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梁启超评谭嗣同为晚清思想界的彗星
Posted 去留
篇首语:没有一贯的蔑视,又怎能不断地欣赏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梁启超评谭嗣同为晚清思想界的彗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梁启超评谭嗣同为晚清思想界的彗星
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tánsìtóng),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近代维新派政治活动家、思想家。
梁启超评谭嗣同:晚清思想界的彗星
谭嗣同简介:著名维新派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故居有湘人余德泉撰写的对联:“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正是化用了这首《狱中题壁》的诗意。
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的“去留”可以作死生讲,嵇康的《琴赋》有“委天命兮任去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有“曷不委心任去留”,无论生还是死自己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也有人认为“去留”不是“去”和“留”两个对比的意思,而是要留下什么。
“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谭公临刑之前抒发的绝唱。意谓是我生为变法而生,死为变法而死,一生一死是一副忠肝义胆,像昆仑那样高耸,谭公生如昆仑,死如昆仑。“谭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粉墙作书,问何为?笑曰:作诗耳。”(黄浚:《花随人圣庵摭忆》,见杨廷福《谭嗣同年谱》,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页)
谭嗣同简介:谭嗣同在其《仁学·二十九》中说过一段话:“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这段话常被人视之为“偏激”。但这恰是谭嗣同聪明和为生民改命的伟大胸怀,不是别人看不透而是别人不敢说,他们怕的是这悠悠之口,芸芸众生,只有谭嗣同第一个为中国人敲响了这警钟从此开始中国人才觉醒,为了冲决网罗前仆后继。到今天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要感谢的人不能忘了谭嗣同。
相关参考
浅谈墨学在清末的复兴,以谭嗣同对“墨侠精神”的认知和推崇为例
学过历史的就应该知道,墨学与儒学、道学、法学等诸子百家都曾在礼崩乐坏和征伐频频的战国时代大放异彩,但自秦以后便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直至晚清时墨学才因再度被世人重视而得以复兴。胡适、章太炎、梁启超等名流
众所周知,梁启超和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位先驱。其中,梁是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则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
就在梁启超笔墨生涯巅峰期,他却毅然决然离开《时务报》,离开上海,前往长沙,出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风风火火演绎了一场所谓新旧冲突思想大戏,吹皱了湖南一池春水。湖南是中国内陆地区最有特色的一个省份,在近
就在梁启超笔墨生涯巅峰期,他却毅然决然离开《时务报》,离开上海,前往长沙,出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风风火火演绎了一场所谓新旧冲突思想大戏,吹皱了湖南一池春水。湖南是中国内陆地区最有特色的一个省份,在近
晚清光绪帝长大亲政后,他对慈禧的行为非常不满,决定从慈禧手中夺取清朝的最高权力。此时,朝野外内,也有许多人致力于救死扶伤,所有的人都对光绪皇帝寄予厚望。其中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谭嗣同,湖南刘阳
徐致靖(1826-1918),字子静,江苏宜兴人,思想开明,拥护革新,曾给光绪皇帝上过有名的《人才保荐折》,保荐过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张元济等维新人士。徐致靖大难不死,“戊戌七君子”变为“六君子”
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晚清慈禧太后统治的47年,无疑是中国最黑暗的时期。这个时期,外番强权致国土沦丧、官宦声色犬马、奴役、压榨民众都到了百姓无法承受的境地。光绪皇帝救亡图存,任用康有为、梁启
徐致靖(1826-1918),字子静,江苏宜兴人,思想开明,拥护革新,曾给光绪皇帝上过有名的《人才保荐折》,保荐过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张元济等维新人士。徐致靖大难不死,“戊戌七君子”变为“六君子”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他是那个时代最知名的人物,交游遍于天下。2月17日,他在上海的故旧设奠于静安寺,举行公祭。《新闻报》载:“四壁均悬挽联,白马素车,一时称盛。”据郑逸梅所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他是那个时代最知名的人物,交游遍于天下。2月17日,他在上海的故旧设奠于静安寺,举行公祭。《新闻报》载:“四壁均悬挽联,白马素车,一时称盛。”据郑逸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