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北宋儒者、湖湘学派鼻祖谢良佐简介,是《论语说》的作者
Posted 天理
篇首语:只要还有什么东西不知道,就永远应当学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北宋儒者、湖湘学派鼻祖谢良佐简介,是《论语说》的作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北宋儒者、湖湘学派鼻祖谢良佐简介,是《论语说》的作者
生平简介
谢良佐于公元1078年拜程颐为师。当时,29岁的谢良佐已经很有名气了。他为了在学问上做出一番成就,专程到河南扶沟向时任扶沟知县的程颐求教学问。他初见程颐,程颐待以客人之礼,但谢良佐却说:“我是来拜师问学的,愿做先生的弟子。”程颐就把他安排到一个小屋居住。那间屋子非常简陋,房顶漏雨,四壁透风。时值寒冬腊月,北风怒吼,大雪纷飞,谢良佐晚上没有蜡烛照明,白天没有炭火取暖,饭也吃不饱,但他对此毫不在意。在冰天雪地的艰苦环境中,他苦思勤学一个多月,大有收获。
谢良佐严于律己,修身甚谨。他每天写日记,对所做之事经常反思,日常言行皆用礼仪约束,如有违背就自己惩罚自己。他说:“要克制自己,必须从本性最难克服的地方克服。”他认为修身的最大障碍在于“矜”,刚愎自用、自欺欺人的心态,骄傲自大的气势,皆是由“矜”引起的。他与程颐分别一年后相见,程颐问他:“一年来有何进益?”他回答道:“唯去得一‘矜’字。”程颐十分高兴地说:“这足以证明你的用功,你已经学会独立思考了。”“良佐去矜”成为千古佳话,被收入《中华典故》。他的许多修身名言被后人奉为“座右铭”,如“人须先立志,立志则有根本”,“莫为英雄之态,而有大人之器。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莫为终身之计,而有后世之虑”等。
公元1085年,谢良佐进士及第,中进士后,曾任河南渑池、湖北应城知县。公元1101年,谢良佐被人推荐,受到宋徽宗的召见,被派往书局任职,后又斥为管库,监管京西竹场。他认为宋徽宗的年号“建中”与唐德宗的年号相同,很是“不佳”,还说皇帝“不免播迁”,因此得罪了徽宗皇帝,被关进监狱,废为平民。但后来北宋的结局正应验了谢良佐的预言。谢良佐晚年信佛,尝言:“吾常习忘以养生”。
公元1103年,谢良佐逝世,谥号“文肃”,清时从祀孔庙。著有《论语说》。
宋史文载
谢良佐,字显道,寿春上蔡人。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在程门,号“四先生”。登进士第。建中靖国初,官京师,召对,忤旨去。监西京竹木场,坐口语系诏狱,废为民。良佐记问该赡,对人称引前史,至不差一字。事有未彻,则颡有。与程颐别一年,复来见,问其所进,曰:“但去得一‘矜’字尔。”颐喜,谓朱光庭曰:“是子力学,切问而近思者也。”所著《论语说》行于世。
家庭成员
哥哥
谢良夫、谢良弼
弟弟
谢良肱(早夭)、谢良传。
学术主张
谢良佐,上蔡学派创始人,著名弟子有朱震、曾恬、詹勉、郑毂、朱巽等。黄宗羲誉为“程门高弟,予窃以上蔡第一。”“其论仁以‘觉’,以‘生意’,论诚以‘实理’,论敬以‘常惺惺’,论穷理以“求是”,皆其所独得,以发明师说者也”。(《宋元学案·上蔡学案》)良佐治学“以禅证儒”。
他认为,以“生意”解释仁,活者为仁,死者为不仁。人身体麻痹不知痛谓不仁,桃杏之核可种而生者称仁。仁体现万物的生意。故仁者,为天之理,非为杜撰。天理为当然而已。当然而为之,即是天的所为。圣门学者,要以克己为本,无私心,便使人浑然与物同体。
他在“格物穷理”论上继承二程的思想,认为“格物穷理”,必须从认识“天理”才能获得。所谓“天理”,是“自然底道理”,无丝毫杜撰。如人乍见孺子将坠人井中,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乍见时,其心怵惕,即是“天理”。“天理”是人人皆有,是自然而然的。“天理”与人欲相对立,要恢复“天理”,必须扫除心中的人欲。有一分人欲,则灭一分“天理”;有一分“天理”,则战胜一分人欲。人欲放肆,则“天理”泯灭。学者须穷理。因物物皆有理,穷理才能知人所为,知天所为。知天的作为,则人与天合一。天与人合一,则无往而非理也。不能穷理,则人便不能认识“真我”。我是什么?理便是我。真我”就是使内心“天理”复明。“格物穷理”,非是物物去探求物理,而是要“穷其大者”,抓住最重要的道理。真正认识到“万物皆是一理”,万物都是“天理”的体现,也是万物皆通。所以,天,理也,人亦理也。遵循“天理”,则人与天合一。人与天合一,则我非我也,乃理也。理非理也,乃天也。
