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三杨”之一杨溥简介 和杨士奇的区别 杨溥家训

Posted 太子

篇首语:学问不都是在书本上得来的,在事实上得的经验,也就是学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三杨”之一杨溥简介 和杨士奇的区别 杨溥家训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三杨”之一杨溥简介 和杨士奇的区别 杨溥家训

  与杨荣、杨士奇共同辅佐幼主,并称“三杨”的杨溥,字弘济,号澹庵,湖广石首人,明朝著名政治家、诗人、内阁首辅,生于公元1372年,卒于公元1446年。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南杨”,著有《水云录》、《文定集》等。

  建文二年,杨溥中进士,授翰林编修。永乐初年,选为任太子洗马,侍奉太子朱高炽。后因汉王朱高煦诬陷弹劾太子,被捕入狱,狱中勤读经书。十年后,明仁宗继位,杨溥才被从狱中放出来,从此仕途高升。出狱后授官翰林学士,仁宗建弘文阁,杨溥受命掌阁中大小事项,没多久又升任太常寺卿。宣宗即位后,入内阁,与杨士奇、杨荣等人共典机务。宣德九年,杨溥升礼部尚书。明英宗即位后,与杨士奇、杨荣等同心辅佐。如此“三杨”共理政事,才在幼主继位,而周围强寇环视的情况下,保住了大明王朝基业。正统三年,升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杨士奇去世后,接任杨士奇之位,任内阁首辅。杨溥有“相度”,为人谨慎,有时就连上朝时也总是低头循墙而行。晚年时眼见王振权势益振,却无能为力。正统十一年去世,享年年七十五岁,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定”。相比于“三杨”其他两人,杨溥没有善始却有善终。

  杨溥与杨荣同为建文二年进士,同授翰林编修。但相比杨荣开始的一路高升,杨溥可以说是有点苦逼的。杨荣因为跟随成祖北征而得天子赏识,成为永乐朝的近臣。而杨溥这个时候还只是个太子洗马,后来还因为汉王朱高煦夺嫡的威胁,因为夺嫡之争而被下狱,在狱中呆了整整十年。直到太子继位,才被放出来。在狱中的十年,是杨溥朝不保夕的十年,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会被拉出去问斩。幸而他能笑对死亡,在狱中刻苦读书,增长见识,十年内将经书史籍通读数遍,在学识得了许多进步。

  同为“三杨”之一,同为明朝内阁首辅,同样四朝为官,同样对大明朝做出不世贡献,杨溥和杨士奇最大的区别却是在对儿子的教育上。杨士奇溺子的故事,应该都有所耳闻。像每个父母一样,杨士奇一直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正是被这一层迷了眼,杨士奇才没有看清长子杨稷的本质。以至于溺爱孩子,从而导致他为害乡民,身负几十条人命。到了最后,杨士奇这样的大功臣都不能保他,最后还因为他忧愤而死。孩子本性不好,做父亲的要负绝大的责任。若是在有人说孩子不好之处时,查清事实,从而严格要求孩子,不一定会造成最后害人害己的结果。

  就像杨溥,有五子,其中四个夭折,仅剩一子杨旦,但是却并没有对自己唯一的儿子溺爱。反而严格要求,在杨荣因为受贿兵马被太监王振抓住把柄时,杨溥洞察先机,毅然让已经官至大理寺少卿的杨旦辞官,回家务农,最终保住了杨旦一命。我们看杨溥为杨旦写的诗,就能知道这位父亲的拳拳之情。

  《杨溥:遣子还里》:拂拂西风吹绣鞍,送儿归去心自宽。菜根有味休嫌淡,茅屋无书可借观。朝夕旨甘勤养母,夏秋租税早输官。归家若问居官事,做到双台彻底寒。

  杨溥家训:

  一嘱吾儿莫性刚,为人忠厚要温良。

  阿谀处世声名拙,清白传家姓字香。

  八面威风休使尽,十分见识莫施张。

  英雄多少埋黄壤,空付世人叹短长。

  

  二嘱吾儿要老成,为人心地须公平。

  亲朋患难宜相助,邻里和睦莫见嗔。

  和气一团真好过,闲非诸事莫须听。

  克己留得千言语,惟有诚实祸不生。

  

  三嘱吾儿出外时,为人切莫爱便宜。

  逢桥下马防倾跌,过江渡舟虑险夷。

  鸟未投林先投宿,鸡鸣在路且宜迟。

  修身休厌斯言语,游遍天涯祸不知。

  

