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爷爷的辫子
Posted 辫子
篇首语: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爷爷的辫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爷爷的辫子
爷爷脑后曾经有过一条辫子。我没有见过爷爷脑后的辫子,但是爷爷脑后确确实实存在过一条辫子。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唯有清代男人的脑后拖着这么一个物件。它在爷爷身上曾经的存在,就像一个标签贴在爷爷身上,证明他确切无疑是一个晚清的遗民。
奶奶告诉我,爷爷的辫子打小就蓄起,一直在他脑后拖到了二十五六岁,也就是清朝结束之时。在此之前,他的那条辫子是他身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比他养过的狗甚至比他的影子还要对他忠诚。
我想象不出长辫子的爷爷是什么模样。电影电视上看到清代的那些男爷们,前脑门剃得锃亮,从切耳朵处在脑后蓄起长发,编成一条油光水滑的大辫子。辫梢处掺着红布条、铜钱什么的,灵性而随意地垂在后背,长可及股,透着一股英武洒脱劲儿。情急之下发起狠来,脑袋一甩,辫子飞将起来,一圈一圈盘于脖梗,然后一口叼住辫梢,拳脚动处,风生水起,特有男人味。可我奶奶和周围的老辈人对我访述爷爷的这条辫子,却远没有这样的风韵、气度。其长度撑死了也就二尺左右,大拇指般粗细,因每天与田土打交道,沾灰带土,说不定还沾着草末灰屑。
爷爷的辫子后来突然间消失了。他的那个清人的标签,是被人强行揭去的。爷爷的辫子消失在一个改朝换代的重大历史时刻。他的辫子被强行剪去的那一刻,便被人咕咚一声从大清朝推到了民国,使他成为一个跨历史的人物。
据奶奶与邻居的老人们讲述,爷爷去离村十五里的镇里赶集,在回来的路上被突然设起的路卡给拦下,跑都来不及了。爷爷给我仔细描述过这一情节。赶集回来,他和好多赶集的人被横在路面的拒马挡住去路。那些设卡的人中,有带枪的士兵,也有学生模样的人。士兵端着枪把赶集回来的男人卡死,学生们嘴对着铁皮的喇叭,哇啦哇啦做宣传。他们说的话爷爷听不大明白,但还是听懂了,男人们脑后这条辫子,代表着已经灭亡了的清王朝,所以必须剪掉,谁不剪掉就坚决革谁的命。这些被拦下的男人们非常害怕被剪掉辫子,像保护命根子一样将辫子死死捂在胸前。设卡的人见光动嘴不行,便强行动了手。那些男人像杀猪似的被一个个按住,在剪刀咔嚓咔嚓的响声中,被剪去了辫子。爷爷的辫子,当然也难以幸免。
我的耳边出现了剪辫子的咔嚓声。那是一种被感觉放大了的声音,酷似火车从身边驶过的哐当声对耳鼓膜的撞击。我的眼前也出现了那些被强迫按住剪辫子的男人,他们拼命扭动着身躯,活像女人不甘心被强奸,男人不愿意被阉割那样拼命地挣扎、抵抗。
奶奶和老人们都说,爷爷回来后,手里捧着那条伴随了他二十几年的辫子,跺着脚嗷嗷大哭,哭得非常伤心,活像死了爹娘一样,全然不顾及一个大男人的脸面。
据我所悉,清朝人的那条辫子,不知多少人为它丢失了性命。满清入主中原之初,无数热血汉人宁愿舍命,不做清狗,誓死抵制在脑后蓄起那条典宗忘祖的辫子,因此而被砍了头。满清气数耗尽被推翻之时,又有好多忠心于清的官僚与文士,为保住那条象征大清的辫子而以死相抗,因此而丢了性命。还有一些忠诚于清的人,以自戕的方式以身殉清。
令我大惑不解的是,我的爷爷却远非满清的忠臣,而且连顺民都不是。爷爷亲口对我讲过,他曾经参加过反清的武力暴动。爷爷说,那时候河南、山西大批大批的青壮人都叫入了一个叫“天门会”的反清组织,为推翻满清统治举行了拿刀动枪的武力暴动。举事前,中秋节吃月饼时家家户户都吃出了小纸条,上书“八月十五杀鞑子”。这字条,是“天门会”为统一暴动时间发出的号令。于是中秋节这天,很多青壮汉子都拿着鸟枪、大刀、红缨枪、锨镢锄镰木杈棍棒等,上了我家门口就能望见的高高的孤松山上。爷爷说那一仗打得非常惨烈,除了冷兵器的刀枪棍棒之外,清军还动了火器,混战中血肉横飞,双方死伤了好多人。可终因暴动者是一群只会摆弄庄稼的乌合之众,虽然人多得和蚂蚁一样,却远远不是拿着洋枪火炮、训练有素的清军兵马的对手,混战不久便落败,丢下一堆远远多于清军的死伤者,稀里哗啦做鸟兽散。爷爷很幸运,皮毛未伤跑回家来。
有这样的经历,爷爷也算得上是反清义士了。可是剪掉那条满清标志的辫子,不但是被强迫的,而且还哭得那么伤心,我真的搞不懂了。
我曾经很严肃地问过爷爷,被剪掉了辫子以后到底有没有哭过。爷爷咧着被白胡子围拢着的嘴,面带尴尬,嘿嘿干笑了两声,予以了默认。我又问,你哭是留恋那个破败不堪、风雨飘摇的大清国吗?爷爷使劲摇了摇头,说咱一个土头老百姓,哪管得了人家改朝换代的事,只盼着有地种,有饭吃,冻饿不死,就谢天谢地谢祖宗了。我又问爷爷,既然不管朝廷的事,当年为什么会去参加反清暴动。爷爷的答案竟然是,看见人家别的男人都去了,自己不去脸上不好看,所以就去了。爷爷还说,那时人年轻,好奇心大,就是想去看看红火,凑凑热闹。爷爷这个答案很雷人,使他在我心中的英雄形象轰然倒塌,回归于一个普通农村老头的形象。很明显,爷爷并没有把一条男人的辫子,与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社会变更这样的大事联系起来想过。可是,爷爷当年为什么又为剪掉辫子而痛哭流涕呢?
