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朱德月下追“韩信”,俘虏月薪80大洋,红军从此有电台
Posted 红军
篇首语:你可以忘掉失败,但不能忘掉教训;你可以忘掉昨天,但不能忘记历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朱德月下追“韩信”,俘虏月薪80大洋,红军从此有电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朱德月下追“韩信”,俘虏月薪80大洋,红军从此有电台
作者:枪骑兵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通讯,是古往今来军队作战取胜的重要先决条件,现代化程度越高的战争,信息通讯所起到的作用也越大。
无线电台自十九世纪末发明问世以来,立刻就成为战争中至关重要的“法宝”“利器”,受到各国军队重视。晚清的北洋军队就正式设立了无线电通讯部队。民国军阀混战,稍有实力的军阀都会千方百计搞一部无线电台,并高薪聘请“千里眼顺风耳”的电台人员。
工农红军队伍里,也有许多黄埔军校毕业的指挥员,他们深知无线电台的重要性,所以也一直渴望拥有一部电台。只是这个愿望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来说是一个奢望,即便花大价钱买来通讯器材,往往也因缺少专业人才,无法让这些“宝贝疙瘩”发挥作用。
绝大多数文盲出身的红军战士们,更是不知道世界上还能有这样神奇的“宝贝”,以至于他们即使亲手缴获了这样的宝贝,也闹出“有眼不识金镶玉”的笑话。红军的高层指挥员对电台人才太渴求,几乎珍视到视之如“韩信”的地步,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这样的有趣故事。
1930年12月30日,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军全歼蒋军第18师,缴获大量武器和物资,战士们打扫战场,将缴获的战利品堆积摆放在一处宽敞的草地上。各种各样的战利品让人看了心花怒放,大多数贫苦农民出身的青年战士们,像好奇的大孩子进城逛庙会一样,三五成群看热闹。
琳琅满目的战利品中,几件摆在一起的怪东西引起战士注意。它们个头都不大,两个像“酒坛子”一样的东西,用几根“皮绳子”(电线)连着另外三个物件,一个像个大铁疙瘩,另两个一个是四四方方的木匣子,一个则是个木匣子。
那些枪呀,炮啊,即便是战士们没见过没用过的型号,一看也知道是什么东西,可是这一堆东西战士们谁也没见过,不知道做什么用。
青年人联想力丰富,有人觉得那两个坛子就是酒坛子,不禁骂道:“这些坏蛋,打仗还不忘带着酒坛子,咱们把它砸了吧!”
于是,战士们七手八脚就一通砸,砸烂了那坛子,却闻不到酒香,相反是一股说不出的酸臭辛辣味。
这些小战士像一群恶作剧的大男孩,搞了一个,兴趣不减,又搞起那个铁疙瘩和铁匣子,索性也都砸了稀巴烂。
最后,又想砸那个木匣子时,一个班长多了个心眼,捧起来听了听,竟然听见里面丝丝啦啦有“怪声音”,班长这才意识到重要性,上报了军部。事后他们才知道,那两个“酒坛子”原来是硫酸蓄电池,铁疙瘩是汽油发动机,铁匣子则是发报机,木匣子是收报机。被砸了之后,只剩下半部电台。
好在红军在此战中还俘获了16个电台人员,随着半部电台一起送到军部,军部一听缴获俘虏了敌军电台,朱德非常重视,亲自来见这些人,给他们晓明大义,希望他们弃暗投明,参加红军,并许诺优资重用:上尉每月80大洋,中尉60大洋,少尉40大洋,准尉20大洋,要回家的发给路条和3块大洋路费。经过朱德的争取,9个电台人员同意加入红军,他们中有的后来都成为开国中将、通信兵部部长、副部长的王峥、刘达瑞。
电台只有半部,总不是办法,必须再想办法缴获一部,所以朱德命令红军在以后战斗中一定要注意。不久,红军又在进攻蒋军谭道源部队的战斗中缴获了一部完整的电台,只是这一次却不见电台人员的影子。
朱德命令部队一查,结果发现有电台报务员冒领路费回家了,朱德一问时间,已经离开一个时辰了。
朱德抬头一看,皓月当空,大喜:今天正是十五夜,古代有萧何月下追韩信,今天我朱德也追一回。
说罢,跨上骏马,打马就追,最后还真的在巫江边把一个电报机械师追回来了。
1931年1月6日,这些人才架起电台,成功侦听到路透社和南京的电讯,当他们把抄写好的电报给毛主席一看,毛主席高兴地说:“这可比报纸上的消息可来的早啊!无线电真是神啊!”
于是,毛主席兴冲冲来到电台班,给他们亲自上课,电台班每天侦听到的电讯,汇总后抄在一起,就成了毛主席一生最喜欢看的报纸之一——《参考消息》报!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参考
韩信在历史上的评价似乎有些两极化,认为他厉害的人觉得韩信是楚汉之争中最厉害的人物,不喜欢他的觉得他只是运气好,真实实力也没那么强劲。其实韩信的一生也并没有那么的光鲜,早年在项羽手下也并不被重用,到了刘
萧何月下追韩信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
萧何月下追韩信 有一副对联这样说韩信: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上联说的那位知己,当然是指萧何,萧何举荐韩信成就大业,只是后来又为吕后设计除掉韩信,从而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rdquo
萧何月下追韩信 有一副对联这样说韩信: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上联说的那位知己,当然是指萧何,萧何举荐韩信成就大业,只是后来又为吕后设计除掉韩信,从而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rdquo
萧何月下追韩信——求才若渴,苦追人才项羽攻占了咸阳后,由于秦王素日横征暴敛,项羽的五十多万兵士见了豪华的阿房宫,不由分说就放起火来。大火烧了三个月,把阿房宫烧成了一堆灰烬。另外,子婴和秦国贵族八百多人
汉中有2300年文明史。刘邦、韩信曾在这里建功立业,创造了辉煌的汉代文化;诸葛亮8年征战,六出祁山,最后长眠于定军山下;李白、杜甫、苏轼、陆游,也曾在这里留下壮丽诗篇。自古至今,褒姒、张骞、蔡伦、李固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秦朝沛县丰邑(今中国江苏省丰县)人。是汉朝初年丞相、西汉初年政治家。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一。作为汉王朝的优秀人物,一名知识分子,法律发烧友,萧何不管是从学识还是人品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汉中著名成语典故大全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汉中有2300年文明史。刘邦、韩信曾在这里建功立业,创造了辉煌的汉代文化;诸葛亮8年征战,六出祁山,最后长眠于定军山下;李白、杜甫、苏轼、陆游,也曾在这里留下壮丽诗篇。自古至今,褒姒、张骞、蔡伦、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秦朝沛县丰邑(今中国江苏省丰县)人。是汉朝初年丞相、西汉初年政治家。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一。作为汉王朝的优秀
历史人物 萧何 汉朝萧何简介月下追韩信 萧何结局下场怎么死的
中文名:萧何 国籍:中国(汉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沛丰邑(今江苏丰县)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257年(乙亥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193年7月8日 职业:丞相、政治家 主要成就:辅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