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杜甫,李白:政治与友情
Posted 李白
篇首语: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杜甫,李白:政治与友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杜甫,李白:政治与友情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离开了长安,开始了以梁园为中心的漫游生活。这一年夏,唐代诗坛上的两颗巨星相逢了,李白在洛阳遇见了比他小11岁的杜甫,这是史上的千古佳话,闻一多先生在写到李杜这次会面时说:“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一种古乐器),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本站网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他们一见面就结成了亲密的友谊,过“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的愉快生活。他们就这样在一起慷慨高歌了几个月。李白与杜甫在兖州分别的时候,还希望有“何时石门路,重在金樽开”的重逢的日子,不料这竟从此成了他们的永诀。
二人分别以后,杜甫异常怀念李白,写下了不少名篇。杜甫现存诗集中涉及到李白的诗就有《赠李白》、《饮中八仙歌》、《梦李白二首》、《昔游》、《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等14首之多。
但是在李杜二人以后的交谊中,李白对杜甫与杜甫对李白的态度却走向了殊途,杜甫对于李白,一片怜才之忱,在他的诗中,时时可见。奇怪的是,李白对于杜甫,至少在诗中却是很为冷淡,极少提到。其中原因当与李白获罪下狱事有关。
www.cha138.com李白在安史之乱中因为站错了位置,加入永王李的阵营而被捕下狱。对此事,杜甫的认识是较为复杂的。从感情上说,他非常同情李白,因此在杜甫赠与或怀念李白的所有诗中,都对李白倾注了挚诚的感情,对于他的下狱与流放夜郎深表同情。但从认识上说,他对李白的下狱也以为是罪有应得的。所以“世人皆欲杀”中的“世人”当然也包括杜甫本人在内,因而他认为李白是“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只是杜甫对于李白还有另一方面的同情,即“吾意独怜才”。杜甫对于李白在安史之乱中的表现,是不认可的。他们两个人在安史之乱中所走的道路极不相同,杜甫忠君爱国,只身逃离乱军,赴灵武投靠做了皇帝的太子李亨,这种精神当然会受到称赞。而李白则参加了永王李起兵,从主观意图上说,李白也是忠君爱国的。因为当日的敌人是安禄山,谁打胜了谁做皇帝,为什么拥护哥哥是忠而拥护弟弟就不忠呢?但李白找错了对象,因为永王李是一个不通谋略的庸人,注定要失败。这是发生在唐代中期的一场极为残酷的政治斗争。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杜甫与李白正好走在相反的方向。因为立场不同,故于李白下狱这一政治事件本身,杜甫是不会同情的,而认为李白是罪有应得。正因为李白与杜甫在后期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使得李白对于杜甫,表现比较冷淡。
也就在天宝三四年间,李白又认识了高适,他们相从赋诗,又曾到汴州漫游。感情至深,甚至到了“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的程度。可见关系何其真挚!但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对于李白的态度,较之杜甫则又不同了。杜甫对于李白尚有不小的同情心,而高适连同情心都泯灭了。李白在寻阳狱中,曾写诗给高适,想请求高适相救出狱。但高适对此居然毫无反应。这是有很重要的背景的。在政治斗争中,李白与高适因为始料未及的机缘,完全分道扬镳。李白入了李的幕府。而高适站在唐肃宗一边,很受唐肃宗的重用。高适在《谢上淮南节度使表》中说自己要“报明主(唐肃宗)知臣之恩,成微臣许国之节。”从政治上说,李是高适的敌人,李白当然也是高适的敌人。安史之乱使得李白与高适由密友转为政敌。这在高适方面来说,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是看得很清楚的,因而他时刻都在考虑与政敌划清界限。而对于天真的诗人李白来说,他不会考虑到这一点。他还在认为高适是自己的密友,高适飞黄腾达,自己身陷囹圄,他对高适提出请求,料想高适是会援手的,殊不料高适对于李白的请求,连回音都没有。可以想见,政治使得人格生成了异化。
在对待李白从永王获罪的问题上,杜甫以愚忠而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而高适则在政治与友情之间作了抉择,以牺牲密友为代价以保证其在官场上的飞黄腾达。
相关参考
李白、杜甫、高适同为盛唐大诗人,分别是诗仙、诗圣、边塞诗领军人物,三人在壮年之时共同游历梁宋,书生意气,指点天下,写下许多传世篇章。其后多年,安史之乱起,大唐风雨飘扬,三人的友情随着王朝的命运一同进入
李白与杜甫相遇,在744年。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其实,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11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时代。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杜
其实,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11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时代。 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杜甫早就熟读过李白的很多名诗,此时一见真人,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一
李白与杜甫相遇,在744年。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其实,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11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时代。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杜
杜甫(712年~770年),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李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
前段时间,千百年前最大“负心汉”李白,被挖了出来,被扒了扒,人们纷纷谴责李白对杜甫太绝情。先不说李白和杜甫到底有没有基情,他们俩曾经是不是有过一段不可描述的往事,我们只看他们之间纯粹的友谊。李白与杜甫
前段时间,千百年前最大“负心汉”李白,被挖了出来,被扒了扒,人们纷纷谴责李白对杜甫太绝情。先不说李白和杜甫到底有没有基情,他们俩曾经是不是有过一段不可描述的往事,我们只看他们之间纯粹的友谊。李白与杜甫
杜甫保存至今的诗歌作品中,跟李白有关的,共十五首,其中多数作品充满了对李白其人的真挚思念和对李白诗歌艺术的热烈赞美。而李白保存至今的诗歌作品中,跟杜甫有关的,不过区区四首,思念与赞美的没有杜甫对李白那...
李白,杜甫,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晚李白、杜甫六七十年的诗人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有“时人谓之李、杜”句。可见,李白杜甫去世一个甲子前后,就有“李杜”之说了。李白与高适、孟
李白,杜甫,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晚李白、杜甫六七十年的诗人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有“时人谓之李、杜”句。可见,李白杜甫去世一个甲子前后,就有“李杜”之说了。李白与高适、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