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如何评价南明首辅马士英
Posted 奸臣
篇首语: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如何评价南明首辅马士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如何评价南明首辅马士英
马士英是明朝末年和南明大臣,万历年间中进士,在明朝末年做到凤阳总督的位置。后来他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建立弘光小朝廷,在弘光朝坐到内阁首辅的位置,仍然总督凤阳。
马士英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高,很多人都将其打入奸臣一列,对他的评价总是抱着批判性的。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是因为在弘光朝建立不久,就被清廷覆灭。而且这个小政权,是个不作为的政权。
明朝覆灭之后,弘光政权作为明朝的继承和延续政权,不思如何励精图治,复兴明朝,反而继承了明朝末年朝政的大部分缺点。党争严重,自私自利,内斗消耗了国家大部分的实力,最终被清廷轻而易举的攻破。
马士英当时是弘光朝的内阁首辅,作为执政者,对于弘光朝的覆灭,自然要担负大部分责任。所以在后世,特别是清朝,对于马士英的评价十分之低,甚至将其打入奸臣传之中。
有人曾说:“士英一庸才,不过大铖之傀儡耳!以为执政,犹沐猴而冠也。”这句话中,还有另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阮大铖。
阮大铖是明朝末年,以魏忠贤为首的奸党的重要成员。在崇祯帝时期,阉党受到清算之时,被罢官去职,闲居在家。弘光朝建立之后,阮大铖在马士英的帮助下,回到朝廷,并且担任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的重要职务。
阮大铖回朝之后,对复社和东林党成员大加报复。于是弘光朝陷入内斗之中,各方争斗此起彼伏,严重的影响了新建的统治秩序,让清廷有机可乘。
阮大铖是被马士英起用的,所以阮大铖的所作所为,自然也要算在马士英的头上。许多人认为马士英是个无作为的内阁首辅,朝堂大权都掌控在阮大铖的手中,他其实就是阮大铖掌控的傀儡而已。
这个观点其实并不正确,因为马士英虽然没有力挽狂澜的大才,但是也是一个能臣。因为报恩的关系,马士英将阮大铖重新召入朝堂。但是却并不意味着他纵容和助长阮大铖残害大臣的气焰,相反他给予阮大铖很多的限制。
老实说弘光朝的内斗,不仅仅在于阮大铖一方的原因。实际上一直以清流正直著称的东林党,在明朝末年和南明之时,已经变了味道。东林党很多成员,甚至因为意气之争而忘记民族大义。弘光朝的覆灭,与东林党也大有干系。
马士英一直都在调和其中的关系,希望能够稳定朝政。就算后来弘光覆灭,不为新建的政权所接受,这位被称为“奸臣”的人,却并没有选择降清。虽然在野,但是马士英却一直参与各抗清势力,积极组织抗清活动。最后被清军擒获之后,慷慨就义,誓死不降。
在清军一路势如破竹,明朝大臣纷纷开城受降之时,个人在城门书写“大明礼部仪制司主事黄端伯不降”的黄端伯被清军俘虏后,曾与多铎有过一段对话。
多铎说马士英是奸臣,黄端伯却说马士英是忠臣。多铎言马士英如何忠了!黄端伯表示,马士英誓死不降,如何不忠!然后指着一边,已经剃发易服的前明大臣说:“这些才是不忠之人!”
老实说,这样一个拥有民族气节,始终将国家大义放置个人私利之上的人物,怎么也不该入奸臣之列。对于马士英的评价,最公正的应该是陈垣在《明季滇黔佛教考》所作的评价。
《明季滇黔佛教考》:“惟士英实为弘光朝最后奋战之一人,与阮大铖之先附阉党,后复降清,究大有别。”
也许马士英的确没有拯救弘光朝,但是却也并不能将其打入奸臣之列。
相关参考
马士英是明朝末年大臣,也是第一个南明政权弘光朝的内阁首辅,在历史上深受苛责,背负弘光覆灭的责任。 马士英,是贵州贵阳人,祖籍广西梧州,大约出生在公元1591年,去世于公元1646年,字瑶草。马士
马士英是明朝末年大臣,也是第一个南明政权弘光朝的内阁首辅,在历史上深受苛责,背负弘光覆灭的责任。 马士英,是贵州贵阳人,祖籍广西梧州,大约出生在公元1591年,去世于公元1646年,字瑶草。马士
马士英与史可法、高弘图等人拥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政权,故而成为弘光王朝首辅,在抵抗满洲入侵时殉国而死,但也有人称他寿终正寝。 马士英的子女后人 马士英子女,见诸史籍的有:长子马銮,次子马锡。
原标题:马士英是如何将南明弘光政权推入风雨动荡之中的?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许飞。>马士英是南明弘光政权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南明朝呼风唤雨、
许多人将南明政权瓦解的源头指向马士英和阮大铖。其实,倘若不是史可法在决策上的重大失误,马士英和阮大铖是难以实现其阴谋的。 史可法出任兵部尚书时北京失陷,崇祯驾崩,册立新君成为当务之急
南明王朝北京失陷了,皇帝也死了,但是南方还有许多明军,还有一个陪都南京,如果处理得当,也未必不能以长江为界重建明朝,南宋不就是个榜样吗?然而这时的统治者比北宋末糟多了。阉党马士英、阮大钺勾结四镇总兵,
1645年,宁南侯左良玉称奉太子密诏,入诛奸臣马士英以清君侧,起于武昌,进逼南京。时清军迅速南下,连续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由于史可法毫无作为,而使得扬州轻松被八旗兵攻克,导致了...
1645年,宁南侯左良玉称奉太子密诏,入诛奸臣马士英以清君侧,起于武昌,进逼南京。时清军迅速南下,连续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由于史可法毫无作为,而使得扬州轻松被八旗兵攻克,导致了...
1645年,宁南侯左良玉称奉太子密诏,入诛奸臣马士英以清君侧,起于武昌,进逼南京。时清军迅速南下,连续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由于史可法毫无作为,而使得扬州轻松被八旗兵攻
1645年,宁南侯左良玉称奉太子密诏,入诛奸臣马士英以清君侧,起于武昌,进逼南京。时清军迅速南下,连续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由于史可法毫无作为,而使得扬州轻松被八旗兵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