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在大殿上打一架,胜出者就是状元
Posted 殿试
篇首语:挨金似金,挨玉似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在大殿上打一架,胜出者就是状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在大殿上打一架,胜出者就是状元
从古至今,不管是哪一种比赛,都必须有统一的规则,古代的科举考试也不例外。读书人多年寒窗苦读,只为有朝一日金榜题名,然后就能够入朝为官,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起初,并没有殿试这一环节,直到唐高宗时时期,殿试才第一次出现,即由皇帝亲自担任主考官,从进士中选出更优秀的人才。>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北宋初年,科举制度相对较为完善,但曾出现过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据《涑水记闻》记载,开宝八年,也就是赵匡胤去世的前一年,三年一次的会试拉开帷幕,各地举人云集京城,无不希望自己能超常发挥,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但是,他们内心也十分清楚,能够中进士者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都会名落孙山。>经过激烈的角逐,主考官在批阅完试卷后,选中了其中近三百人,并把这些名单交给宋太祖赵匡胤,这些人都是当科进士。根据负责阅卷大臣的推荐,他们当中的几十人获得了殿试的资格,令其他人羡慕不已。殿试的试卷由皇帝亲自命题,在考试之前,就连大臣都不知道皇帝会出什么题目。>众所众知,能够进入殿试的考生,无不是才华出众之人,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而且都写的一手好字。赵匡胤坐在大殿之上,待考生都做到位子上后,宣布考试正式开始。每个考生都不敢有丝毫的耽搁,先是仔细阅读了题目,然后拿起笔进行答卷,都想以最快的速度交卷,这样能够给皇帝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一会,就有两位考生答完了所有题目,以闪电般的速度把试卷交给赵匡胤,他们分别叫王嗣宗和陈识。令人惊讶的是,二人几乎在同一时间交卷,赵匡胤在看完他们的试卷后,觉得两人的才华不分伯仲,这就面临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一时间不知该钦点哪个为状元。> >若是让两人都做状元,又不符合规则,毕竟历朝历代也没有出现过一次产生两个状元的事情。经过几分钟的思考,武将出身的赵匡胤一拍大腿,想到一个自认为很公平、完美的办法,就对王嗣宗和陈识说道:“你们二人都是万里挑一的才子,才华不相上下,不如就在大殿上打一架,胜出者就是状元。”>两人听了皇帝的话,几乎都惊呆了,心想:我们是读书人,皇帝居然让我们打架,简直就是闹着玩。俗话说,君无戏言,既然皇帝这么说了,不管愿不愿意,他们都只能照办,撸起袖子就扭打在一起,其他考生都笑得合不拢嘴。估计王嗣宗小时候练过武,很快就把陈识打倒了,赵匡胤高兴大笔一挥,把王嗣宗钦点为当科状元。> >赵匡胤驾崩后,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史称“宋太宗”。有一年殿试的时候,一个姓钱的考生,听过以前王嗣宗中状元的事迹,为了避免落得陈识那样的结局,答完试卷就立马交给皇帝赵光义,满怀信心地等待皇帝称赞他一番。然而,宋太宗赵光义却怒喊道:“朕出的题目如此深奥,你却那么早交卷,是不是看不起朕?嘲笑朕没文化?”最终,钱某连前三甲都没进去,更别提状元了。相关参考
古代帝王为了选拔人才,也是绞尽了脑汁,自从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度后,此制度逐渐完善,被之后历朝历代所采用。唐高宗在位期间,亲自在大殿上选择成绩优异的考生,这就是殿试的雏形。从宋朝开始,殿试就成为科举考试中
古代帝王为了选拔人才,也是绞尽了脑汁,自从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度后,此制度逐渐完善,被之后历朝历代所采用。唐高宗在位期间,亲自在大殿上选择成绩优异的考生,这就是殿试的雏形。从宋朝开始,殿试就成为科举考试中
导语:曹丕并不笨,但相比两个弟弟曹植和曹冲那还是有差距的。> 两种行情的胶着,让老曹纠结了,处于「狐疑」阶段。但是,他的心还是偏向子建多一点,有好几回差点立了曹植,「几为者数矣」。> 是三国枭
在中国古代,很少会出现自由恋爱的情况,儿女的婚姻大事,都是由父母做主。在一些历史剧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比武招亲的场景,胜出者就能抱得美人归。明朝时期,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臣,两个女儿都到了出嫁的年纪,他
“来岁锦标先夺得,天街听喝状元声。”高高站在科举功名的金字塔尖,状元身份尊贵、备受荣宠。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是考生的最高荣誉。从童试到殿试,状元需要经过层层选拔,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重围,独占鳌头。
大家都知道,在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战场上肆意妄为、制造无数的杀戮,为了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首选目标就是中国,对我们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而且这一侵略就是14年的时间,主要的兵力都是放在这里。虽然
遠古時期,文字發明之前,人們要記住一件事,就在繩子上打一個結。以後看到這個結,他就會想起那件事。如果要記住兩件事,他就打兩個結。記三件事,他就打三個結,如此等等。可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口增加,事情越來越
状元是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科举的最高荣誉。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因此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在中国科举史上,考中进士者仅有十多万名,而作为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更
在科举史上,能金榜题名的无疑都是当时的精英,不过,金榜题名与名传后世并不是同义词,考场上的精英们往往很难成为让后人津津乐道的大名人,甚至很多时候,名落孙山者,比金榜题名者更容易让人记住。不过,在有些时
赵楷,宋徽宗赵佶的第三个儿子,封郓王,母懿肃贵妃王氏。赵楷跟他的父亲宋徽宗赵佶一样是个琴棋书画皆有所成的人,自小聪明伶俐,深得徽宗宠爱。赵楷很喜欢作画,有许多的作品流传了下来。他比较会画花鸟鱼虫,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