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朱元璋是如何教育他的皇子皇孙的

Posted 历史人物

篇首语: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朱元璋是如何教育他的皇子皇孙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朱元璋是如何教育他的皇子皇孙的

洪武十八年(1385)开始,虽然执掌大明帝国已经二十来年,当权力与荣耀渐渐失去诱惑之时,两鬓花白的朱元璋越来越想念自己的故乡,于是叫人安排把二十户老乡请到皇宫,畅叙乡情。>虽然几天下来,一群“贾姥姥”们大开眼界也大饱口福,却一时难以吃消,有的老乡竟然因此病倒了。朱元璋知道后非常着急,特意下发旨意说:“凤阳亲邻二十家,老的们路途遥远,江河雨雪不便,今后不必来了。”>从始至终,朱元璋对老乡可谓情深义重,故乡的一草一木,对于朱元璋来说比任何地方都要亲切。虽然故乡给他的记忆大部分都是饥饿、仇恨,但安土重迁的思想下,故乡依旧可贵。>在他自立吴王时,朱元璋在高强度的军事战斗之余,抽出时间也要回乡去看看,这次回乡,朱元璋看到了故乡的情况依旧没有改变,加之天下动荡,百姓更加贫困,他所能做的就是给每位乡亲分点粮,分点钱,最后告诉二十户老乡别种地了,干脆帮他看守祖。> >明朝建立后,曾经的苦难甚至变成朱元璋惦念老乡的主要原因,他害怕那里的乡亲继续重复过去的苦难。>称帝后虽然“圣心思念帝乡,欲久居凤阳”,并且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都城,最终却因为所谓“下了镇物”的“厌胜法”而废弃将此作为都城的计划。>他甚至将自己的故乡当做教育儿子们的基地,在派儿子回乡扫墓时,反复苦口婆心地告诉他:“儿子生长富贵,习惯安逸享受,这次回老家就是要你了解家乡实际情况,知道祖宗苦难,访求父老,向他们问我起兵时的精力,要记在心里,以知我创业不易。”>这种无形的乡愁化作了屡屡春风,瞬息吹遍了大明帝国的每个角落,让农民们倍感温暖。>除了大力发展经济振兴,开展最大规模移民,让他们尽可能恢复生产的同时,就是大力减免农业税,兴修水利,让农民能够得到切实福利。在农民眼里,朱元璋是最心疼农民的皇帝,是大明王朝农民的代言人。>而朱元璋的代名词也是:“朕本农夫,深知民间疾苦”、“朕本农夫,深知稼墙艰难。”> >作为农民代言人,作为大明帝国向农民最高的承诺是改变贪官污吏过分压榨,为此他发动了一次次疾风暴雨般的霹雳手段,以确保不再发生元朝时期的那种官吏残害百姓的事情。>朱元璋经常说:“朕经常想起寒微之时,不断遇到兵荒马乱,经常靠野菜充饥,今天虽然当了皇帝,富有天下,却未尝一日忘记过去。”他规定:“凡地方发生水旱灾害,地方官不作为的,叫老百姓来申诉,我将对官员处以极刑。”>正是因为朱元璋对农民生活的高度理解和同情,其真实的乡愁赢得了当时明代农民百姓的普遍好感。

相关参考

我是皇子皇孙谁有我牛逼! 刘备经典语录

...个中国。可以这样说,曹操能够称霸大半个中国,靠的是他的“猛”,而刘备亦能三分天下有其一,靠的则是他的“混”。以下是我从三国演义里面选出的十句刘备的经典话语,希望大家能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10,一

我是皇子皇孙谁有我牛逼! 刘备经典语录

刘备,从一个卖草鞋的混到在蜀称王,先后跟随过公孙瓉,田楷,陶谦,吕布,曹操,袁绍,龚都刘辟,刘表,而他混过的主子除了曹操都非败即死,刘备本人却安然无恙。刘备从北混到南,从东混到西,混的足迹几乎遍布当时

康熙读书曾累到咳血 清代皇子一年只能休息5天

在历代皇帝中,清代对子弟教育最严格。清代皇家教育到康熙“平定三藩”后才确立正规制度,据《养吉斋丛录》记载:“我朝家法,皇子、皇孙六岁,即就外傅读书。”意思是皇子虚岁满6岁便开始读书,早5点到下午3点,共10...

康熙读书曾累到咳血 清代皇子“减负”难

清代皇家教育到康熙“平定三藩”后才确立正规制度,据《养吉斋丛录》记载:“我朝家法,皇子、皇孙六岁,即就外傅读书。”意思是皇子虚岁满6岁便开始读书,早5点到下午3点,共10小时。一年只能休息5天,即元旦

康熙幼年曾累到咳血 清代皇子为读书4点起床

清代皇家教育到康熙“平定三藩”后才确立正规制度,据《养吉斋丛录》记载:“我朝家法,皇子、皇孙六岁,即就外傅读书。”意思是皇子虚岁满6岁便开始读书,早5点到下午3点,共10小时。一年只能休息5天,即元旦

凌晨三点必须起床读书 康熙的皇子们有多苦

和平常人家的父母一样,康熙帝也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而且,为了把皇子们培养成自己合格的接班人,康熙帝甚至是亲自为其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从顺治帝时期开始,皇子、皇孙们从六岁开始,就要接受教育。不

凌晨三点必须起床读书 康熙的皇子们有多苦

和平常人家的父母一样,康熙帝也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而且,为了把皇子们培养成自己合格的接班人,康熙帝甚至是亲自为其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从顺治帝时期开始,皇子、皇孙们从六岁开始,就要接受教育。不

康熙皇子皇孙众多,为什么偏偏能够记住十二岁的乾隆

长到十多岁,孙子才有机会见到祖父,这在爱新觉罗家中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因为康熙皇帝的孙子实在太多了,一共九十七名,政务缠身的老皇帝只见过不到其中的一半。一见到这两个孩子,老皇帝不觉放下了手中的酒杯。

皇帝出了一个题目,难倒在场的所有皇子,7岁皇孙却给出完美答案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观点:明清两个王朝相比,明朝昏君较多,嘉靖痴迷于求仙炼丹,万历几十年不登朝堂,还有大字不识的木匠皇帝朱由校;而清代则不同,不管入关前还是入关后,基本没有哪位皇帝称得上昏庸。虽然笔

被乾隆皇帝如此处罚 上书房师傅擅离职守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教育机构。那么皇家子弟读书接受启蒙教育去哪里?去民间肯定不可能。于是皇帝在皇宫内也开设了“私塾”,供皇子皇孙们上学。那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