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对包拯我们有哪些误解
Posted 权贵
篇首语:面对艰难困苦,懦弱者被磨去棱角;勇敢者将意志品质磨砺得更为坚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对包拯我们有哪些误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对包拯我们有哪些误解
小时候看电视剧,黑脸月牙,断案如神,成为很多人对包拯的固有印象。剧中的包拯好像权利很大,地位很高。但是吧,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发现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与电视剧还是有些差别的。
包拯不是一品大员,绝不是官位最高之人。就连他很多审判的奇案,也是后世创作的。当然他人也不黑,脸上也没有传说审问鬼神标志的“月牙”。不过尽管包拯少了电视剧的加持,其人生仍然像开挂般精彩。
包拯让人佩服的地方不像电视剧那般判案,而在于敢于直谏,弹劾权贵,为民请命!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不像许多人以为的那样出生贫困,而是一个官宦家庭。这样的出身让他能够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于二十八岁的时候考中进士。
考中进士之后,他并没有立刻入职,而是遵循儒家教育“父母在不远行”,一直等到三十六岁父母去世才出仕,这点比许多人强。
包拯入职之后,很快就显现出极高的政治能力,于是被调到京城去了。包拯在地方为官之时,写下一首明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勿贻来者羞。”
开封是大宋首都,天子脚下,来往权贵不知凡己。一般人尽管在地方上硬气,但是到了京城怎么也该收敛下气焰。可是包拯不,人一直到底,特别是当了监察御史之后,更加硬气。弹劾不少权贵显官,让贵戚、宦官都夹紧了尾巴。
张尧佐是宋仁宗时期宠臣,本人没有什么出众的才能,但架不住有一个好侄女,成了仁宗宠妃。因为宠幸张美人,所以宋仁宗对张尧佐多有照拂,使得张官运亨通。
包拯多次直言上谏,弹劾张尧佐。第一次张尧佐被仁宗任命为“三司使”,听到消息后,包拯立马上书。表示张尧佐这样的人,就连小官也没有资格做,更何况是“三司使”的大官。
宋仁宗不听,反委任张尧佐为节度使。包拯再次上书,愤怒指责张尧佐。宋仁宗置若罔闻,第二年加封张尧佐出任宣徽南院使。
一次两次都不行,包拯没有放弃,第三次上书。皇帝开始并没有理会,但是包拯却直接在朝堂上与宋仁宗对上,当堂辩论,最终使得皇帝罢黜张尧佐。
三弹张尧佐还不是极致,包拯还曾七斗王逵。王逵是有名的贪官污吏,残酷剥削百姓。
在他出任地方官之时,根本不管法纪要求,按照自己的需求随意增派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就靠这,王逵得到了大量的银钱。据说仅其中一项就得了三十万贯。
除此之外,王逵为官酷吏,不仅酷刑折磨犯人,还随意的残杀百姓。百姓闻其名而落荒逃窜,曾调任官职,当地百姓听说王逵到了,纷纷逃到深山老林,幽深洞穴,避免残害。
老百姓们对王逵,可谓恨之入骨,恨不能食其血肉。但是王逵十分聪慧,他剥削所得并不纳为己有。这些搜刮来的钱财,大部分都被他用来贿赂京中显赫官员,权贵宦官。
顶上有人好做官,用来形容王逵再合适不过了。老百姓再恨他又如何,朝堂上多的是高官庇护。王逵管路亨通,平步青云暂且不表。
包拯在得知王逵所作所为后,先后七次上书直谏。尽管多次被王逵逃脱,但是最终还是在包拯的锲而不舍之下被罢免。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次弹劾王逵,因为太过激动,包拯还将唾沫喷到了皇帝脸上。
三弹张尧佐,七斗王逵,还敢与皇帝直接对上。包拯的“直”,才是真正让他名留青史之处。也正是因为他的“铁面无私”,才有了“黑脸”形象的出现。
一想到被误解的历史人物,笔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包拯,你们呢?
相关参考
提起包拯,你最先想到的是不是面如黑炭,头顶有月牙的形象,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包拯不仅头上没有月牙,还不黑!那么,为什么在后世对他的描述里,包拯会变成一个“包黑炭”呢?包拯出生的的家庭并不像传说中那样的
陈世美这个名字大家应该不陌生吧,但凡是要形容一个人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话,人们往往就会说,你这个陈世美,哼! 如果有人说大家误解陈世美了,他其实是个好人,大家会相信吗?在丹江口市的某些民间传说以
历史人物 包拯的一生可以说是对他的子女影响很大 我们从包绶身上就看得出
青天大老爷包拯,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历史上老百姓最敬爱的官员,正因为当时他刚正不阿,清廉有为,当时他可谓百姓破了不少的大案,一心为百姓着想,头上一个大月牙,黑脸成为了他的象征。>>包拯生前从
陈世美这个名字大家应该不陌生吧,但凡是要形容一个人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话,人们往往就会说,你这个陈世美,哼! 如果有人说大家误解陈世美了,他其实是个好人,大家会相信吗?在丹江口市的某些民间传说以
中国古代历史里,尤其是涉及皇宫内部的事情,传到现在,许多常识已经被一些电视剧给歪曲了,尤其是辫子戏。一:“奴才遵旨”这是我最不能忍的一句话!除了满清的政权,没有大臣会自称奴才的!那些明朝历史剧,那导演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在历史的长河中,历时三十八年的隋朝犹如一叶扁舟,甚至惊不起一朵像样的浪花。那么,为什么在这短短的时间内,隋炀帝杨广能够在后世中那么出名呢?我们对隋
三国最聪明的皇帝,却被后世人误解上千年,想洗清冤屈几乎不可能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很多人受《三国演义》,甚至一些民间传说的影响,对那个时代的一些人物产生了巨大的误解,并流传于后世,经过以讹传讹,很多人的真实面目,早已被掩盖了个彻
历史上很多人物的形象都被我们刻画出了一个固定的样子,但是很多人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甚至有些负面人物其实是被我们误解的,今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被人误解的人物,哪个最出乎你的预料呢?第一个:潘仁美潘仁美,北宋
历史人物 包拯一生娶了三个妻子,为什么只有陪嫁丫鬟为他生了孩子
一提起包拯,我们都知道他在古代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断案高手。除了一身正气外,脑子也非常聪明,解决了许多难以破解的案子。可我们对他的印象基本上都来源于他断案的神勇以及他的公正廉洁,很少有人关注过他的情感生活
导读:你对迟早有什么错误认识吗?吃很好,但网上也流传着一些吃的禁忌,这些禁忌里有的有些道理,有的则十分难以站得住脚,营养师王兴国特意为百姓解读关于吃枣的4个大误会。1.大枣补血效果好——严重误会!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