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倭寇侵扰山东,朱元璋派使者去日本交涉反而被杀
Posted 倭寇
篇首语: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倭寇侵扰山东,朱元璋派使者去日本交涉反而被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倭寇侵扰山东,朱元璋派使者去日本交涉反而被杀
戚继光祖上随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从龙有功,后战死于云南,为表彰其功绩,戚家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1544年戚继光的父亲去世,年仅16岁的戚继光承袭父职,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16—27岁这段时期戚继光一直负责山东海防。山东沿海也屡有倭寇骚扰。嘉靖三十三年,25岁的戚继光被朝廷升任为山东等处防倭署都指挥佥事。此时的戚继光正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年纪。正如他所写下的诗句那样:“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上任后,立即对卫所进行整顿,严肃军纪,秉公执法,可谓雷厉风行。他对这一艰巨的任务信心满怀,他自己说:“自觉二十岁上下,务索做好官,猛于进取,而其他利害劳顿,皆不屑计也。”戚继光任在任的两年期间,山东沿海海防,成为当时沿海各省最为稳固的防线。基于此,朝廷才将戚继光调到倭患最严重的闽、浙地区。将他放置在更大的历史舞台,才能充分发挥他卓越的军事才华。而在山东防倭任职期间的一些列事迹,为他后来驰骋闽、浙沿海,平定倭患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倭寇兴起于元代,自元初到有明一代,其对我国沿海的骚扰,劫掠,前后持续长达300余年。14世纪中叶,正值日本进入“南北朝”战乱时期。一些在战争中失败的武士,逐渐沦落为“浪人”,依靠烧杀抢掠等手段谋生,这些浪人和当地专门从事走私贸易的海商相互结合,形成广为祸患的倭寇。>但史学界对“前期倭寇”与“后期倭寇”有所区分,活跃于十四世纪后半期的“前期倭寇”更加“货真价实”,主要由日本人构成,其间或也有一些被称之为“禾尺”、“才人”的朝鲜人。>据《高丽史》载:“禾尺、才人不事耕种,相聚山谷诈称倭贼。”所谓“禾尺”、“才人”实际上就是归化于高丽的女真或契丹族后裔。但即便如此,此一时期的倭寇内部,日本人仍然是其构成的主导力量。>>与“前期倭寇”不同,活跃于十六世纪中叶的“后期倭寇”以浙江、福建、广东诸省沿海地带为主要活动舞台,进行走私贸易。明朝嘉靖时期的倭寇成分更为复杂,期间存在大量中国籍海盗、走私集团。大量史料显示,此一时期倭寇相比较而言,非占主导地位的并非日本人。大部分是中国的走私海商及其追随者。比如根据史籍记载“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闽浙江南北广东人多从倭者。大抵贼中多华人,真倭只十之一二。”>很多日本倭寇都是依附于华人的海盗集团,时人郑晓在其所著《今言》中说:“倭奴藉华人为耳目,华人藉倭奴为爪牙,彼此依附,出没海岛,倏忽千里,莫可踪迹。”>明嘉靖时期倭寇兴起的原因,与明朝的海禁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明代之初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不时与张士诚、方国珍的残部相勾结,扰乱东南沿海地区。让朝廷十分头疼。(及张士诚、方国珍分据东南海上,而遗孽窜岛中,两浙淮阳驿骚矣。)>洪武二年(1369年)“倭寇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朱元璋在获悉此事后,主动派使臣到日本交涉。其在诏书中写道:“间者山东来奏,倭兵数寇海边,生离人妻子。损害物命。故修书特报正统之事,兼谕倭兵越海之由,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廷;不臣,则备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为寇贼,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至其国,缚其王。”然而日方的“九州征西将军”怀良亲王在接到信后,斩杀了五名使臣,其余悉数扣押。即便如此,朱元璋还是一再向日本派去使者,一再被拒绝也始终克制。“以蒙古之辙为鉴,终不加兵。”(所谓“以蒙古之辙为鉴”指的是元朝曾多次征讨日本,均因台风袭击而失败,日本的“神风”信仰就是因此而来。)>当朱元璋发现外交手段无法有效解决倭寇问题时,便对内在沿海地区采取“海禁”政策。规定“片板不许入海”,禁止民间私人海上贸易,只允许保留加以限制的官方朝贡贸易。然而对于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的百姓而言,不冒险突破“海禁”之令根本无法生存。明中叶以后,人口的增长使得原本可耕种土地面积就少的沿海地区压力倍增,不得不以海为田,下海求食。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沿海省份“田不供食,以海为生,以津舶为家者,十而九也”。>>另一方面明政府的海禁政策加上有限制的朝贡贸易体系,无法满足海外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量。人口压力加之贸易需求的增长,使得沿海地区的走私规模日益扩大。(“海上之国方千里不知几也,无中国续绵丝帛之物则不可以为国。禁之愈严则其值愈厚,而趋之者愈众。私通不得则攘夺随之。”)>嘉靖二年(1523年)发生在宁波的“争贡”事件,被史学家们普遍定义为“后期倭寇”的发端。按照规定,维持明朝与外国的朝贡贸易关系是由市舶司负责的,外国船舶必须持有明朝政府颁发的“勘合”做为凭证,方可前来贸易。事件起源于日本大名细川氏和大内氏各自派遣使团来华贸易,两团在抵达浙江宁波后因为勘合真伪之辩而引发冲突。