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明代戏曲作家周朝俊简介
Posted 红梅
篇首语:人生何适不艰难,赖是胸中万斛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明代戏曲作家周朝俊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明代戏曲作家周朝俊简介
明朝人物中文名:周朝俊
别名:字夷玉,一作仪玉,或说别字公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宁波鄞县(今属浙江)
职业:戏曲作家
主要成就:创作《红梅记》
代表作品:《李丹记》、《红梅记》、 周朝俊 《香玉人》、《画舫记》
活动年代:1573年前后(隆庆、万历年间)
周朝俊人物经历
周朝俊(公元1573年前后),明代戏曲作家。字夷玉,一作仪玉、秭玉,鄞县(今浙江宁波市)人。周朝俊在年少时就很有才学,诗学长吉(李贺),亦擅填词。王稚登《红梅记序》称其举动言笑,大抵文弱自爱,而一种旷越之情,超然尘外。所作传奇十余种,今知有《李丹记》、《红梅记》、《香玉人》、《画舫记》四种,今仅存《红梅记》一种,此剧盛演于明末,李?云:“官岭外,每宴客,诸伶不唱《红梅记》者,其为世盛传若此”。 周朝俊约万历前后在世,早丧父母,博学多闻,性气文弱,不信鬼神,凡草木之神,灵怪之妖,惊世骇俗者,必曲臂嗤之,甚凌漫毁辱。从祟祯刊本《醉乡记》所附王克家序中提到:“吾友孙仁孺,才未逢知”,可见他是一个怀才不遇的文人。
《万锦清音》选《红梅记.鬼辩》,题周公美撰,公美也可能就是周朝俊的别字。 周朝俊活动年代约在隆庆、万历年间,王穉登《叙红梅记》中说他“举动言笑,大抵以文弱自爱,而一种旷越之情,超然尘外”。周朝俊在《红梅记》剧中宣扬“一身虽死,此情不泯”,爱情可以超越生死界线,裴设法搭救,可以战胜黑暗势力的迫害和摧残,这与汤显祖《牡丹亭》所表现的思想有相近之处。
周朝俊创作历史
明朝洪武到永乐年间,文学家瞿佑(1341年——1427年)创作了小说《剪灯夜话》,同为明朝文人的周朝俊,在隆庆与万历年间(1567年——1620年),将小说中的《绿衣人传》改为传奇(戏曲)《红梅记》。从那时起,《红梅记》作为南戏名剧,广泛流行于各地方戏曲中,至今已400余年。 《红梅记》在明代有袁宏道删订本,徐肃颖改订本《丹桂记》。后世昆曲及高腔、皮簧、梆子系统的大型地方剧种中均有据《红梅记》改编的剧目,多数是以李慧娘的故事为主。
周朝俊代表作品
《红梅记》 是周朝俊一生最有成的著作,取材于明瞿佑《剪灯新话》中的《绿衣人传》,写裴禹和卢昭容、李慧娘的爱情婚姻故事。《红梅记》把裴禹、李慧娘、卢昭容的相爱和裴禹、贾似道的矛盾交织展开描写,使爱情故事和反权奸斗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剧中对贾似道的凶残强暴的揭露比较深刻。有关李慧娘的描写,虽不占主线地位,却相当精彩动人。她善良,勇敢,富有正义感,不畏强暴,在《幽会》一出中她唱出:“贼子呵道俺残魂只索把花根傍,那知又向人间魅阮郎。”《鬼辩》一出更突出地表现了她复仇的精神和反抗性格。李慧娘的故事为昆剧、京剧诸剧种改编,至今还流传在戏曲舞台上,成为有生命力的保留节目。《红梅记》剧情曲折离奇,虚实相生,场次安排也颇多巧思。裴禹和李慧娘以及裴禹和卢昭容两组故事串连在一起,不免产生结构松散、关目繁冗的缺点。
(历史lishixinzhi.com) > >《 红 梅 记 》
《 李 丹 记 》
《 香 玉 人 》
《 画 舟 记 》
周朝俊戏曲流派
戏曲史上往往将宗汤、学汤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们称为“临川派”,或者称以汤显祖室名为题的“玉茗堂派”。近代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说:“有明曲家,作者至多,而条别家数,实不出吴江、临川、昆山三派。”《玉簪记》作者高濂、《东郭记》作者孙钟龄和《红梅记》作者周朝俊,也归纳到“玉茗堂派”之中。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之事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无边文采,这正是宗汤、学汤的临川派剧作家们所孜孜以求的重要方面。在戏曲创作理论中反对拟古和拘泥格律,其作品则饱含鲜明的反封建礼教的启蒙思想,对封建礼教的黑暗政治进行了暴露和抨击。明清两代不少戏曲作家承其风格而特色相似,时称“玉茗堂派”或“临川派”。在国际上产生很大影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有诗文《玉茗堂集》、《红泉逸草》和《问棘邮草》等。
周朝俊作品评说
《红梅记》为中国戏曲史和无数观众留下了一个著名的鬼魂形象。《红梅记》把爱情故事和反权奸斗争交织在一起,对李慧娘的描写也不占主线地位。但是,作品的读者和观众特别看重她——一个见少年英俊而出声赞美的“低溅”女子,竟然死后以不屈的灵魂救助受难的好人,勇敢地面斥权奸。李慧娘鬼魂与裴禹幽会,并以鬼魂的方式救裴禹脱险,不灭的仇恨与不熄的情感,化为强烈有力的戏剧行动,并让它真实地流传。这种描述是浪漫主义的虚构,但中国百姓认可这个虚构,并深深地喜爱化为鬼魂的李慧娘。
周朝俊诗词风格