良佐还用禅学解释《论语》。他认为,自秦、汉以来,开门教授《论语》者,不过是分章析句而已。魏、晋以后,读者更少。既不知读其书,也不知圣人心。虽欲读之,也不得要领。圣人辞近指远,辞有尽而微旨无穷。有尽者可求助于训诂,无穷者要领会深远的精神。犹如观人,他日识其面,今日见其心,虽改容更貌,人则如故。所以难读。同声然后相应,同气然后相求。只有使“本真”的心恢复,才可深懂《论语》的微旨,受到启发,久而久之,学习的益深,行为益显著,知视听言动皆符合于理,心与天地同流,体与神明为一。至此,则会深信“辞近而指远”。
谢良佐的“格物穷理”论,上承二程思想,下启朱熹“穷理”学说,又开陆九渊“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象山全集》《与李宰》)的先河,其引禅入儒的学风对当时和后世也颇有影响。
相关参考
程门四先生之一的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程门四先生想必很多人都听过这个称号,其中的很多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如今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就是其中之一,
程门四先生之一的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全榜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程门四先生想必很多人都听过这个称号,其中的很多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如今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就是其中之一
张栻张栻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张浚之子,他创办城南书院、主管岳麓书院,奠定湖湘学派规模,自成一派,成为一代学宗,著有《张南轩公全集》《南轩文集》等作品。张栻的作品>《南轩先生论语解》十卷,或称《癸巳论语解
程门四先生北宋时期,杨时、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先后从学于程颢、程颐,号为程门四先生。杨时是南剑州将乐人,字中立,世称龟山先生,从师于二程。南归时,程颐目送之说:“吾道南矣。”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及
张元素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心地善良,至今在他的家乡还流传着不少张元素行医故事。第一个行医救人的故事是说张元素有一次急诊,在路上的时候看见一个面黄肌瘦的男子,他出于医者态度,主动上前询问,一问果然如此。这个
张元素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心地善良,至今在他的家乡还流传着不少张元素行医故事。第一个行医救人的故事是说张元素有一次急诊,在路上的时候看见一个面黄肌瘦的男子,他出于医者态度,主动上前询问,一问果然如此。这个
《论语》所表现的思想,特别是它所总结的一套政教伦理原则,比道、墨、名、法诸家更系统完整,更适合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因而在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长期被用为治国的主导思想,对中国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
来源:易县文化旅游名家介绍张元素(1131~1234年),字洁古,金之易州(今河北易县)人。自幼聪敏,8岁应“童子举”27岁试“经义”进士,因犯“庙讳”而落榜,遂弃仕从医,时年二十七岁。张元素行医一生
张元素(1131~1234年),字洁古,金比易水(今河北易县)人,他自幼聪敏,8岁应“童子举”,27岁试“经义”进士,因犯“庙讳”而落榜,遂弃仕从医。洁古重视脏腑辨证及扶养胃气的思想,对李杲创立以“补
张元素(1131~1234年),字洁古,金比易水(今河北易县)人,他自幼聪敏,8岁应“童子举”,27岁试“经义”进士,因犯“庙讳”而落榜,遂弃仕从医。洁古重视脏腑辨证及扶养胃气的思想,对李杲创立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