  四嘱吾儿莫心奸,为人宜紧莫宜宽。

  家无广酒休招客,囊有余钱莫结官。

  邻里贤愚须逊让,亲朋贫富必盘桓。

  弟兄分上宜恭敬,莫比寻常陌路看。

  

  五嘱吾儿要识机,一斟一酌莫胡为。

  人心险似匣中剑,世事残如局面棋。

  好时休谈心腹事,寻常莫辩口唇非。

  如今少有缔交义,一日无情反故如。

  

  六嘱吾儿安分过,为人处世莫喽。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有分不求偏易得,无缘宜身费奔波。

  是非只因多开口,惹祸临身没奈何。

  

  七嘱吾儿莫自夸,起家勤俭度年华。

  街头有酒宜知节,囊底余钱莫好奢。

  恋色从来无底孽,贪酒必定不成家。

  世间日子多如许,难比朝开暮落花。

  

  八嘱吾儿记我言,为人且要效前贤。

  三思到底诸般稳,一着行差百不坚。

  谨守固穷无玷辱,滥思贪昧结仇怨。

  损人利己终无益,守分为人听自然。

  

  九嘱吾儿话将完,起家非易守成难。

  终朝火烛叮咛话,遇晚门窗检点关。

  屋宇漏穿当整盖,墙篱倒塌要遮栏。

  暮来呼唤儿童辈,收拾牛羊及早还。

  

  十嘱吾儿话已全,传家切莫废田园。

  里甲入门休躲避,租税依期早纳官。

  父母勤劳山岳重,夫妻恩爱海波宽。

  笔头难尽生平事,付与吾儿仔细看。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少年的下联让县令折服

明代的杨士奇、杨荣和杨溥,都曾当过内阁首辅,三人年纪相仿、能力突出,均是朝廷重臣,人称“三杨”。虽然同为杨姓,但他们并不是亲戚,更不是同族兄弟,杨士奇是江西吉安人,杨荣是福建建瓯人,而杨溥则是今湖北石

历史人物 杨士奇简介,杨士奇简介

  杨士奇  (1365~1444)明朝前期大臣。名寓,号东里,以字行。江西泰和人。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又以居地、郡望,时人称为“西杨”。少孤贫而勤学,以授徒自给。建文元年(1399)以荐入翰林院,

历史人物 杨士奇简介,杨士奇简介

  杨士奇  (1365~1444)明朝前期大臣。名寓,号东里,以字行。江西泰和人。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又以居地、郡望,时人称为“西杨”。少孤贫而勤学,以授徒自给。建文元年(1399)以荐入翰林院,

历史人物 杨荣为什么受到朱棣的重用

  杨荣为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有“三杨”之东杨的称呼,“三杨”另二位是杨士奇和杨溥。生于公元1371年,去世于公元1440年,最初叫杨道应,后祖父改名子荣,又经永乐帝赐名杨荣,字勉仁,建安人士。

杨士奇

  杨士奇(汉语拼音:YangShiqi,1365~1444),中国明代前期大臣。名寓,号东里,以字行。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又以居地、郡望,时人称为西杨。少孤贫而勤学,以授徒自给

杨荣为什么受到朱棣的重用?如何评价杨荣这个人?

  杨荣为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有“三杨”之东杨的称呼,“三杨”另二位是杨士奇和杨溥。生于公元1371年,去世于公元1440年,最初叫杨道应,后祖父

历史人物 杨士奇丢失印章 杨士奇后人

杨士奇杨士奇别名文贞太师,是明朝著名学者、官员,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是为“西杨”,以“学行”见长。杨士奇著有《三朝圣谕录》《奏对录》等作品,曾主修《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与马愉等人合编《文渊

明朝历史 明朝的三杨辅政具体是指哪三个人

  英宗即位年方九岁,太皇后听政,信任三杨,朝事多咨询三人裁决。史称“三杨辅政”。明朝三杨辅政是哪三人?三杨内阁是谁?  三杨指明朝前期大臣杨溥、杨士奇、杨荣三人,因居地、郡望

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三杨”班底有何厉害之处

在明朝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明称贤相,必首三杨”。“三杨”是指内阁大臣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从朱棣时代就开始崭露头角,历任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和明英宗四个皇帝。他们的辅佐下,明朝出现了“仁宣之治

曾经被“拉郎配” 一代名臣杨士奇的趣事

杨士奇是明代名臣,任辅臣期间,他与另外“二杨”(杨荣和杨溥)在安定边防、整饬吏治、发展经济等方面卓有成效,使明朝的国力沿着鼎盛的轨道继续发展,使内阁及阁臣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受到人们的崇仰,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