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蒲松龄精于医道

Posted 秀才

篇首语:炒沙作縻终不饱,缕冰文章费工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蒲松龄精于医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蒲松龄精于医道

《聊斋志异》闻名中外,但作者蒲松龄精于医道,常常悬壶济世,恐鲜为人知。

    蒲松龄少时,博览群书,酷爱历代名医典籍,成年后,医术远近闻名。有一次,一位顽症病人经他治愈后,送来一匾致谢,可匾上题词却将“一代时医”错写成了“一代诗医”,蒲松龄未曾留意,就让家人悬于门首。一天,一秀才路过蒲家,见门上高悬此匾,心中不服,心想:“你也太恃才自傲了,竟敢为诗治病,我今天倒要讨教一二。”随之要蒲宅家人通报,说有一秀才拜见。蒲松龄出面相迎,煮茶相待,二人寒暄之后,秀才说明了来意。

 

    那秀才道:“近闻蒲公医术高明,能为诗医疾,不知可否赐教,还恕晚生冒昧了。”蒲松龄客气地回答:“赐教不敢当,足下若有诗词患病,不妨让老夫一试,还望指教。”秀才有意为难蒲松龄,遂吟诗一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蒲松龄听罢,挥毫写出:“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秀才看罢,觉得诗虽削去不少字,但诗意不变,就起身问道:“先生,此诗何病,为何这样处治呢?”蒲松龄答道:“此诗略有肥胖,用泻法医治,缩其冗形,让人易记,不知可否?”

 

www.cha138.com

    秀才已有几分佩服,又吟一诗:“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蒲松龄又挥毫写出:“十年久旱逢甘露,千里他乡遇故知,新郎洞房花烛夜,老叟金榜题名时。”秀才看罢,再问:“先生,此诗何病,为何这样医治?”蒲松龄谦逊地说:“天地人各有阴阳五行,高矮肥瘦,矫健隐病,各有异同。诗书辞赋,亦大致相同。医书典籍记载,‘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老夫看此诗,稍欠丰腴,采用补法,以壮其形体。”秀才听后,佩服之至,暗想:“蒲松龄真奇才也。”又为自己年轻好胜和鲁莽而自责,连连作揖告退。

 

 

 

(摘自《中医趣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杨辅仓)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晚清通才刘鹗为何被民间直呼汉奸

  时代,出过一位通才,他就是刘鹗。其学识博杂,精于考古,长于文学,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

历史百科 医道之宗《黄帝内经》

医道之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巨著。它为中医学奠定了较为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其成书标志着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后世医家大多在《内经》基础上从不同角

缇萦上书为父求情 汉文帝感其孝心废除肉刑法

淳于意是西汉初临淄人,精于医道。由于求医者众,他不常在家,病家常失望,日久愤懑异常。汉文帝十三年,有权势之人告发淳于意,说他借医欺人,轻视生命。地方官吏判他有罪,要处肉刑(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

为什么人们称医道高明的医生为"扁鹊再世”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姓秦,名越人,因为他同情人民疾苦,且医术高明,多次治好了濒临死亡的病人,所以人们都拿古代传说中的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久而久之,人们都习惯地把他称作"扁鹊",他的真实姓名却很

中医的起源解析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光辉灿烂的朝代,尤其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为其钜作《千金要方》写序时,开宗明义阐明了医道的创始和医道的传承。孙思邈说:「”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

历史百科 清光绪间精于子学者何人

清光绪间精于子学者何人孙诒让有《墨子闲诂》,曹耀湘有《墨子笺》,王先谦有《荀子集解》,王先慎有《韩非子集解》,郭庆藩有《庄子集释》。

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号什么 蒲松龄字什么

蒲松龄号什么蒲松龄是诞生于清朝的一位著名小说家和文学家,按照古代文人的称谓习惯,蒲松龄分别有字和号两种别称。那么蒲松龄号什么字什么呢?蒲松龄字留仙,另外还有一个字是剑臣,而他的号也叫做柳泉居士。蒲松龄

为什么蒲松龄一生都想进体制内 蒲松龄后人

蒲松龄后人是谁根据历史上的记载,蒲松龄后人一共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而从现在发现和可以查证的资料来看,蒲松龄女儿的相关记载是很难找到的,而关于蒲松龄的四个儿子的资料则有一些记载。蒲松龄的四个儿子中长子

为什么蒲松龄一生都想进体制内 蒲松龄后人

蒲松龄后人是谁根据历史上的记载,蒲松龄后人一共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而从现在发现和可以查证的资料来看,蒲松龄女儿的相关记载是很难找到的,而关于蒲松龄的四个儿子的资料则有一些记载。蒲松龄的四个儿子中长子...

蒲松龄《聊斋志异》简介 蒲松龄的《除日祭穷神文》原文

  《聊斋志异》是中国著名的志怪小说集,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这本书是蒲松龄在科举不第,久试无果,生活穷困潦倒时创作的。  蒲松龄十九岁就以三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