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东晋高僧竺法汰简介

Posted 高僧

篇首语: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东晋高僧竺法汰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东晋高僧竺法汰简介

晋朝人物

中文名:竺法汰

出生地:东莞

出生日期:320年

逝世日期:387年

职业:僧人

竺法汰

法汰至都,止住瓦官寺。晋简文帝深相敬重,请讲《放光般若经》。开题大会,帝亲临,王侯公卿无不毕集。开讲日,僧俗观听,士女成群。法汰形解过人,风姿可观,含吐蕴借,词若兰芳,名士王洽、王珣、谢安等皆表钦敬。

法汰于京,仍与道安维持密切往来,如法汰曾书问道安有关“三乘”、“六通”与“神”等问题,道安也于寻获《光赞般若经》后,立即手抄一本遣徒往送法汰。法汰晚年所收弟子,以提倡“一阐提皆有佛性”的道生最为有名。法汰以晋太元十二年卒,春秋六十有八。

竺法汰史籍记载

(历史lishixinzhi.com)

【竺法汰(晋京师瓦官寺)《高僧传》卷五】

竺法汰。东莞人。少与道安同学。虽才辩不逮而姿貌过之。与道安避难行至新野。安分张徒众命汰下京临别谓安曰。法师仪轨西北下座弘教东南。江湖道术此焉相望矣。至于高会净因。当期之岁寒耳。于是分手泣涕而别。乃与弟子昙一昙二等四十余人。沿江东下。遇疾停阳口。时桓温镇荆州。遣使要过供事汤药。安公又遣弟子慧远。下荆问疾。汰病小愈诣温。温欲共汰久语。先对诸宾未及前汰。汰既疾势未歇不堪久坐。乃乘舆历厢回出。相闻与温曰。风痰忽发不堪久语。比当更造。温匆匆起出接与归焉。汰形长八尺风姿可观。含吐蕴借词若兰芳。时沙门道恒颇有才力。常执心无义大行荆土。汰曰。此是邪说应须破之。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昙一难之。据经引理析驳纷纭。恒仗其口辩不肯受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慧远就席。设难数番关责锋起。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微动。麈尾扣案未即有答。远曰。不疾而速。杼轴何为。座者皆笑矣。心无之义于此而息。汰下都止瓦官寺。晋太宗简文皇帝深相敬。重请讲放光经。开题大会。帝亲临幸。王侯公卿莫不毕集。汰形解过人流名四远。开讲之日黑白观听士女成群。及咨禀门徒以次骈席。三吴负帙至者千数。瓦官寺本是河内山玩公。墓为陶处。晋兴宁中沙门慧力启乞为寺止有堂塔而已。及汰居之更拓房宇修立众业。又起重门以可地势。汝南世子司马综第去寺近。遂侵掘寺侧重门沦陷。汰不介怀。综乃感悟躬往悔谢。汰卧与相见。傍若无人。领军王洽东亭王珣太傅谢安并钦敬无极。临亡数日忽觉不悆。乃语弟子。吾将去矣。以晋太元十二年卒。春秋六十有八。烈宗孝武诏曰。汰法师道播八方泽流后裔。奄尔丧逝痛贯于怀可赙钱十万丧事所须随由备办。孙绰为之赞曰。凄风拂林。鸣弦映壑。爽爽法汰。校德无怍。汰弟子昙一昙二。并博练经义。又善老易。风流趣好与慧远齐名。昙二少卒。汰哭之恸曰。天丧回也。汰所著义疏。并与郄超书论本无义。皆行于世。或有言曰。汰是安公弟子者非也。

竺法汰生平经历

本无异宗代表人物

竺法汰(320—387年),东莞(今山东沂水)人。东晋高僧,般若学派“六家七宗”的“本无异宗”的代表人物之一。

早年学习

竺法汰聪敏好学,不耻下问。据《高僧传》载,他与当时的高僧道安为同学,同师承于当时的名僧人佛图澄。战乱之时,他与道安一同避难,行至新野(今属河南),二人分手后,他便率弟子昙壹、昙二等40余人,到了江南,住建康(今江苏南京)亘官寺。当时,晋简文帝请他讲《放光般若经》,他颇得要领,听众踊跃,简文帝亲自参加听讲,一时王侯公卿,莫不毕集,学众达千余人,为一时之盛。

