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南京保卫战,王耀武的亲笔记录,揭开15万大军一星期溃败原因
Posted 阵地
篇首语: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南京保卫战,王耀武的亲笔记录,揭开15万大军一星期溃败原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南京保卫战,王耀武的亲笔记录,揭开15万大军一星期溃败原因
南京保卫一战,参与这场战役的有王牌74军,但是最终这15万大军仅仅坚守了这里八天,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全军溃败,这不免让人有些困惑,而从王耀武的亲笔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情况,或许能够看出溃败的原因。
淞沪会战爆发之后,两军在上海激战了三个多月,日本派出了舰队登陆,为了不被他们围歼,74军只能向后撤退到南京。本来这些士兵们在上海战役中已经极度疲劳,打算过江去休整一番,谁成想最终还是留在了这头坚守南京。眼看着日本人不断接近,74军也按照司令的命令在几个地方既设阵地,匆忙准备差不多之后,日本的部队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就开始降临。
王耀武带着自己的师用重机枪攻打上方的敌机,地面步兵也在配合着进攻。但是这次日本竟然连晚上都开始进攻,双方不断拉锯,战况相当激烈。虽然王耀武等人顽强抵抗,但是在重炮击之下,两处阵地还是失守,74军也只能往后撤到水西门处。但是很快这里也成为了战场,正在王耀武带人集中火炮攻打日本战车的时候,那边雨花台阵地失守,从这里撤退下来的上千工兵和士兵希望能够进入到阵地防线里,可是王耀武怕这个时候开门让日军趁机攻入,所以没有同意,结果这上千士兵竟然用枪口对着自己人。
在这么紧张的情况下,这一内仗还让双方损失了不少人,所有人的军心开始没有那么稳定了。随后又传来一个噩耗,原本应该由88师固守的城墙居然没人在,导致日本有好几百人从这里爬上城墙,并且占据了一个旅的阵地,他们在那里架好大炮,让整个旅队进退两难。王耀武也只能让人全力夺回城墙,但是好几天的厮杀也没成功,日本的增援在不断赶到,我军这边慢慢体力不支。没多久,戍守司令来电南京已经受不住了,让各部自行突围。
到这个时候,整个南京城已经是一片混乱,码头上人头攒动,幸好军长提前准备了一艘小货轮,经过一夜的抢渡,74军五千多人成功渡江,至此,王牌74军在南京保卫战的过程全部结束,如果不是这艘小货轮,王耀武和74军可能都要栽在南京了,因为接下来,南京沦陷,所有没来得及渡江的队伍都遭到了日军的屠杀。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参考
战前形势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河北、卢龙、河东三道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率精兵15万南下。同时派将军何千年至太原,以献俘为名,诱太原尹杨光瞓出迎,随即掳走处死。十二月,渡黄河,占东
战前形势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河北、卢龙、河东三道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率精兵15万南下。同时派将军何千年至太原,以献俘为名,诱太原尹杨光瞓出迎,随即掳走处死。十二月,渡黄河,占东
在淮海战役中,陈官庄战役是收官之战,也是关系国共存亡的关键战役。虽然战争结局已定,但63年后,我们重新考量这场战役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在战争中的沉浮命运,以为历史做一清晰的注脚。迷信将军被「”困”
这个战役以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王耀武一句:“五万多人,三天就被消灭光,就是放五万头猪,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而闻名于世。可是过程到底是如何的呢?1946年6月内战爆发。1947年1月国军制定鲁南
文/王凯迪秦始皇的百万大军,一直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超神级的存在。不过,就是这支横扫六国的百万大军,却在短短的15年间(公元前221-206)彻底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其原因何在呢?01统一六国之费在秦国征
文/王凯迪秦始皇的百万大军,一直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超神级的存在。不过,就是这支横扫六国的百万大军,却在短短的15年间(公元前221-206)彻底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其原因何在呢?01统一六国之费在秦国征
...共8个团,2.1万人。74军成军不久就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多次与日军浴血撕杀,伤亡过半。经过补充74军先后参加徐州、兰封会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陈友谅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元末明初,最大的一场旷世之战便是鄱阳湖大战,这一战奠定了朱元璋最终夺得天下的基础,而洪都保卫战作为鄱阳湖大战的第一战,正是其奠定了朱元璋最终取得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诸葛亮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三国时期,诸葛氏中有三兄弟被史家称为“龙虎狗”。《太平御览·人事部·品藻中》记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
...真卿曾统帅20万大军,横扫燕赵之地。颜真卿曾任升州(今南京)刺史。在其任上,颜真卿上书唐肃宗,在全国设放生池81处,现在南京乌龙潭公园便是现存的一处。1982年,乌龙潭内的颜鲁公祠(颜真卿受封鲁郡公)列入南京市文物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