据嘉靖《宁波府志》记载:“两夷仇杀,流毒廛市。”>此事件导致明朝政府决定废除了浙江、福建市舶司,仅保留广东市舶司一处,由此明朝与日本的贸易途径中断,为后来的倭乱埋下伏笔。>自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起,倭寇之患达到顶峰。严重威胁到沿海地区的安全,“联舟数百,拥众数万……贼至必焚毁室庐而烟焰数十里,劫杀人民而死亡动则数千人。”>1555年,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佥事,分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明代自中叶以来,承平日久,武备废弛,卫所制度己无法发挥最初的效力。卫所官兵“驱之戎行,则恍然自失;责之城守,则恬若罔闻”,“平居则哨探不设,临阵则纪律无闻。”毫无战斗力可以。因此不少将领主张推行募兵制,戚继光就是其中之一。>戚继光很注重士兵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可以反映出他的本质,因此在选兵的时候他还会适当借鉴面相之法。他在所著《纪效新书》中说:“选人以精神为主,而当兼用相法,亦忌凶死之形,重福气之相”。>所谓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器,除了士兵本身的素质以为,戚继光也很注重对武器装备的改良。戚继光认为“有精兵而无精器以助之,是谓徒强”加之戚继光对军队作战阵线的编制和创新,12人为一队,配备长短不一的兵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此便著名的“鸳鸯阵”,很是让倭寇大吃苦头。>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十九日,16艘倭船满载1000多人抵达宁海,烧杀抢掠。戚继光接到消息后于二十二日,部署好台州防务,亲率主力2000余人奔赴宁海。此役乃是“戚家军”的“鸳鸯阵”首次亮相,半个时辰便杀敌数百,而戚家军无一阵亡。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戚家军屡立战功,倭贼惧之如虎。>1567年隆庆皇帝朱载垕继位,明政府放弃了开国以来的海禁政策,倭患起于海禁,如今海禁已开,沿海民众允许下海贸易,倭寇也就消失了。而戚继光平定“南倭”后则被调往北方,继续对抗“北虏”。相关参考
足利义满是日本历史上千古一将军之类的,霸气得很,再加上日本人特有的凶狠,因此足利义满非常不服新生的大明王朝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学生。布衣皇帝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初曾派遣使者到日本诏谕日本归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章亚军从我们平常使用的“倭寇”概念来看,“倭寇”指的是侵扰明朝的一些日本武士。我们很容易将日本武士与日本在明朝时期发动的侵朝事件相联系。所以,我们认为“倭寇”频频侵扰明朝边境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传承中国武术文化,欢迎阅读观汗青的文章明朝面临周边异族侵扰,贯穿于明朝的建立和灭亡整个时期,中间战争不断。虽然朱元璋列了很多不征讨的国家,但是由于马匹装备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日本、葡萄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倭寇是如何被剿灭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细数中国历代王朝,无一不将北方游牧民族视为心腹大敌,而历朝历代也不断修筑城墙来抵抗外敌。除了北方的外族的虎视眈眈,历朝历代也遭受了不少来自
本文摘自:中国网,转引自:《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作者:[美]莫里斯罗沙比忽必烈向高丽人提出的或许是最苛烦的要求,是协助他与日本建立联系。在长达四个世纪的历史时期内,日本岛国的大部分地区在很大程度上
李存勖阿保机,历史李存勖曾经派使者去见阿保机,由于不肯向异族跪
历史李存勖曾经派使者去见阿保机,由于不肯向异族跪拜,阿保机想把他发配去牧马,这个人是谁啊?韩延徽,希望楼主采纳,谢谢。我想知道李存勖这个历史人物李存勖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公元885年至926年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倭寇的主体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倭寇,一般是指十三至十六世纪期间,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海的日本海盗。明代倭寇侵扰中国的事件频发,从明朝开国一直到万历年间,一
日本在唐朝后期与中国脱离外交关系,此后一直到蒙古国建立,日本也没有遣使朝贡。忽必烈时期为了让日本人臣服,曾数次派使者前往日本,要求日本称臣纳贡。 忽必烈一共五次派使臣前去,五次都遭到日本执政者北
自明朝建国起的洪武时期,日本的倭寇就已经开始频繁侵扰中国沿海了。他们杀掠中国百姓,劫夺财物,无恶不作。中国沿海各地,从南至北,均以倭寇为患。明朝的军队与凶残的倭寇发生过无数次战斗。在洪武七年,靖海侯吴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很早以前,两国人民之间就有着友好的交往。但是,在明朝时期,由于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便形成了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的局面和以戚继光为首的中国军民抗击倭寇的斗争。话说,自洪武时起明朝就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