《放光般若经》,属于心经,讲究心领神会,妙言悟道,当时分为“六家七宗”,竺法汰便属于“六家七宗”之中的“本无异宗”的代表人物,体现了这一派的“心学”特点。

主张心学

在般若经学说方面,竺法汰的“本无异宗”的突出特点是主张“心学”,即“心会”之学。当时,著名僧人法琛的弟子竺法温(即“温法师”),却主张“同心无议”。他认为,“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吉藏《中观论书》),这多少讲了些主观之外客观事物的存在,与“本无异宗”的“心会”心学有些相抵牾。竺法温的老师法深著有《心无论》,否定了心以外客观事物的存在。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沙门道恒,颇有才力”,是佛教徒中的重要人物,他常执竺法温的“心无义”论,“大行荆土”,传经布道,影响颇大。对此,竺法汰认为这些言论都不符合佛教义理,于是,他便进行了辩驳,说道恒的“无心义”是“邪说,应须破之。”(赞宁《高僧传》,下引同)于是,便引起了般若心学派的辩论。竺法汰广集各处名僧,“令弟子昙壹难之”,并且,旁征博引,“据经引理,析驳纷纭”,搞得非常热闹,双方论战也相当激烈。当时的道恒也不甘落后,竭力辨解,“不肯受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来了个日以继夜,轮番参战。当时,名僧慧远“就席,难攻数番,关责锋起”。道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微动”,以“尖尾扣案”,想参与论辩,但还没来得及答话,慧远便接上了话茬说:“不疾而速,抒柚何为?”运用儒家经典《易经》上的话加以回答,颇有点扬儒讥佛的味道,使“坐者皆笑”,由此,“心无之义,于此而息。”这场辩论,便以竺法汰的胜利而告终。

理论影响

竺法汰广收弟子,并不惮其力地向他们传授心学,而且,他的佛学理论主要在论辩中形成并完整起来的。他能言善辩,自成一派,表现了他的佛教心学的某些特点,对后世发展起来的禅宗的影响也很大。

佛学著作

竺法汰在佛学理论方面,著有《无本论》、《中论疏记》等。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晋朝僧人竺法雅简介,少时善于外学,精通佛义

竺法雅,晋代僧。河北河间人。生卒年不详。与道安共事佛图澄。少时善于外学,及长乃精通佛义,官宦仕子等多来请益。东晋僧,格义佛教倡导者之一。河北河间人,生卒年不详。师凝正有器度,少喜外学,长通佛义,官h士

历史人物 东晋高僧竺道壹简介

晋朝人物中文名:竺道壹国籍:中国民族:汉族主要成就:东晋高僧竺道壹人物名称竺道壹(晋吴虎丘东寺)所属类别高僧、历史人物、佛教竺道壹详细介绍人物介绍竺道壹,本姓陆,为吴地人。少年时出家为僧,言行一致,守

历史人物 东晋高僧、翻译家释道安简介,是佛图澄的弟子

简介释道安,东晋时高僧,翻译家。本姓卫,常山抚柳(河北冀州)人。十二岁出家,受“具足戒”(僧侣的最高戒律)后,二十四岁至邺城(河北临彰县),成为佛图澄的弟子。佛图澄死后,道安因避战乱,颠沛流离于翼,晋

历史人物 东晋高僧竺道壹简介,具有超人的智慧和才华

简介人物名称竺道壹(晋吴虎丘东寺)所属类别高僧、历史人物、佛教详细介绍人物介绍竺道壹,本姓陆,为吴地人。少年时出家为僧,言行一致,守志不移,且有学问,却韬光隐智,把自己的才华掩盖起来而不炫露,使外不知

历史人物 鸠摩罗什简介 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

  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公元344年(甲辰年)~413年(癸丑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时

历史人物 敦煌菩萨竺法护简介

晋朝人物本名:竺法护别称:昙摩罗刹所处时代:西晋出生地:其祖先是月氏人,世居敦煌出生时间:231去世时间:308主要成就:人称“敦煌菩萨”竺法护竺法护,又称昙摩罗刹(梵Dharmaraksa,意为法护

历史人物 高僧,翻译家释道安简介

晋朝人物中文名:释道安性别:男朝代:东晋出生时间:公元312年祖籍:常山扶柳人(今河北冀州)职业:高僧,翻译家释道安释道安,东晋时高僧,翻译家。本姓卫,常山抚柳(河北冀州)人。十二岁出家,受“具足戒”

历史人物 晋朝人物孙恩简介

晋朝人物中文名:孙恩其他名称:「天师」登场作品:《边荒传说》性别:男門派:「天师道」教主武功:「黄天大法」孙恩人物经历平生劲敌是「大活弥勒」竺法庆,竺法庆虽为佛门外道,至乎被视为邪魔奸孽,可是其「十住

历史人物 东晋佛学家支道林简介,支道林在世说新语中有何记载

个人简介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亦曰林公,别号支硎。东晋高僧,陈留人,善草隶,好畜马。魏晋时代,玄学流行,名士清谈,蔚然成风,支遁精通老庄之说,佛学造诣也很深,他家世代崇信佛教,年曾

历史人物 晋朝人物法显简介

晋朝人物中文名:法显外文名:Faxian国籍:东晋民族:汉出生地:平阳武阳(今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出生日期:334年逝世日期:422年职业:东晋高僧,旅行家,翻译家信仰:佛教主要成就:天竺求法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