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北宋奸宦李彦简介 李彦是怎么死的
Posted 大内
篇首语:心宽一寸,路宽一丈,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有人生风平浪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北宋奸宦李彦简介 李彦是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北宋奸宦李彦简介 李彦是怎么死的
李彦是北宋时期著名奸宦,出生于公元11世纪,逝世于公元1126年,被列入北宋六贼之列。也有人说法,六贼应该是被称为“浪子宰相”的李邦彦,而不是李彦。不管李彦头上该不该冠上“六贼”的称号,他是一位于国家无益,损害百姓利益,危害国家朝政是真。尽管不为后人所熟知,但也是应该谴责的一类人。
人物档案
姓名:李彦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北宋
出生时间:公元十一世纪
去世时间:宣和八年
职业:太监
职位:大内总管
上司:宋徽宗、宋钦宗
主要影响:“六贼”
北宋末年朝政混乱,阶级矛盾深重,外忧内患,战事频发。这个时候早没有当年宋太祖宋太宗时期,统一中国的强盛和彪悍,像是一头老死的狮子,牙齿掉光,再不能给敌人以有力的反击。
后世人议论北宋末年的衰微,在强调君主的无德无治,大臣的懦弱腐败之外,也不能忽视像李彦这种宦官,对于国家的危害。作为皇帝的奴仆,皇帝的近侍,李彦的影响在于利用皇帝给他的宠信,以权谋私,图谋钱财。李彦和蔡京、童贯、王黼、朱、梁师成等人搅乱朝政,损害了广大农民百姓的利益。
和大部分太监一样,李彦出身不高,都是凭借自己一步步从底层爬上高位的。他是给事掖庭出身,后来负责掌管后苑,因此与皇帝有了更多的接触,并凭借自己机灵的性子,逐渐受到皇帝的宠信。
李彦的人生转折,在于杨戬之死。杨戬也是北宋末年的大奸宦,经常以公谋私,将百姓的良田侵占,并化为己有。
宣和三年,李彦在杨戬去世之后,继承了杨戬大内总管一职。并且将杨戬之前收括的田地并入西城所,共得田三万四千三百余顷。这说是并给了公家,但实际上他却从中谋取私利,壮大自己的腰包。
因为李彦的所作所为,“由是破产者比屋,有朝为豪姓而暮乞丐于市者。”有坚决反抗之人,李彦便让人拖下去杖杀,先后杖死良民千余人,京东、河北人民群起反抗。
如此所作所为,在宋徽宗传位宋钦宗之后,包括李彦在内的六贼都受到清算。太学生陈东说:“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衅。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后来李彦在宣和七年贬职罢官,责令将土地还给农家,第二年就被宋钦宗赐死。
相关参考
生平事迹李彦,给事掖庭出身,后来,掌管后苑。宣和三年(1121年),杨戬死,李彦继为大内总管,将杨戬之前收括的田地并入西城所,共得田三万四千三百余顷。“由是破产者比屋,有朝为豪姓而暮乞丐于市者”,先后
李彦是北宋的太监,也就是宦官。他被人们列为“六贼之一”。本来李彦只是给事掖庭出身的一个小太监,后来机缘巧合掌管了后苑这才逐渐厉害起来。在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的时候,杨戬死了,李彦一跃而至成为了继
李彦简介李彦是和蔡京、王黼、梁师成、朱勔、童贯被民间统称为“北宋六贼”,这是对他们六个奸臣的合称,而李彦虽然是宋徽宗时期重要的朝中大臣,但是作为官员他贪赃枉法,仗着自己的权势横行霸道,弄的各地民不聊生
姓名:李彦仙别名:李孝忠民族:汉族国籍:宋李彦仙的人物介绍 李彦仙,字少严,本名李孝忠。南宋初年名将,宁州彭原人(甘肃宁县),后徙居巩州(今甘肃陇西)。有韬略,善应变,重气节。靖康元年(1126年)
中文名:李彦希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2月6日 星座:射手座 血型:B型 身高:181CM 体重:63kg 职业:演员 毕业院校:解放军艺术学院 经纪公司:希世纪影
个人档案 1968年,出生于山西省阳泉市。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随后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在搜索引擎发展初期,李彦宏作为全球最早研究者之一,最先创建了E
无为而治世界上多数优秀的程序员天生就是偏执狂,总会认为自己做的东西才是最完美的。李彦宏幸运地没有继承这样的行业传统,他说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他知道自己不是正规化的职业经理人,他想学的东西还很多,他能倾听
偶像是如何炼成的如果我们从百度创业向前追溯李彦宏的成长往事,我们看到的同样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渐进。李彦宏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很强的自觉性、目的性。1968年11月17日,李彦宏出生在山西阳泉。父亲是
李邦彦(?一1130年),一作李彦,怀州(今河南沁阳)人,字士美,自号“李浪子”,人称“浪子宰相”。外表俊爽,美风姿,为文敏而工,学上舍生出身,官至尚书左丞,宋钦宗时,金兵迫东京开封府,力上割地议和,
李邦彦(?一1130年),一作李彦,怀州(今河南沁阳)人,字士美,自号“李浪子”,人称“浪子宰相”。外表俊爽,美风姿,为文敏而工,学上舍生出身,官至尚书左丞,宋钦宗时,金兵迫东京开封府,力上割地议和,