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唐朝宰相程异简介,为人以孝顺著称、善理财税
Posted 宰相
篇首语:成年人的平和,一半是理解,一半是算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唐朝宰相程异简介,为人以孝顺著称、善理财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唐朝宰相程异简介,为人以孝顺著称、善理财税
人物生平
程异(?~819年),字师举,唐宪宗朝大臣。京兆长安(今西安市)人。德宗贞元初举明经及第,授扬州海陵县主簿。再应“开元礼”举,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后转河中节度府幕僚。贞元末年,以其精于吏干,被擢为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德宗病卒,顺宗李诵即位。李诵居东宫时,最宠侍臣王伞⑼跏逦摹M跏逦墓匦墓政,意在改革贞元后期的弊政。李诵即位后,王叔文主断朝政,推荐了柳宗元、刘禹锡、程异等人,组成了一个锐意改革的革新派。程异长于理财,擢为虞部员外郎,充盐铁转运、扬子院留后。革新派改革盐税,降低盐价,打击了宦官和藩镇将帅抬高盐价盘剥人民的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但改革遭到内外保守势力的反对。是年,宦官俱文珍联合剑南西川、河东、山南等镇将,上表请皇太子李纯主持国政。李纯监国,保守派夺得政权,革新派受到打击,主要成员均遭贬谪,程异被贬为郴州(今湖南郴县)司马。
宪宗元和初年,盐铁使李巽举荐程异善理财税,“请弃瑕录用,擢为侍御史,复为扬子留后,累检校兵部郎中、淮南等五道两税使”。他在江淮经营贡赋,除弊兴利,迅速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由于他显示了非凡的才能,被调入朝任太府少卿,历迁太府卿、卫尉卿,兼御史中丞,充盐铁转运副使。元和八年(813),淮西吴元济叛乱,朝廷调军队征讨。诸将不肯尽力,战争相持数年,军需供应紧张。程异出使江表以调征赋,“尤通万货盈虚,使驰传江淮,裒财用以给军兴,兵得无乏”。有力支持了参战各军的钱粮供应。宪宗嘉赞,命他专任盐铁转运使、兼御史大夫。十三年(818)九月,以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居宰相,仍领转运使。
程异以善理财税,发展经济,增加国库得以位居宰相,但朝中的权贵阶层向来鄙视经济人才,认为他资历浅薄,不堪大任。程异自己亦恐威望不足,难服百官,因而推辞入相。当时,西北边境军政吏治皆不善,程异建议设置巡边使,加强朝廷对军镇的控制,并自请出任巡边使。尚未下诏,逢程异卒,时为元和十四年(819)四月,追赠左仆射。
评价
程异管理财税十余年,为官清廉,并不为自己聚敛,死后家无余财,朝野人士称赞。
相关参考
阿合马,回回人,元代时期人士。曾身居元代宰相之位,非常受元世祖的信任,被元世祖所重用。在历史上,阿合马是个有名的理财能手,以出色的理财能力而出名,运用了推行专卖制度等理财手段,在理财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
人物生平早期事迹窦怀贞年轻时很有声誉,衣服俭素,不好玩乐,曾担任清河县令,政绩显著。后来,他历任越州都督、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以清廉干练著称。依附韦氏706年(神龙二年),窦怀贞升任御史大夫,兼检校雍州
韦思谦的祖先自雍州杜陵(今西安杜陵)南迁,客居襄阳(今湖北襄阳),后又迁徙到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八岁时母亲去世,因孝顺而出名。考中进士后,多次升任后做到了应城令,一年后参加选考。韦思谦在任上,因为
程异,京兆长安人,是唐朝中期的一位优秀税务官。早年以学问及第登“开元礼”科。曾担任过华州郑县(今华县)县尉和统军府宾佐等职,主要从事财税方面的工作。他精通吏事,办事效率高,由他负责的事项从未滞留过。后
本名:程异字号:师举所处时代:唐代出生地:长安www.cha138.com 程异(?~819年),字师举,唐宪宗朝大臣。京兆长安(今西安市)人。德宗贞元初举明经及第,授扬州海陵县主簿。再应“开元礼”
李日知李日知,郑州荥阳(今属河南)人。唐中宗时宰相,性格宽弘,生活简朴,以孝义著称。李日知进士及第,在州县任地方官,严于律己,所以属下官吏也很精干清廉,辖区内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永昌元年(689)
人物生平依附武氏崔年轻时便以文辞著称,后考中进士,累迁至左补阙,又参与编撰《三教珠英》,改任殿中侍御史。705年(神龙元年),崔改任考功员外郎。当时,桓彦范执掌朝政,害怕武三思向皇帝进谗,便将崔派到武
唐玄宗时担任宰相的人,张九龄以正直著称。然而,有两件事使玄宗对张九龄不能容忍,再加上李林甫的挑拨,玄宗最终罢免了张九龄的宰相职务,并贬出朝廷。这就是牛仙客事件和严挺之事件。牛仙客担任河西节度使时,政绩
唐玄宗时担任宰相的人,张九龄以正直著称。然而,有两件事使玄宗对张九龄不能容忍,再加上李林甫的挑拨,玄宗最终罢免了张九龄的宰相职务,并贬出朝廷。这就是牛仙客事件和严挺之事件。牛仙客担任河西节度使时,政绩
(公元595年-公元645年),字景仁,,南阳棘阳人。祖父名善方,仕萧察,吏部尚书。父名之象,隋末为邯郸令。曾被人诬陷。岑聪慧敏捷,博通经史。他善于文词,《新唐书·艺文志》着录其文集60卷,已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