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庞统离开孙权转投刘备,是自己不留还是孙权不要?
Posted 谋士
篇首语:科学是为了那些勤奋好学的人,诗歌是为了那些知识渊博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庞统离开孙权转投刘备,是自己不留还是孙权不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庞统离开孙权转投刘备,是自己不留还是孙权不要?
三国时期的庞统在投靠刘备之前,曾经为孙权做过事,《三国演义》将这段事情写成了因为庞统长得太丑,孙权不看好他,鲁肃劝他到刘备阵营去,这一种解释也成为了民间流传的版本。然而在正史上,先不说没有关于庞统相貌的记录,就算是真的丑,孙权又真的会如此以貌取人?这些都是未知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之外,庞统又为何要转投刘备呢?是自己不想留,还是孙权不想留?
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卧龙指的是诸葛亮,凤雏指的是庞统,由此可以看出庞统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庞统最初是周瑜手下的谋士,周瑜死后,庞统没有选择继续留在江东辅佐孙权,而是投向了刘备,这是什么原因呢?
关于庞统离开东吴,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庞统因为貌丑,而遭到吴主孙权的嫌弃,孙权以貌取人错失良才。庞统究竟丑到何种程度小编不知道,但小编认为,这绝不是庞统离开东吴的原因。
周瑜生前可以说是孙权最为器重的将帅,而庞统作为周瑜的私人谋士,孙权理应了解庞统的才能。周瑜一生最引以为傲的战绩,当属赤壁之战打的曹操丢盔弃甲,历史把这一荣耀记到了周瑜头上,而忽略了庞统在其中所起的核心作用。
赤壁之战能取胜的关键在于火烧曹操战船,而正是庞统给曹操献连环计,才使得火攻得以实施。毕竟只身前往曹营游说曹操,是冒险行为。而且曹营谋士众多,曹操本人也以谋略见长。能让曹操中计,可以看出庞统不但谋略过人,胆识也是一流,并且对自己的口才非常自信。
对于庞统这样的天纵之才,孙权为何不能留为己用呢?庞统随性散漫,颇有文人傲气,但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孙权继承父兄基业据守江东,文韬武略非其所长,唯独善于用人是孙权的强项。孙策的旧臣张昭在孙权面前也经常倚老卖老,但孙权仍然能够做到礼贤下士,足见孙权绝不是气量狭小之人,只要你有能力,相貌、性格这种小节,孙权是不会在乎的。
那么庞统离开东吴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小编认为并非孙权不留庞统,而是留不住,原因有三点:
1、周瑜的志向是讨伐曹魏进取中原,是一种扩张性的思维,这一点与庞统的想法是一致的,庞统这样的经世之才是希望以自己的谋略辅佐主公谋取天下,所以庞统与周瑜的合作是基于相同的理想。
2、周瑜死后向孙权推荐了鲁肃(很奇怪为什么不推荐庞统),鲁肃的基本策略是“守”,这比较符合孙权的口味,偏安江东一隅已经令孙权感到自我满足,没有孙策那样有进取的意识,这与庞统的抱负背道而驰,庞统如果继续留在江东,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3、刘备当时还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尚处于创业阶段,需要大量的人才,加上刘备素有仁厚之名,又有强烈的向西扩张意愿,鲁肃与诸葛亮此时都极力向刘备推荐庞统,庞统亦觉得刘备更符合其攻略天下的辅政理念,比在东吴更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士为知己者死,于是庞统决定离开东吴投奔刘备。
事实证明,庞统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留在东吴或许就这样碌碌一生无所作为,但在刘备这里,庞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刘备西进巴蜀攻取益州出上中下三计,刘备取其中计,成功获得益州,建立西川大本营,由此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可以说庞统功不可没,相比于诸葛亮五次北伐毫无建树,庞统的功绩并不在诸葛亮之下,可惜三十六岁英年早逝。
相关参考
三国时期,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曾经在东吴孙权的手下,可是因为庞统自身的一些原因,却一直没能得到孙权的重用,他自己也觉得憋屈,转而投向刘备的手下,可是出乎意料的,刘备也不怎么看好他。那么,我们不妨来假
三国时庞统虽然为刘备效力,凤雏与卧龙刘备都得到了,但是在此之前,庞统曾经是东吴周瑜的部下,只是后来转到刘备手下了。至于为什么会转投,《三国演义》中是说他并不受孙权的重用,然而毕竟只是一家之言,正史中可
核心提示:水镜先生司马徽有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庞统一生很不幸,先投曹操,后见孙权,最后归刘备。在刘备那里开始没有得到重用,得到重用,又惨死落凤坡。初次登场当孙权见到庞统的时候,看到庞统浓
我们都知道,与人会面的时候,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像是面试这种重要的时候,仪表、形象,如果能够给人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事情就已经成功了不少。那么在古代,也是同样的道理,尤其像是三国这种战乱时代,对
一提到庞统人们就不由得想起了诸葛亮,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不过,相对于诸葛亮的出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结果庞统就要凄惨一些,最初,庞统投靠孙权可是却不被孙权所重用,孙权为何不用庞统呢?同为名士庞统与诸葛亮为何
《三国演义》中说起智谋之士,评价最高的当然是卧龙和凤雏,水镜先生司马徽有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可是,诸葛亮是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慢悠悠出山,可以说摆足了架子。同样级别的庞统就比较背了,先是
《三国演义》中说起智谋之士,评价最高的当然是卧龙和凤雏,水镜先生司马徽有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可是,诸葛亮是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慢悠悠出山,可以说摆足了架子。同样级别的庞统就比较背了,先是
> 众所周知: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争天下的时代,然而说到底,三国之争,很大程度上还是人才之争,谋士之争,将帅之争。无论是曹魏、蜀汉、还是东吴,都把自己的人力资源的建设看得十分重要,就是
三个公司,三个大老板:曹操、刘备、孙权,如果你是职员,你愿意在谁手下干活?也许可以做个网上投票,但你先不要急着回答。因为问题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郭嘉被曹操叫去面试,出来后自言自语:“真吾主也。”因为他
熟读汉末三国史,大多数人都会发现一些非常令人费解的问题,不知道当事人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例如,襄樊之战时,孙权破坏了孙刘联盟,派吕蒙白衣渡江,迫使关羽败走麦城,并擒杀了关羽。两年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