爷爷糊涂着他的往事,我也被爷爷的糊涂弄糊涂了。
再后来,我又听到有关爷爷的一些往事,其中一些言行举止与他的行为准则大相悖逆:这个不关心国家、社会与民族命运的人,竟然在他的有生之年念念不忘共产党的好。究其缘由,却很功利:我们这里作为太行山老解放区,土地改革开展得早,我家一下分到十几亩土地,一头驴,还有若干粮食和农具,使他这个从河南逃荒而来的人再无衣食之忧,不必担心一家人被冻饿而死。他因此非常感念共产党,并且远远不是光说在嘴上,还体现于行动。爷爷年至四十岁才有了我大伯,四十四岁又有了我父亲,再往上是几个不能传宗接代也不被重视的姑姑。可解放战争打响后,爷爷很痛快地让我大伯去河南支前、参战。当“嗨哩哩啦啦嗨哩哩啦”那首歌响彻中华大地时,又让我父亲参加了志愿军。大伯和父亲去的地方,都是枪林弹雨、生死难卜的战场。爷爷舍不了他脑后那条辫子,却舍得让他的两个儿子到随时可能送命的战场去,这不能不使他判若两人。
但是我想,爷爷身上隐藏的谜,答案已经明了了。
相关参考
慈禧在晚年时期,面对内忧外患,曾咬牙切齿地说:「”清非中国,辫子不能去。辫子去,中国不亡则大清亡。”可见,辫子在清皇室的里眼,象征着什么。(溥仪旧照)然而,曾经是大清皇帝的溥仪,却是皇室中最先主动剪辫
慈禧在晚年时期,面对内忧外患,曾咬牙切齿地说:「”清非中国,辫子不能去。辫子去,中国不亡则大清亡。”可见,辫子在清皇室的里眼,象征着什么。(溥仪旧照)然而,曾经是大清皇帝的溥仪,却是皇室中最先主动剪辫
历史秘闻 清皇室的人都不愿意剪辫子,为何溥仪却带头主动把辫子剪掉
慈禧在晚年时期,面对内忧外患,曾咬牙切齿地说:「”清非中国,辫子不能去。辫子去,中国不亡则大清亡。”可见,辫子在清皇室的里眼,象征着什么。(溥仪旧照)然而,曾经是大清皇帝的溥仪,却是皇室中最先主动剪辫
大家都知道清军入关后颁布了一个“剃发令”,要求沿路居民、官员10天内必须剪成官方指定发型,也就是清朝的辫子头,否则就砍头。这就是着名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原本清朝的那些大老粗们自以为这条计谋很
对于辜鸿铭的简介,最具有总结性的一句话就是,是外国人眼中的明星,是中国人中的天才,更是当时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虽然他的姓为辜,但是他的一生却一直都在为祖国正名,从未辜负祖国。他名为鸿铭,字为汤生,是清末
对于辜鸿铭的简介,最具有总结性的一句话就是,是外国人眼中的明星,是中国人中的天才,更是当时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虽然他的姓为辜,但是他的一生却一直都在为祖国正名,从未辜负祖国。他名为鸿铭,字为汤生,是清末
在中国古代,对于自己的文化看的是相当重要的,而且没一个文化都有这相应的一些表现或者是符号,而这些符号也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寄托,看的非常重要。古代,以头为首,头发对人民来说是相当的重要。 举一
当满洲的八旗兵势如破竹地越过山海关,开入关内,推翻业已腐朽的明朝,确立清朝的统治以后,清朝统治者便开始强力推行剃发蓄辫制度。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
世界历史 清朝灭亡后,溥仪剪辫子轰动全国,现辫子成宝贝,每天几万人参观
现在剪头发那可是很是随意,街面上各种发型,各种花式,应有尽有,很是随意。但是,在古代,那可是要命的事,中国的老祖宗很早就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随意剪发,那是对父母的不孝,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因此
中国和西方男人在古代时都留着长发但中国是到清朝才留辫子的也只有清朝才留至于其他国家.朝代则是没留都是留长发,到了清末有的人去到海外留学被西方人耻笑男人绑辫子,为什么清朝男人要留辫子呢?有什么来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