周朝俊在诗词造诣上属于婉约派诗人,婉约派是宋词风格流派之一。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的,一般认为是明人张□(字世文,著有《诗馀图谱》、《南湖诗集》。清人王士□《花草蒙拾》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王又华《古今词论》所引张说,大意略同。稍晚于张□的徐师曾(字伯鲁,明嘉靖时人),在《文体明辨序说》中也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徐师曾的说法与张□相近。婉约与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风格流派繁富多样的宋词,但可以说明宋词风调具有或偏于“阴柔”之美、或偏于“阳刚”之美的两种基本倾向,有助于理解宋词的艺术风格。
周朝俊人物评价
王穉登曾在《叙红梅记》中评说周朝俊的《红梅记》:整体通明促情而后续结构松散,关目芜杂。
《清中叶戏曲家散论》中评周朝俊:“夷玉宣身虽死,情不泯,可越生死,裴谋救”、实为“旷越之情,超然尘外”,然虽博学多闻而一身也为情感伤。
周朝俊质疑
瞿佑的《绿衣人传》和周朝俊的《红梅记》的寓意可能是不同的。《绿衣人传》的主人公叫天水赵源,或有怀念赵宋皇朝和希望复国的意思。 >周朝俊《红梅记》的主人公叫裴禹,字舜卿。 人们都知道,“禹”是大禹,中华民族的先祖,长于治水。 作者可能感到还不明显, 加上了“舜卿”。舜帝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大禹是舜帝的爱卿! “赵源”变成了“裴禹”。寓意明显有差别。为何姓“裴”呢?能否有这样一个解释:“裴”是“陪”的谐音。“裴禹”是“老二”。 >《红梅记》的裴禹在贾似道死后,参加科举考试。贾似道死后的科举考试,当然是元朝的科举。裴禹高中科举,终于有了幸福的生活。《红梅记》是否有可能如下的意寓:大元王朝把受苦受难的南宋人们解救出苦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红梅记》被一些文学工作者认为是热爱南宋的作品, 似乎不那么简单!周朝俊的立场值得怀疑。
相关参考
简介明末清初,描述爱情故事的戏剧《娇红记》的问世,奠定了明末清初时剧作家孟称舜在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有人认为,孟称舜是继元代关汉卿之后,清代洪升之前,在明代中国戏剧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孟称舜自幼爱好
生平简介白朴(1226—约1306),字太素,号兰谷,原名恒,字仁甫,祖籍T州(今山西河曲一带),后迁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称为“元曲四大家。”白朴出身官僚
元朝人物本名:高文秀所处时代:元明清时代出生地:东平人职业:元代戏曲作家高文秀作品《双献功》是以水浒英雄李逵为主角的杂剧。写李逵下山保护郓城县孙孔目与妻子郭念儿到东岳庙进香还愿。孙妻郭念儿与权豪势要白
马致远人物生平简介 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字千里,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元大都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马致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
简介王实甫(约1260-131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天一阁本《录鬼簿》称他名德信。河北定兴人。诸本《录鬼簿》都列
李开先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戏曲作家,为山东济南人氏,生于公元1502年,去世于公元1568年,字华,号中麓子、中麓山人及中麓放客。 李开先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又自幼聪颖,不管是家学熏陶还是
三国人物中文名:杨俊别号:美俊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安徽当涂出生日期:1963年11月职业:黄梅戏演出艺术家信奉:农工党重要造诣: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湖北省文联副主席代表作品:《孟姜女》《双下山
人物档案 姓名:王实甫 别名:王德信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亦有说回族 所处时代:元朝 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 出生地:大都 出生时间:1260年 去世时间:1336年 职业
邹式金((1596-1677)无锡人。字仲悄,号木石、香眉居士。明清戏曲作家。崇祯十三年庚辰魏藻德榜二甲33名进士。历任南户部主事、户部郎中等。清顺治三年(1646)任泉州知府时,因得罪郑芝龙免职南返
人物评价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约生于金末。钟嗣成著贾仲明天一阁钞本《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