣子,皆束发顶进贤冠,为长袖大服,分为满汉两班。有山东进士孙之獬,阴为计,首剃发迎降,以冀独得欢心,乃归满班,则满以其为汉人也,不受;归汉班,则汉以其为满饰也,不容。於是,羞愤上疏:大略谓“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际,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於是,削发令下。>清军入鼎中原之初,朝廷礼仪尚未规制,满臣带根鞭子,汉臣穿着汉服,一时也没什么矛盾,各自相安无事。但为了表忠心,作为清廷招降政策的受益者,身为礼部侍郎的孙之獬却偏偏不按套路出牌。突然有一天剃发留辫,改穿满足官服,甚至还上疏说:“臣妻放足独先,合家剃发效满制”。> >本以为此次政治投机会收获不少,孙之獬却将自己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满族大臣的优越性,自然瞧不起孙之獬这种趋炎附势的走狗,不让他站在他们中间;有节气的汉臣当然也鄙视孙之獬这种彻底丧失尊严的人,也不耻于他为伍,一个挨一个紧紧地靠着,不让他进来列位。>于是恼羞成怒的孙之獬干脆就上了个奏折,建议全国剃头,一句“非中国从陛下也”,瞬间击中顺治皇帝以及多尔衮敏感的内心。>清廷入京之初也曾下达“剃发令”,但全城臣民除少数特别无耻者外,少有响应者。百姓常揭竿反抗,官员多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这种强烈的抵抗情绪迫使多尔衮以皇帝名义收回了剃发令,称“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北京臣民万众同心,赢得了这一次斗争的胜利,在迫使清廷作出放弃民族歧视政策以后,方才拥戴新帝。由此可见,当时降清的臣民并非完全妄顾民族大义的无耻之辈,相反还曾为民族尊严作出过有力抗争。> >当然,如果孙之獬不上书“剃发令”,满清在恰当的时间也会强制实施。因为此举还有一个好处是看看民间究竟还有多少反清势力,从而可以一举消灭。而孙之獬的表态,则让顺治皇帝以及多尔衮可以更加名正言顺的实行“剃发令”。>于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于是削发令下,而中原之民,无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斗,处处蜂起,江南百万生灵,尽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于贪慕富贵,一念无耻,遂酿荼毒无穷之祸……”。>一朝天子一朝臣。以家族宗法儒学为源的中国人,或许能把朝代兴迭看成是天道循环,但如果有人要从衣冠相貌上强迫施行历史性的倒退,把几千年的汉儒发式和盛唐袍服变成“猪尾巴”小辫,不仅仅是一种对人格尊严的侮辱,简直就类似“阉割”之痛。> >所以,据我的看法,虽然没有孙之獬的奏折,清庭可能会徐徐的进行剃发改制的措施,说不定,一直实行的满汉官员各占一列,如果成为了清廷的惯例。这剃发进程将是个很缓慢的过程,而孙之獬的所作所为,即使被后世视作大汉奸的吴三桂,也深感震惊,当面劝阻多尔衮,停止剃发令的实施。>历来做官的人多有为了利禄而卖身投靠敌人当汉奸的,但他们一般都要找一个借口来做遮羞布,例如“被逼无奈”、“同存共荣”等等,以掩饰自己的汉奸行为。明末有一大批明朝官员降清,他们对外往往说是因为清军帮他们打李自成,为覆亡的明朝报了仇,所以他们降清似乎很有理。但毕竟在做了贰臣后心里还是有些愧疚的,他们会尽量少去助纣为虐、为虎作伥。而孙之獬行为的卑劣,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他就是视汉族根本于不顾,把国人最后的民族情结押上了历史的断头台,所以,我认为孙之獬是历史上最大之汉奸。>

相关参考

孙之獬的生平简介 孙之獬是怎么死的

在清朝,男子的发型全都是一条发辫,此发型称作“金钱鼠尾辫”。  明末清初的时候,汉族男子都是不剃发的,剃发是满族的习俗。数千年来,汉人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

孙之獬为什么力推剃发令

孙之獬是明末清初人士,在天启年间中进士,为官后正值魏忠贤当权,他便投靠阉党,算是过了一段舒服日子。清军入关后,孙之獬被授予礼部右侍郎,此后孙之獬为了讨好满清,竟然主动剃发留辫,还换上满足官服,此举引起

怎么评价史上第一大汉奸孙之獬

说到孙之獬其实很多人不认识,但是问题不大的,他其实是历史上第一大汉奸的,这个大家要清楚,那么有的人要问了,我们要怎么去看这个历史上第一大汉奸孙之獬呢?话说史上第一汉奸孙之獬到底有什么人生呢?下面我们一

历史人物 孙之獬身为汉人为什么主动剃发留辫

孙之獬身为汉人为什么主动剃发留辫?孙之獬的结局是什么?>孙之獬是明末清初人士,在天启年间中进士,为官后正值魏忠贤当权,他便投靠阉党,算是过了一段舒服日子。清军入关后,孙之獬被授予礼部右侍郎,此后孙之獬

孙之獬一封奏折害死百万汉人,最后遗臭万年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孙之獬。这个人的名字叫孙之獬,出生于山东淄川县,是明熹宗年间的进士。后来,明熹宗去世,崇祯皇帝继位。即位后没多久,崇祯帝就开始清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而东林党趁机向皇帝

孙之獬比吴三桂还要可恨,强烈建议推行剃发令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孙之獬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古代的汉族人眼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他们是不剪头发的,而是以衣冠束发,当然由于现在思想开放了,人们也就没那么讲究了,男生留着头发有时候是挺

历史人物 明末清初大汉奸,一封奏折害死百万汉人

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带来孙之獬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总共历史276年,大家都知道清朝起于塞北,满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也许是

历史人物 明末清初大汉奸,一封奏折害死百万汉人

今天全榜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之獬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总共历史276年,大家都知道清朝起于塞北,满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也许

历史人物 明末清初大汉奸,“嘉定三屠”的罪魁祸首,曾残忍屠杀十万同胞

满清入关后定鼎北京,不久便举兵渡江,击灭数个南明小朝廷。在接连攻陷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后,摄政王多尔衮自以为大局已定,为显示新朝权威,便采纳明朝降臣孙之獬的建议,颁布“剃发易服令”。该令规定国内官民全

历史人物 明末清初大汉奸,“嘉定三屠”的罪魁祸首,曾残忍屠杀十万同胞

满清入关后定鼎北京,不久便举兵渡江,击灭数个南明小朝廷。在接连攻陷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后,摄政王多尔衮自以为大局已定,为显示新朝权威,便采纳明朝降臣孙之獬的建议,颁布“剃发易服令”。该令规定国内官民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